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鲁迅你可能也会喜欢王小波

从小读鲁迅文章,以为以后除了鲁迅的杂文,就再也不会喜欢别人的杂文了,就像自从看了杰森·斯坦森的硬汉形象电影之后,就再也不喜欢史泰龙那性感的小嘴唇一样,历史似乎惊人的相似,鲁迅成就最大的是小说,但我却更喜欢他的杂文,因为小说实在是太少了,几天就翻完了,王小波说他要写小说,喜欢写小说,但最后除了《黄金时代》以外,最好看的还是他那几本杂文集。

有人问王小波和鲁迅的杂文有什么共同点,我认为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试图告诉我们另一个真相,让我们懂得如何批判的接受一些知识,而不是一味的接受灌输,《沉默是大多数》是王小波杂文集的其中一本,我摘录了一些我很喜欢的句子,我想喜欢鲁迅的读者,只要你读了这些,一定也会喜欢上王小波!

1、有人说,现代的科学、文化,林林总总,尽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认真钻研。这我倒是相信,我还相信那块口香糖再嚼下去,还能嚼出牛肉干的味道,只要你不断的嚼。

大家还记得鲁迅说过尽量少读古书,而多读国外的名著吧,虽然他的观点有点激进,我不怎么认同,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批判的接受一些知识,而不能以为只要是古人的东西就是对的,只要是古人的东西就会一直适应下去,哪怕再过几千年,这在我们初中高中之前,是没法有老师告诉你这种认知。

鲁迅时代之后的近百年,出来了一位叫王小波的人,再次抨击了儒家经典,也是一样的激进,我们千百年来太多人去研究只有那么点字数的儒家典籍,其实作为我并不完全的否定这些典籍,但林林总总的注解,到底我应该相信谁?这就是五四时期我们普及白话文的原因,那些经典不是不经典,是拉远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2、中国的君子独善其身,这样就没有了尊严。这是因为尊严是属于个人的、不可压缩的空间,这块空间要靠自己来捍卫--捍卫的意思是指敢争、敢打官司、敢动手(勇斗歹徒)。

我很不喜欢人情练达、独善其身、明哲保身等等这样的做人姿态,我觉得有点太假,你不坦诚相待我怎么和你们交朋友?难道我们每天就只能戴着面具互相交流?每天戴着面具称兄道弟?不完全的展现自我,并且表现出真正有自我品格的我,和谁做朋友都让认怀疑是虚伪的,并且一个连自己都不勇敢捍卫的人,我凭什么相信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会挺身而出?

3、从我懂事的年龄起,就常听人们说:我们这一代,生于一个神圣的时代,多么幸福,而且肩负着解放天下三分之二受苦人的神圣使命,等等。同年龄的人听了都很振奋,很爱听,但我总有点疑问,这么多美事怎么都叫我赶上了。

这句话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学校老师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其实我不是想否定这句话,也不想否定这些话的初衷,只是不要从小灌输给我们一些我们没有亲身感受到的价值,不然我会怀疑自己的人生,从而怀疑自己是不是神经病!

4、如果说,孔孟程朱就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主要部分,那我就要说,这点东西太少了,拢共就是些人际关系里那么一点事,再加上后来的阴阳五行。这么多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多年,实在太过分。真正的学问不在字句上,而在于思想。

有时真话难听,我还是喜欢另一种思考,我们并不能一直研究古人的思想,而后代都没有了自己传承或者是延伸到新高度的思想,比如西方人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我们说我们有孔子、孟子、老子,等西方有歌德、叔本华、黑格尔的时候,我们说我们有孔子、孟子、老子,等西方有尼采和罗素的时候,我们还说我们有孔子、孟子、老子。

大家都去一味的崇拜圣人,都不敢去勇敢的批判和否定或者是漠视,哪怕自己是错的,也是值得肯定的行为,但这种行为在我们这里却被视为:不知天高地厚、不知好歹、忘本等等贬义的评判,那我们就要永远守着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那点早晚都会馊掉的饭菜。

我们都知道,文学属于艺术,而艺术就要不断的突破边界,才能有新的文学内容,而我们从小却是另一种境况,我用王小波的一句话当成本文的结局:在文学艺术及其他人文的领域之内,国人的确是在使用一种双重标准,那就是对外国人的作品,用艺术或科学的标准来审评;而对中国人的作品,则用道德的标准来审评

文:饼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喜欢鲁迅你可能也会喜欢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