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介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DISC,掌握了基础原理可以百搭于工作生活之中,今天就来聊一聊如何将DISC应用于领导力一大门派的情境领导中(个人学习观点,仅供参考)。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无数的关系和网络中间。在一段关系里,不是你去领导,引领别人,就是别人领导你。即使家庭生活也会在装修、家务、旅游等需要决策事项上博弈,不是你听从他人,就是他人听从你。 所以,无论是什么角色,如果没有领导力的话,就总是被别人带着走,所以领导力是每个人必修的课程。
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提到“修身齐家治国治天下”,其实就是领导力的四重境界,引领自己、引领家庭、引领国家、引领天下。你可能会说,我在公司里没有职位,也不带团队,怎么修炼领导力呢?
1959年,两位社会心理学家弗伦奇和雷文,共同提出了权力的五种来源:法定权、强制权、奖赏权、专家权和人格魅力,后来又添加了一种:信息权。法制权和强制权好理解,都是通过组织中的管理职位获取的,有权控制别人的薪酬、绩效、升迁等;奖赏权可就不只领导岗位上可以做,比如我在DISC咨询师培训课程中,老师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的点数激励,让各位学霸争相表现,班级群里充满了浓郁的I和C的气息,I的追求互动,人越多越热烈执着;C的追求卓越,突出的分析总结能力。专家权也不难理解每个企业的总工角色都是专业的化身,当专业提出质疑或表示无法实现时,决策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信息权对于当代的我们就比较公平了,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都有了公平获取信息的渠道,但善于分析处理信息,消息特别灵通乐于分享的人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尊重。人格魅力则是我认为最抽象、最高级的领导力,像我们每一个人遇到的恩师长辈,无条件的帮助辅导你的成长,给予正向的鼓励与支持,时时散发出的S光芒,会让我们感觉到这种成就他人的能力其实就是人格魅力。
所以,不难看出,在生活中,如果没有奖赏权、专家权、信息权,那你就很难影响到他人,在工作中,如果你是管理者,至少掌握以上六种权力和能力是你做好工作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再运用DISC识人用人的工具,采用情境领导力的方法,就会让你轻松应对生活和工作。
言归正传,回到主题。
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素质不同,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的方法,来进行针对性教学。“情境领导”就是因材施教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而DISC是在因材施教过程中如何识别他人、有效沟通的科学途径。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有所成就,成为某一领域的高手,独当一面,但从新手到高手往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很多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以及障碍。那我们来谈谈个人成长的四个阶段,以及一个领导者该如何帮助员工越过这些阶段。所以无论你是一名高手,还是一名领导,都应该知道了解。
第一阶段:热心的新人。
每年你都会看到办公室里有新毕业生坐在那儿,茫然的看着忙碌的人群,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一段时间后,一部分积极的人开始主动找活干,但大部分人都是等待被分配任务,然后被批评“眼里没活”。回忆我们的成长之路,还记得那个对目标或任务有兴趣和热情,但缺乏技能和经验的你吗?
在这一阶段,我们就遇到了人生职场上的第一个大坑,也可以称为“跳步”。
很多刚进公司的实习生、毕业生,连自己应该做什么都没有理清楚,就开始直接去跟别人讨论战略、讨论技术革新、企业改革,这里的重点不是他们的意见本身正确与否,而是没有足够的话语权让别人的信服。
第二阶段:学技术的人,已经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但技术还不太成熟,需要不断地被纠正。处于这个阶段的下属通常已经发展了一些与目标或任务相关的技能,但还未达到胜任的程度,有些人受到挫折后,会感到沮丧、不知所措、迷惑,丧失积极性。
这个阶段有可能带来我们职场的第两个大坑,我们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停步”。刚好和上面的倒过来,不是跳步,而是没有持续进阶,停步不前。
很多公司都有这样的员工,工作一两年,技术纯熟,可你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却表示从来没有想过,仅仅靠工作惯性。这类人可能永远停在第二阶段,上不到第三阶段,更别提独当一面了。
那么你目前是跳步,还是停步?你可以通过自己的状态来判断。常年在跳步,你的状态表现为焦虑,什么都想抓,又什么都抓不住;而常年停步的人则会感到很吃力,好像积累了一点专业能力,但又什么都做不来。
再来说说第三阶段:需要被支持的思考者
熟练掌握了基本技术,但也产生疑问---“为什么事情要这么做?这么做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的工作和其他同事协作起来会不会有更好效果?”处于这个阶段的人有较好的技能,但他们的信心却并不稳定,有些人会迟疑、犹豫不决,有些会缺乏信心、显得自责,进而对目标或任务失去兴趣。
第四阶段:独立的完成者
已经能独立撑起一摊事,掌握了很多专业知识,有很多好想法,开始考虑如何能独当一面。处于这一阶段的人已经完全掌握达成目标和任务的各项技能,会感到兴奋,具有积极性和有理由的自信。
那以上四个阶段都应该用DISC的哪些特质呢?
