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莫道男儿心如铁,尽是英雄眼中泪

你心中的男神是什么样子?

有才有貌?能文能武?有安全感、正义感?

在南宋,有这样一位男神,即使按照现在女孩的标准看,他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存在:

论外貌,“其肤自硕,眼光有棱,红颊青眼”;

论身材,“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论武功,“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论豪情,“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论柔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样一位复合型人物,可惜他的人生有太多的遗憾。

他是辛弃疾,不光是男神,更是一位英雄。


公元1140年,金国的铁蹄践踏着大宋朝的江山,大宋朝皇帝在奸人秦桧的蒙骗下继续割地赔款,坚持抗金的名将岳飞已经被处死,举国上下,无一人能挑武将之责。

这时,在济南一个小村庄里,辛弃疾出生,从这里开始了他的英雄梦。

辛家祖上是著名的武将,因父亲早亡,辛弃疾从小就被祖父带着出门,祖父辛赞是一个有强烈爱国心的士大夫。当时,济南已经成为“沦陷区”,辛赞在金人占领下的地方任职。

老人表面上为金国效力,但“身在曹营心在汉”,每逢公事之暇,常常带着自己十分钟爱的孙儿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反复告诉他何处曾经是大宋的疆土,总有一天要收复河山,祖父的教育和引导在少年辛弃疾心中播种下爱国思想的种子,成为他一生的信仰。

从小在“沦陷区”长大,亲眼目睹了人们生活的痛苦,好像是天命所为,辛弃心里藏着复国梦,他勤练武术,刻苦专研兵法。在15岁、18岁时,祖父两次让他借去燕京科考时,沿途勘察地形,打探军情,有计划的为日后收复大战做准备。

1161年,金国大肆举兵南侵宋朝,各地人民趁机反抗。22岁的辛弃疾文武全才,他聚齐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毅然举起了抗金的义旗,后投奔山东境内规模最大的一支起义军,带头人叫耿京。

耿京的部下全是武夫,他见辛弃疾才兼文武,十分欢喜,让他负责文书工作,并把帅印也交予保管。

当时,起义军中有一个和尚叫义端,是个奸诈的小人,他暗暗偷走辛弃疾保管的军中大印,想要献给金人换取荣华富贵。义端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但没等他逃到金人的大营中,就被辛弃疾追上了,三下五除二,便把义端擒住,手起刀落,便送叛徒入黄泉。

这之后,耿京对辛弃疾更加器重和信任。

1162年,辛弃疾作为起义军代表奉命南下,和南宋朝廷商谈归附之事,没等他回来,叛徒张安国就杀害了耿京转投金人。辛弃疾听后悲痛万分,快马加鞭回到山东,振臂一挥,他带着五十个勇士硬闯济州五万人之众的金兵大营。

领了赏、封了官,张安国正在得意地喝着酒,他万万没想到,帐外的“老朋友”直接把他五花大绑,抬起来、捆住、带走。等到金人回过神来,辛弃疾已经在投奔宋朝的路上了。

一战封神,辛弃疾的这一系列传奇式的英雄行为,轰动了南宋朝野,鼓舞了所有人,就连一直在南方苟且偷安的高宗皇帝也禁不住为之“三叹息”。

辛弃疾南归这一年23岁,他满怀希望的入朝听命,想象着入仕以后能在南方有所作为。只是这位少年英雄没有想到,此后的仕宦生涯是如此曲折而坎坷。


辛弃疾,长辈给他起名时,抱有了美好的祝愿,希望他无病无灾的健康成长,他也没有辜负长辈的期许,长得肩宽背厚,健壮得如同猛兽一般。我们想到了另一位名将,霍去病,同为骁勇善战的名将,霍去病遇到了赏识他的汉武帝,而辛弃疾就没有那么幸运。

辛弃疾与南宋的关系就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南宋朝廷是一个极端腐朽、软弱无能的政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皇宫贵族全都沉迷于暂时的安乐中。

辛弃疾不顾自己官低职微,越级上书,他满腔热忱的书写了《美芹十论》,直接上呈给宋孝宗,但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作为一个从北方沦陷区南下的“归正人”,辛弃疾不断受到南宋朝廷的猜疑、歧视、排挤甚至诬陷迫害,当权者明知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是不肯重用他。

不把他当自己人,于是就把他外放地方官,哪里有麻烦、哪里有困难就让他去哪里。

换作一般人,早就心灰意懒、趋利避害了。但辛弃疾不是一般人,他是眼里有光,心里有梦的英雄。

在宋朝认为弃之不足惜的滁州,半年时光里,辛弃疾让流亡的百姓大量归来,小商贩活跃起来,经济繁荣了,荒陋沉闷之气一扫而空。

到江西,南宋政府派上万兵力都不曾打败的茶寇,在辛弃疾极为内行的军事部署和打击下,茶商军很快陷入劣势,剿匪搞定了。

在湖南,辛弃疾成立了地方武装“飞虎军”,成为当时沿长江边境里各地方军中最勇猛的一支军队,其赫赫威名,连金军听了都要退避三舍。

劝农兴商、平盗镇匪,粜米救灾,建军练兵。每到一处,辛弃疾总是尽心尽力,规则内,他把长袖挥舞到了极致。

但辛弃疾想要的是抗金救国,恢复大业是他执着的追求,不论官大官小,也不论在何地为官,他都时时在心里牵挂着自己的梦想。

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官位,都是匆匆来去,不但让别人眼花缭乱,辛弃疾本人也深深感觉到转徒频繁。他前后被调动四十多次,每次在任短则几月,长则不过两年,就在这不停的奔波中,时光一点点地流逝,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英雄少年,也慢慢变老了。


