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舒适区:认知即痛苦,无知即极乐

回归子宫是人类根深蒂固的本能。——吴伯凡


早上醒来,你掐掉闹钟,把身体缩回被窝里,被窝真舒服,再眠一会。

过了一会,闹钟又响了,你再次掐掉闹钟,打算从床上爬起来,挣扎了许久,结果还是被自己打败,并再次把身体缩回被窝里。第三次闹钟又响了,你干脆直接关掉,然后甜甜地进入梦乡。

为什么早上老是起不来?是被窝太黏人了?

今天没课,你待在宿舍打算玩一会游戏,打开王者农药,与各路英雄厮杀,最后拿下几个MVP,真带劲。

王者农药玩腻了,你又打开吃鸡,三级头、三级甲、八倍镜,这运气咋这么好呢?最后一枪爆头,哈哈哈,吃鸡。

打完吃鸡,把战绩分享到朋友圈,随便刷刷好友动态,这哥们笑死我了,这傻que又在炫耀……

刷完朋友圈,你一看时间,整个早上居然都快没了。不行,得学习一会,你拿出书本,准备学习。突然有点渴了,先喝点水,接着再上个厕所。

然后打开书本,看了半个小时,开始越看越烦躁,这学习怎么就这么痛苦呢。算了,得劳逸结合,先玩会手机再说。


子宫与原始舒适区


这其实就是曾经的我,总是在安逸、懊恼中循环的我。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喜欢安逸,而害怕痛苦呢?

这个问题后来一直困扰着我,明明心里知道这么做不好,但还是招架不住安逸的那种舒爽。

直到前些时候,听了吴伯凡老师的认知方法论,才幡然醒悟。原来“喜欢安逸,讨厌痛苦”这个东西,一直根植在我们的脑子里,而理性大多数时候干不过感性。

用吴伯凡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回归子宫是人类根深蒂固的本能」人类有着一种强烈的想回到子宫的无意识的、原始的冲动。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冲动呢?因为人尚还在子宫里的时候,他不用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获得温暖、舒适和食物,他不用担心饥饿和寒冷,不需要承担责任,不用经历任何痛苦。

吴伯凡老师称这个状态为“原始舒适区”,也叫“零认知”。

我们可能已经淡忘了这种待在子宫里的感觉,但其实我们每天早上都在体验着,只是自己毫无察觉,那就是我们刚从睡梦中醒来,在被窝里赖床的那种感觉,舒适、安逸且温暖。

著名的《红蓝白三部曲》里,女主人公遇到巨大的痛苦和选择的时候,她就会习惯性地跳到游泳池里,蜷缩着身子,让自己的身体很舒缓,自在地在游泳池里慢慢地翻滚。那个场景模拟的就是我们在子宫里时候的样子。

选择了子宫状态,就意味着选择了原始舒适区,同时也选择了零认知。


认知即痛苦


现代心理学实验对人的濒死状态做了很多的测试和记录,很多有过濒死体验的人都会谈到一个状态:感觉自己进入到一个狭窄黑暗的通道,仿佛前面微微有光,在经过这个通道以后,会突然从悬崖上掉下来。

很多心理学家都一致认为,这种坠落的恐惧,以及在坠落当中感受到的那种痛苦,就是人类最初从母体出来时候的那种记忆,叫做“坠落”。

一个婴儿从母体里出来的时候会哇哇大哭,是因为他从此刻开始要接触到寒冷和饥饿了。从他认知开始那一刻,也就是舒适结束那一刻,这就叫做“认知即痛苦”。

请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呢?当你早上从睡梦中醒来,你感到很舒适,但你其实并没有成长,你的认知状态还处于“零认知”状态。

只有等你掀开被子,拥抱寒冷,拥抱痛苦,你开始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你才慢慢成长。


成长和安逸其实都很痛


我们觉得待在舒适区里很舒服、很安逸,可是事实真是这样吗?当我们看着周围人都有自己的目标,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看着他们一步步把我们远远地甩在身后。

我们是否曾有那么一个时刻?感到内心极度懊恼,讨厌这样子的自己。

因为其实成长和安逸都很痛,只是成长的痛更准确地讲,应该叫“痛快”,而安逸的痛叫“痛苦”。

既然都很痛,如果一定要在痛苦和痛快之间做一个选择,那我宁可选择痛快。

所以,亲爱的,今天这篇文章我希望你能明白一个道理——无知即极乐,认知即痛苦。

当你早上醒来,赖在被窝里不愿起来的时候,告诉自己“无知即极乐”。当你沉迷游戏无法自拔,不愿意抽身出来去学习的时候,告诉自己“认知即痛苦”。

转载自“思维有了模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始舒适区:认知即痛苦,无知即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