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的反击。
虽迟但到。
在最新一期《演员请就位》中,率先打破一团和气的氛围,直言陈凯歌导的这场《我想有个家》像小品——
我会觉得我在看一个春晚上的小品
说实话我们拍电影
我们一定不敢这么演
真的失手了吗?
比起在郭敬明和陈凯歌之间站队,Sir更想回到这场综艺的初衷——
演技比拼,而非导演对决。
而综艺舞台上的演技比拼,对于演员,对于真正的片场实践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无论演技在如今的影视环境中有多稀缺。
对于“演技炸裂”这件事,我们都该重新看待了。
被误解的春天
“好演员的春天到了。”
2018年9月,徐峥在《我就是演员》的节目里,面对任素汐的演出,感慨地说出了这句话,言犹在耳。
仅仅在一年之后,2019年的秋冬季,“演员大礼包”真的来了。
三档表演类真人秀,接踵而来:《演员请就位》《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以及《演技派》。
一线导演,戏骨大咖,实力演员,流量明星……
全番上阵。
演员,成为了下一个流量的风口。
当然,节目评分,各有差异。
制作水准,也参差不齐。
如何评价节目本身的得失,暂且存而不论。
但这些节目播出期间,隔三差五地上热搜。
似乎给人在寒冷的季节里的一种假象:
演员好忙,演员的春天真的来了。
有人在线证明我就是好演员。
文琪临场发挥演《过年回家》:
秦昊演绎东北版《如父如子》:
李冰冰再现生存艰难:
有人在证明自己有可能做好演员。
钟欣潼、明道、李宇春、孟美岐、包文婧、沈梦辰、辣目洋子。
排名不分先后,无番位之别。
仅仅是三档节目信息爆炸,以各种形式留给Sir的印象。
若是要一个个分析,恐怕三天三夜也是不够。
你还说这不是春天?
Sir要说出真相:这只是综艺节目的“小阳春”。
小阳春,指的是立冬至小雪节令这段时间,一些果树会开二次花,呈现出好似春三月的暖和天气。
舞台上看起来很暖,很热闹,观众可以数“星星”,理所当然的,意想不到的。
舞台之外,是行业的凌冽寒冬。
大多数职业演员无戏可拍。
新演员成长的路越来越坎坷。
但现在的问题是,不仅是新演员,中老年演员也是一样。
忍不住旧事重提。
今年7月底,西宁first电影节上的“海清宣言”就直指现状:
希望能给中年女演员留点活路,她们有演技,有实力,有经验,而且比流量明星大腕更便宜……
一番话,说出了中生代女演员的困境。
而如今,更多人发现,不仅是女演员,很多男演员,也没有出路。
《演员请就位》的第一期。
明道。
出道十八年,曾经的偶像剧当红小生,不得不与年轻演员同台竞技,甚至还输了。
丢人么?
但,明道也在节目里自曝:
这个舞台是他在2019年获得的唯一参加表演的机会。
比输掉比赛更可怕的,是连输的机会也没有。
比中生代演员老的呢,戏骨呢,也不乐观。
你是不是也很久没看到这些实力派的新作——从李保田,到濮存晰。
而演了《都挺好》爆红的倪大红,却说自己红得很痛苦——
就是没有创造力了
我觉得苏大强已经把我榨干了
这些曾经被奖项和荣誉包围的演员,都在经历一场鲜为人知的冷落。
没戏拍,不上镜,怕跌份。
一句句无奈的背后。
是比生理上的老去更难以接受的,艺术生命的凝滞。
当然,Sir也看到有人在挣扎。
比如金士杰。
“烂片”的机会,苍蝇肉也是肉。
甚至出现“人间喜剧”,为了有戏可演,迎合潮流,先通过物理手段将自己放在不舒服的装嫩状态。
总以为自己还留在春天里。
也有人会说,流量明星应该过得还不错,戏接不停。
他们真的高枕无忧吗?
春天过犹不及,如在三伏。
年轻演员当社畜,中生代演员无戏可拍,老戏骨活力凋零,流量明星呢,嚯嚯,热锅上的蚂蚁。
你说演员的春天到了,他们可都不觉得和煦怡人。
那么就带着焦虑上综艺吧。
结果呢?一言难尽。
离开镜头的日子里
Sir看到的是,很多演员离开片场参加综艺,形同“走穴”。
本来,焦虑的仅仅是机会。
现在,短暂性演出的机会是有了,即将面临挑战的是多年信服的表演理念。
第一期《演员的诞生之巅峰对决》里,秦昊困惑了。
作为当下国产文艺片中最优秀的男演员之一,他的成就早已不用质疑。
竞演中,他和马思纯共同主演张爱玲的名作《半生缘》。
并且,这场演出的导演,还是许鞍华本人。
实力演员+金马影后+顶级导演……可以称得上是最令人期待的黄金搭配。
但。
这场演出,让秦昊的表演获得了全场最低分。
甚至被导演高希希直接指出:
不满意。
就是这场戏:
而秦昊的辩解:
我不知道这个表演到底是舞台剧(方法),还是影视剧(方法)。
高希希的评价,太游离。
翻译一下,就是秦昊没有及时地接过剧情,给观众一次情感宣泄的机会。
再直译一点,怎么不煽情,让观众哭一下,太不炸裂了。
但秦昊,娄烨导演的爱将,多年养成的习惯,就是不能太追随本能反应,抽离能够释放丰富的暧昧信息,让电影观众沉浸到情绪里。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姜紫成焚烧恋人阿云。
他在笑吗?庆幸解围?他在哭吗?悼念往昔?
