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篇时,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弄清一个观点和立场。我们一切行为背后,究竟是谁的需要?谁的欲望?谁的诉求?
我们付出,爱,施舍,赞美,鼓励,关心,给予.......等等一切行为背后,谁又是真正的获益者?
清晨外出,花园里遇见了一位长者邻居,主动和他打招呼,心情顿时开朗明亮起来,这究竟是谁的需要,谁又是真正的获益者?
孩子犯了错误,我们选择心平气和的面对,而非抱怨指责满心苦恼,这是谁的需要?
同伴身体疲劳,我们主动过去给他捏捏脖子,按按肩,让他放松,这是谁的需要?
我们时常会去敬老院,孤儿院做做义工,献献爱心,这又是谁的需要?
路上,遇到的那些像我们乞讨的人,我们慷慨解囊,给出物质方面的支持,请问这又究竟是谁的需要?
晚上回家,做饭给家人吃,还要打扫卫生,这一切一切付出自己背后真正的动机又是什么?有没有可能是我们自己想确立自己的价值感呢? 答案是:一切行为背后的动机都是我的需要,都是来满足我自己的需要的。 既然是我的需要和诉求,那我是不是应该感谢对方的出现,给我提供了自我满足的通道和载体?
当下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追求和渴求幸福,我们都希望得到爱。那什么是幸福,幸福又是什么?很多作家都写过幸福方面的书籍。对于幸福的定义,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和方向。
如: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是一种选择;幸福是一种能量;幸福是一种假设;幸福是一种态度;看了很多的书籍,对于幸福的体验都不是那么强烈和深刻。直到有一天,突然就体验到幸福的密码,并因此也掀开了幸福的神秘面纱。 接下来的片段,我会首先抛出一个关键词,让我们一起来感知,并深思,从中找出活出幸福的通道和法门。
是爱别人幸福,还是被别人爱幸福?
首先,我们需要转换“受害者”心理 。很多时候,我们为家人朋友付出了不同程度的爱,但是对方没有给到我们良性正面的反馈,或者说反馈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时,我们会觉得特别的委屈和不值得。继而,我们的情绪就会从爱,付出转变成抱怨,指责甚至因爱而恨;为了避免这种受害者角色的出现,我们首先要再次确认一下,我付出背后究竟是谁的需要,我需要借这个机会来突破我的什么点。做完这个确认动作后,我还需要再次问自己,我是否心甘情愿,满心欢喜的真的愿意付出我自己,还是我仍然觉得太不值得,付出没有意义。一旦发现自己可能会有不值得不愿意的情绪时,就停止行动,不要去付出。这是最简单的脱离受害者角色的捷径。
记得戈壁徒步结束后,我突然有一个想法,我想每天早上起床后都在死党群发一个红包,坚持1年。当我坚持到第3天的时候,我开始有点动摇。当我有动摇的念头时,我立即开始问自己:我发红包的出发点和动机是什么?我发红包想突破自己的哪个点?我是否会有受害者的心理?我的内心也很快速的给了回应:我计划发1年的红包,是想有生第一次以来,和一个群体做持久的连接。我想挑战自己的持续性和毅力,对金钱的舍得和放下,以及挑战持久的爱和能量的连接。当我明确了这个想法背后的动机后,我开始明白,付出和行动不是别人的需要,而是我的需要。如果是我的需要,我还会有受害者被伤害,被辜负,被忽略的感觉吗?答案是NO!
其次,有一句魔咒 “那是因为我爱你”,时常束缚着我们的思想灵魂,也因此,我们时常背负着爱的压力在前行。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怎么就是不能理解我,我是因为爱你,才对你要求这么多;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对你这么严厉;因为我爱你,所以你必须要怎么做;因为我爱你,我不允许你这样子;因为我爱你,所以我不接纳你这样或那样的行为。
是的,因为我爱你,让多少爱背道而驰。生命本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却因为爱的包袱,而负重前行;生命本应该绽放如花,却因为爱的名义,而压抑枯萎;生命本可以真实有力量,却因为爱的厚重,而虚伪包裹。
我的爸爸很爱我,天下的爸爸都爱自己的孩子,这话一点不假。为何我时常感觉自己不被爱,不被看见,为何我时常觉得自己不够好。我挑剔自己,否定自己,看不清自己,我也没有存在感,看不到生命的意义。那是因为爸爸很爱我,他向来严厉还一本正经的装着像个领导,我想他是怕我骄傲傲慢,怕我没有上进心,于是他从不表扬和夸奖我,从来不会回馈一个正面积极的笑容或者眼神。
这也是一种爱,他叫“因为我爱你”,所以我会用自己认为的最好的方式来对待你,无论你是否接受得到,也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
再如,我很爱我的先生,我时常会要求他做很多事,还控制他不能做另外一些事情;有时我冷静的回想一下,他好像就是我的私人物品一样。他必须要怎么做,才可以得到我的爱;或者他要是不按照我的意愿去行为言语,就会令我不开心;我常常会用我的价值观和认知标准来绑架他,然后替他设立他的人生。我还时常给他洗脑,输入一种观念:“一个人如果不去设立自己的人生,就会被别人设立成他人生中的一部分”。以此来稳固我的控制地位,并合理化我的控制欲。
我想自问:这是爱吗?我爱的是先生的人还是我的控制欲?这也是一种爱,叫“因为我爱你,我要对你的生命负责”。
再比如,我爱我的父母,我可能会评判他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如果我觉得我的认知是对的,我就会想方设法的想要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以此来说明,我爱他们;我时常会陷入一种境况,我发现我和父母的角色是颠倒互换的。我感觉我就是父母的爸爸妈妈,我需要指导他们的生活一样。可想而知,这种角色的混淆,带来了怎样的混乱关系。
这也是一种爱,“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情不自禁地想要告诉你是非对错”。
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我们会帮孩子做很多事情,来表达爱。我们会给孩子选好学校,买各种书籍,报各种培训班,我们希望孩子们学这又学那,恨不得孩子们个个都是天才。也因此,我们把孩子逼的那么紧张的同时,也把自己整的那么疲惫不堪。试问下自己,我为什么要这么紧张忙碌,我为什么对待孩子的成长是如此的着急焦虑?那是“因为我爱你,所以你必须要努力,必须要比我优秀”。 记得有一次我告诉一个朋友,暑假了我必须要带孩子们去旅游,所以没有时间去操办他布置的工作。他直接丢了一句话:“那是你想去,不是孩子们想去!”简单的一句话,直戳我的心窝。
是的,有时候我们为孩子做的规划和安排,真的不一定是孩子们的需求,很大部分是我们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未被满足,我只是自己想去而已。但是,我们还是时常自我欺骗,“因为我爱你”的面具早已戴习惯了。
最后,我只想说,幸福其实很简单,卸下爱的包袱,卸下”因为我爱你”的面具,真正的让对方做自己。发自内心,轻松无所求的,为对方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因为爱是我的需要,也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关注我@一生为你写作
欢迎留言,探讨我们在生活中,是如何爱和感受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