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有感

(一)

在读书时代,我有一种本能,看到比较美的句子,会有想要抄下来的冲动。

有时候翻翻,都会觉得美的不行--作者怎么能写出这么棒的语言。

后来,不怎么看书了,这个习惯也落下了。

最近一年,开始断断续续看了些书。

但好象笔记,一直都是我很头疼的,不太会写。

最近在看的奥野宣之的这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给了我一些新的想法。

我以前读了些书,但收获寥寥。

是因为我,把读书和笔记分开了。

把笔记和感想分开了。

把笔记做完后,仍开了。

(二)

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一种读书笔记的方式--“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第一步就是,写上六位数的日期,内容要用大一些的字体,写得越清楚越好。每次换行都要留一行空白,而每个段落之间留两行空白,写起来会更轻松,还便于日后重读、插入文字和更正修改。

第二步就是摘抄和写评论。首先,重读一遍用笔做过记号的内容,严格筛选出自己认为可以多读几遍的部分。经过五六遍的反复阅读,最后筛选出的内容不会太多。

接着,在摘抄完的文章后面留出一些空白,写上自己的评论。之所以把这种读书笔记取名为“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就是因其摘抄和评论并存的特征,正如这道菜中鱼肉和大葱的关系一样。

这个笔记的方式跟我读书时的方式有点像。

当然,我当初更多的是摘抄,没有自己的评论或感悟这一块。

(三)

我们常说要主动阅读。

除了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方式?

我想读书笔记应该就是一种选择。

并且比在脑中想,会对我们更有帮助。

脑中的思考落在纸上,让我们看得见自己脑中在想些什么,而且在写的过程中,何尝不是一种整理呢?

当然了,我现在在想,以前其实也做过一些读书笔记,但最后都没有坚持多久。

最重要的应该是因为与我不合适。

读书的主体是我。

做笔记的主体是我。

最后要去翻阅的依然是我。

所以,为什么我不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觉得舒适的方式来呢?

这大概就是从这本书里另外的收获了。

写笔记,好看不好看,什么形式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能记录下去,重要的是我能够从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

读书笔记要产生价值,最重要的一环,应该是“重读”。

重读一本书,可能很多人没有这样的心境。

但重读一次读书笔记,工作量小,而且收获也不小。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读同样的笔记。

会有不同的收获。

这次重读这本书,坦白说,我还是有不小的收获的。

接下来就是坚持去做这件事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