几分真情几分假意。
这样复杂的微表情,综艺节目里能有机会给看清楚吗?
节奏一快,绝大多数观众也只能靠本能判断:没演好。
金马影后也不爽了。
李冰冰也当众承认:
这样的作品在这个舞台真的不适合。
影视表演,遇上舞台呈现。
驴唇不对马嘴。
在最近的某次访问中,范伟一语中的指出影视拍摄与综艺舞台表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前者是给镜头演,后者直接演给观众。
给镜头演,准确是放在第一位的。而到了舞台,演员要根据观众的反应不停变换节奏,效果是放在第一位的。
所以不知不觉中,内敛克制、做减法的表演在综艺节目里是不受欢迎的。
而爆发性的情绪则容易被关注到,如果有心去收集,绝大多数被肯定的炸裂时刻,演员都在哭。
但这哭戏,也太直接了,无余味。不但演员急于求成,迅速抵达情绪点。
舞美、剪辑、灯光等配套都无法做足前戏。
还是以李冰冰举例,同样是大时代背景下的生离死别。
你看她在《风声》的状态,赢在对手强我更强,赢在台前幕后无一掉链子,是全员炸裂,才能让拼了命用过心的表演不被辜负。
镜头不是人,所以它更理性、更残忍,也更客观。观众是用来尊重的,而不是用来讨好的。
带着焦虑离开镜头,来到舞台,焦虑就会减少?
追问一下,是要在综艺舞台上一直演吗?永远不要回去面对镜头?
细想,无论是弯道超车还是暂时的逃离,似乎都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
还有更可怕的结果等着。
一场游戏一场梦
十三邀里,李诞在采访里说到:
你明白了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转的,那还等什么呢,运转起来吧。
听起来好有道理,不就是鼓励人,识时务为俊杰。
没戏演,有秀开。
搁你你选谁。
别不承认,流量和曝光度还是很吸引人的。
但即使在这个舞台上被肯定,被吹爆,也终究不是演员安身立命的所在。
久而久之,路径依赖,培养出观众新的“刻板印象”:你还是去上综艺比较好。
要打破,难上加难。
邓超在《影》里真的脱了一层皮,才让人记得他是演员,而不是“跑男”。
能够给演员创造磨戏空间的导演,如张艺谋又有几个。甚至不少导演怀揣的私心,只是为了收割“综艺明星”的流量。
不得不说,热搜如影随形的综艺节目让演员看到了春天的曙光,感受到一些久违,被关注的暖意。
但浸淫综艺久了。
焦虑不但不能解决,甚至还有更危险的假象蠢蠢欲动。
拿不出过硬的作品,一样会打回原形。
只能更硬更拼。
当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引发徐峥感叹“春天来了”的任素汐,拿出了《无名之辈》中求死瘫痪女的好戏,这个角色居然在今年被轮番致敬。
先后被星女郎鄂靖文和歌手李宇春,在两档节目里复演。
当然你可以说,鄂靖文和李宇春的演技都值得肯定。
但毋庸置疑,只有《无名之辈》里的任素汐才是马嘉祺。
因为一个角色的生命,不是一次演技的释放。
而是与整个作品的血肉相连。
在片场,在电影镜头里。
有着太多综艺无法抵达的层次——
周迅演小唯,就用小狗看人的动作表现自己是妖,如此反常却准确的表演细节,哪怕《画皮》片段曾经出现在演员竞技节目里,Sir再也看不到了。
春夏演王佳梅,摄影为了给观众锋利的痛感,建议去刷片,会发现绝大多数镜头都是拍半边脸,角度也不是平视,有变形,摄影帮助演员找到最痛的那个点。
章宇演黄毛,也是模仿狗,防御性与进攻性并重,可一旦建立信任,却无比忠诚,如果没有足够的戏份铺垫,这“德行”在舞台上,敢说观众不待见。
这些都是好演员。
表演这件事很复杂,像种花需要泥土、阳光、水分等等条件,他们不敢造次。
也明白表演这件事很简单。
演,就好了。
演好,就好了。
他们也一定有焦虑。
周迅曾经在访谈中承认某一日突然感受到衰老的恐慌,但她却把这种感受带入如懿的角色里,才贡献出渐入佳境的长线状态。
没有演员不是焦虑的,生存环境今天困于流量,曾经困于更难以言说的原因。
也没有人不是焦虑的。
指望综艺,一劳永逸地解决职业的焦虑,那只会等来一个空许的春天。
因为一旦综艺结束,热度退散。
谁会把它当作品去咀嚼?
回到片场,重新丈量起前途,那些飘过的掌声,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罢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