经过以上这四个阶段,一个新手就已经走到了高手的位置。如果你曾经从一个新手慢慢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高手,你一定经历过这些阶段: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独立完成。
一个好领导会在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方式支持他。这就像一个人开着车上山,过盘山道、下坡,在不同阶段都需要不同的驾驶风格。如果你用上山的马力去应付下山的坡道,车就会飞出去,造成安全事故。
怎么用不同的风格方式呢?领导力专家保罗.赫塞在19世纪60年代提出的情境领导力,说的是根据自己、他人和工作任务的不同情境,选择适合的领导方式,就像驾驶者根据不同的路面选择不同的驾驶风格一样。他把这种方式对应被领导者的成熟度分成了四种:指导(directing);教练(Coaching); 支持(supporting);授权(Delegating)。
看上去很抽象,我带大家回顾一个影片,就不难理解了。大家应该看过一部电影叫《摔跤吧!爸爸》,这是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来的电影。阿米尔汗主演,讲的是一个印度的摔跤爱好者,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培养成世界摔跤冠军的故事。电影非常火,大家应该也看过,但你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个父亲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他无意中使用了“情境领导力”,运用了DISC的工具方法。
指导阶段:一开始,两个女儿都不情愿去学摔跤,但父亲一点都不妥协,他强制性地给女儿剪了短发,换上短裤,每天要求女儿早起跑步,甚至打破家族吃素的传统,每天要求女儿吃鸡蛋、吃鸡肉,补充身体。在这个阶段里,没有太多激励,也没什么呵护,就是强制性的指令,这就是指导阶段。像极了行为风格以D为主导的人,不顾及他人感受,为达到目标果断激进。
教练阶段:过了指导阶段,两个女儿的身体素质逐渐强壮起来了,对摔跤也越来越有感觉了。父亲为女儿在田间建了一个简易的摔跤训练馆,慢慢教给她们很多技术动作。还会带她们参加各种比赛,一点点地帮她们把技术磨炼得更成熟。这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帮成员提高技术的教练阶段。在这一阶段,不仅要关注人也要关注事,而且给予了足够的耐心,不怕耗费时间精力,S+C的特质占了上风。
支持阶段:因为父亲指导得很好,大女儿很快就进入了国家队,由专业的教练来指导。虽然大女儿的技术已经很纯熟,但是她每次离世界冠军都差一步。为什么呢?因为到了这个阶段,人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教练”,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支持”,她需要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她需要理解做这件事背后的意志和想法是什么。而国家队教练却总是对她说:“防守”、“不要输就好了。”这种保守的打法,完全把大女儿自身的优势给压制住了。连输三年后,她逐渐意识到,如果再想往前迈一步,她需要的是“支持”,她重新回到父亲身边,请父亲开小灶,磨砺每一场打法,在校方因为开小灶要开除在体育学院两个女儿时,父亲挺身而出,声泪俱下的说出自己想让印度拿到一枚世界摔跤冠军的梦想,打动了校领导,在父亲的激励鼓励下,女儿最终一步步打进了决赛。这时的父亲,父爱如山,给予不尽的关怀和呵护,关注人的I+S特质发挥的淋漓尽致。
授权阶段:当女儿终于站在决赛的赛场上,面对着她有生以来最强大的对手时,父亲却被国家队教练困在赛场外,没法在现场“支持”她了,女儿只能一个人面对她有生以来最难打的一场比赛。这时,这位父亲无意中又完成了最后的一种领导力---“授权”。当女儿独自面对战场时,她突然想起了父亲过去的种种教诲,在最后关头反败为胜,成为印度第一位女性世界摔跤冠军。在这一阶段,无招胜有招,具体的方法,我想要根据被领导者自身的DISC特质来决定了,如果他偏向D,激发他的斗志,给出愿景目标;如果他偏向I,多多赞美鼓励他;如果他偏向S,让他知道你有多在意,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相信他能获得成功;如果他偏向C,让他说出理清的思路办法,增强他的信心。
很多人都说《摔跤吧!爸爸》里的这位父亲是一个伟大的摔跤教练,在我看来,他更是一位拥有“情境领导力”和科学运用DISC工具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