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何勉:第一性原理和精益敏捷的规模化实施》

原文链接

本文较为复杂,主要是阐述如何实现精益和敏捷的规模化(以及强调,什么情况下才需要敏捷的规模化)

一、第一性原理:顺畅高质量交付有用的价值

成功的精益敏捷实施中,其共性是:聚焦价值交付。即回归产品开发的第一性原理:“顺畅高质量交付有用的价值”。因此,产品开发的目的是要把用户的价值最快的传递出去,而不是内部资源是不是时刻忙碌。

二、康威定律:组织结构会决定团队沟通的结构

康威定律告诉我们,一开始去设计和决定组织结构,那同时也就几乎决定你的产品结构,至少是限制了产品结构。。

康威原理的一个推论:应该从用户价值出发去考虑,让用户价值交付的需要决定组织的协作方式。在今天这个多变的世界里,用户价值的交付需要有灵活性,组织结构也应该有灵活性。永远应该从用户价值出发,来决定怎么去做规模化。

三、当需求规模足够大后,可以分层

分层为:用户需求、功能性需求和模块需求。

用户需求被分解成一个个故事称之为功能需求,用户需求是最小的交付单位,用户故事是一个集成和功能验证单位,最下面还有子模块任务,是不可做系统测试的,它可以分配给某个团队,是分配单位。

四、敏捷的规模化实施要解决两类问题

第一:打通端到端的价值流,连接价值链上的不同职能;

第二:在各个层次上协调各个关联的团队,保证他们工作的对齐。

五、敏捷的规模化主要有四种路径

为:融合、拓展、连接和层次化。

路径一、融合

例子:做企业网盘开发,原来是分为前后端团队。

改造:前后端融合在一起,做以用户需求而不是开发任务为主体的看板。改造后的看板上的主体流动单元不再是开发任务,而是用户的需求。改造后的看板上的主体流动单元不再是开发任务,而是用户的需求。往后是用实现中的故事替代用户需求,故事又再分解出模块(包含前后端),模块下是从故事分解出来的各个开发任务,在任务开发、测试、验证完成后,就汇总进入验收、交付。需要注意,要定义什么样的需求(故事)才能叫就绪,即定义明确的协作和需求流转规则,以便团队间自主做出协作的决定。

看板的制作时从左往右,但看板上内容的处理,是优先从右往左,原因是最终目的是完成需求及价值交付,而非开始需求,距离需求及价值交付越近则优先级越高。所以,bug要优先于功能开发处理,因为bug位于看板的更右边。

端到端的看板,最左边的需求池和设计由产品负责,最右边的验收是产品验收。所以它从产品开始到产品结束,是用户价值从提出到交付端到端的过程。同时它也反映了团队协作、需求的分解和合并、缺陷和问题。

路径二、拓展

往上、下游拓展实现规模化,譬如拓展到业务视角,从业务的角度得到的看板,将包括初始的创意、业务设计、内部的业务评审、业务交互的设计、视觉设计,以及用户验收测试(UAT)、生产验证,开发看板此时被压缩为一个小小的“开发阶段”,这样的业务视角看板会更加端到端,也会让价值交付更加顺畅。

路径三、连接

需求的流动过程中涉及多个团队的前后协同,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物理看板,这时可通过电子看板连接多个物理看板。物理看板的信息更细致,会分解成更细的任务,而电子看板里只有需求,不体现任务,它更关注的是价值流动,而不是具体环节的任务跟踪。

路径四、层次化

以华为的千人规模团队为例。

上层是解决方案层看板,仅有一个,是做整体规划用的。在解决方案层要约束并行用户需求的数目,逼迫各个团队的对齐;每个用户需求下面是故事,故事要体现在解决方案层看板上。在解决方案层追求故事向用户需求的对齐,让用户需求的快速完成。

下一层次是项目看板。项目看板上,首先要约束故事的个数,每个故事包含多个子模块。在项目层面追求任务向故事的对齐,让故事快速完成。

“故事”在解决方案层面看板与项目看板两个层面都出现了,他们联动也是通过“故事”实现。

六、对价值流动架构的持续改进

最后,还要建立价值流动的衡量、反馈机制,从而能系统性的改进价值流动效果。

规模化应该被用户需求,被顺畅和高质量的交付价值驱动出来的。组织的规模大并不意味着就得有规模化的框架;只在有实际业务需要时再考虑规模化方案,永远选择够用,但最简的规模化方案。

七、剩下的主要问题

累积流图还没太理解,累积流图如何实现价值流动效果的计量、反馈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笔记《何勉:第一性原理和精益敏捷的规模化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