马尔克斯说过,人并非日渐老去才停止逐梦,而是因停止逐梦才日渐老去。

辛弃疾35岁了,多年来,他在官场备受冷落,长期辗转,满腹经纶没法施展,眼看北伐收复中原遥遥无期,你叫他怎能平静?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看着北方没有收复的土地,辛弃疾好着急啊!他看着自己不曾沾染敌人鲜血的宝刀,恨不得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懂他的心意。

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南宋朝廷一直对金国畏敌如虎,对金人一直采取守势,无人敢言战。辛弃疾大半辈子的光阴刚好与这四十多年的抗金低潮期相终始,在那样一种低迷、压抑的政治环境中,他的抗战主张和恢复言论自然不会被采纳,在政治上、军事上自然也不会有所作为。

虎落平阳被犬欺,1181年,辛弃疾被弹劾罢官,这一罢,就罢了十年。他被迫仙居,刀弓挂壁,南宋朝廷终容不下一个想要救国复国的辛弃疾。

此后,南宋的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转变为一个文学家了。

辛弃疾开始隐居生活,他建造了稼轩居,时常把自己想成陶渊明,山水田园间,是辛弃疾政治生涯受挫而被迫无所作为的一个痛苦而寂寞的时期,但同时又是他文学创作上获得丰收,奠定他在南宋词坛第一人地位的关键时期。

这块钢变软了,百练钢,也有绕指柔的时候。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这个硬核词人也会有清丽婉约时,看到乡下人的悠闲生活,喝酒谈笑的老头儿老太太,卧剥莲蓬的小屁孩儿,他用传神的词句组成一幅优美的田园画,辛弃疾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喝喝酒,解解愁,发发牢骚,起身想要离开,怎知脚下不听使唤,一不留神倒在松树旁,迷迷糊糊看着松树,问:我这醉态怎么样?是不是很帅?晕晕乎乎发现松树摇晃着,好像要来搀扶自己,不用!我自己能站起来,谁都不用扶,你一边呆着去!一个倔倔的老头儿,这醉态、狂态,多么活波可爱啊!

辛弃疾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在纷纷扰扰的生活面前以各种面孔应对,在诗词里,当然就更加千姿百态了。


隐居生活表面上淡泊平静,风流潇洒,实际上辛弃疾的心里却时时烈火炎炎,他本是一个气壮如山的英雄人物,思想苦闷时,他的战斗性格也未曾有丝毫削弱,连做梦都在想着自己的战斗生活,“梦里吹角连营”,只是一觉醒来“可怜白发生”。

1203年,64岁的辛弃疾被重新任用,他最后一次为国拼搏的机会来了,这位爱国者疾速就任,“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年纪大了又如何,照样能上战场杀敌,然而南宋朝廷并不是真正信任和倚重他,只是觉得辛弃疾人气太高,为了北伐装点门面而已。

老英雄满含悲愤和遗憾离开了抗金前线,他的绝望可想而知。

等到1207年秋天,朝廷想要再重新起用辛弃疾时,他已病入膏肓,不久后,这位大英雄、大文豪就与世长辞了,终年68岁。

弥留之际,听说宋军北伐失利,金军南下,老英雄的心被深深刺痛,他回忆自己曲折的一生,有感于“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不觉心潮澎湃,悲愤难抑。忽然间,他挣扎起身想要摘下墙壁上悬挂的宝剑,但力不从心,只好运出最后一口气大呼:“杀贼!杀贼!杀—贼!”然后重重地仰倒在病榻上。

上马提剑能杀敌,下马握笔能赋词的辛弃疾,带着无穷的遗憾走了,没能驰骋沙场,没有护国复国,想了一生,盼了一生,终究落了个抱憾终生。

这位曾经历任宋朝多处封疆大吏,愿为国家九死不悔,晚年官至兵部侍郎的一代名公,竟然“家无余财,仅遗诗词、奏议、杂著书籍”。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有人说,不经意翻过的书,划过的句子,背过的古诗,是那个人的一生,读书时,学的是文学,再回首,学的是人生。

书本太薄,说不尽英雄的一生;历史太短,道不尽先祖的传奇。

历史老人的确爱开玩笑,辛弃疾这个名字,按他本人的初衷,是应该被写进中国政治史和军事史的,结果,天不从人愿,他被浓墨重彩地写进中国文学史,幸乎?不幸乎?

也许,他的诗词是他未能如愿理想的延伸和替补,那一句句,是英雄豪杰心灵史最真实而生动的记录。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

你可能感兴趣的:(辛弃疾:莫道男儿心如铁,尽是英雄眼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