教育 I 我是怎么把自己一步步搞死的?

最近中央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红头文件一出,教育界掀起一波骇浪。教培机构被重新定义和整顿,教育方向有了重大调整。

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我们所经历的是怎样的教育?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到底是为了培养怎样的人?


回想高考,距离自己原来已经好多年,从一个受教育者跳脱出来成为社会人,角色的变换,视角大概更加客观。


还记得高考那年,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我有些发懵。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思考我到底想做什么,我能做些什么,而我身边很多同学跟我一样。高考前老师们常常激励的话是:“再忍一忍,等你们考上大学就解脱了。”在大多数的我们概念里,寒窗苦读的终点仅仅停留在考大学本身。


于是,我们就在非选择不可的那一刻,用自己以及身边人的认知和判断做了决定。我们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决定,我们也不知道这个选择对我们今后的人生有什么重大改变。


即使这么多年过去,这个画面仍然如此深刻。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成为我们今天的自己,同时也是某个时代某种制度下某种环境下某种认知下的产物。我们当下所做的每一个选择,又和我们的见识,学识,资源等等等等脱不了干系。

我的青春,没有后悔。但我的青春,是留有遗憾的。


如果可以重来,我希望我所接受的教育在思考自己的这门课程来的更早一些。我希望更主动接收知识和信息,多抬头看看周围的世界,多问问自己到底想要学什么、应该怎样学,除了知识本身,还能在能力提升和心灵塑造层面上提高自己。


真实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很多,我们会不断被磨练和摔打,虽然最后我们都在自己选择的路上有所收获,但这个过程并不轻松。

或许可以循序渐进地过渡一下,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就培养自己面临风险和面对困难失败的内心容纳力,让我们接过一切摊子不至于措手不及而是保持一种准备好了的状态。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把自己“搞死”了,迷失在“被定义的成功”中焦虑不安。好像只要取得优异的成绩,考足够多的证书,争取高绩点绩效,拥有光鲜靓丽的职位,高薪的工作,到了年龄该组建的圆满家庭,你内心深处的其他缺陷就可以被无限包容。我们努力在竞争中不被淘汰,但同时,我们的创造性、活力、善意和天赋也被尘封。

有一天下大雨,我在家拿起藏在柜子里已经很久没用的画笔,静静画了好几个小时,感觉内心是久违的豁然开朗。如果按“世俗”的说法,我是不是在做着没有用的事情?给这个社会创造不了任何价值?可这种内心的平静,真金难换。


回想起小时候,有使不完的精力和兴趣爱好,我跟同学们乐此不疲地混迹在各种活动,看书,画画,书法,写作,下棋......我们从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但时常在多年后的某些时刻,我意识到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对新事物的期许,以及对美的属于自己的小小看法,对某种情感流动的感知,好像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悄悄种下萌芽。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的一席话刷屏了,在委员通道上,被问到什么是教育的真谛的时候,唐校长说:我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


我对唐校长这句话的理解是:培养终身运动者是培养一颗健康而有活力的心;责任担当者是培养一个有品行端正的人;问题解决者是培养人们成为一个有独立的人,有思考力行动力决断力,用科学的方法学以致用的人;优雅生活者是培养和强化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丰富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教育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它帮助我们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让我提前训练出一套自个儿的方法,构建出对自己生活的初步规划,并随着经历不断调整优化。我们希望是思考清晰,生活清爽,表达有力,工作高效的生活状态,成为一个有能力追寻自己所选择的生活,并主动争取自己幸福的人。

更多文章可关注公众号:蒂娜小馆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 I 我是怎么把自己一步步搞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