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得反思

·跨越南北来见你

7月17号,一个人踏上北上的火车,可是内心却并不孤独,因为心中有着憧憬和向往,反而充满的是庆幸和欢快。为中国而教,这个我关注了一年的组织接纳了我,我也迫不及待随列车呼啸远方,去拥抱我的选择,收获我的远方。在火车上,遇见了对铺的小姐姐,居然也是参加TFC的活动的(后来知道是新生代教师研讨会),还有长沙站上车的爱玲姐,可能她不是文豪张爱玲,但是她却是新生代教师会上的榜样,这次走出自己久待的小天地才发现,在许多平行的时空里,原来有着许多和自己一样境遇但却正在教育的路上积极前行的人,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大家都在年轻的时候选择了奋斗,书写乡村教育的美好篇章。

图片发自App


·人生若只如今晨

7月18号凌晨,坐在车上看着火车驶过绿油油的郊外,北京就快到了。早上六点半左右到达西客站,挤上人潮中的地铁,转92路公交车,顺利抵达北师大。进入校门那一刻,仿佛是一个庄严的仪式,这是儿时脑海中理想的圣地。小心穿越校园,进到教2报道,两个工作人员坐在靠门位置(后来才知道是荆攀姐和冉沐涵),那种笑容是那么的友好和亲切,检查证件资料、交票、领物资、分寝室,在最后结束的环节紧张到碰掉桌上的指示牌(注:是不爱笑的森哥把守)。和舍友集结后,奔赴宿舍,开启了6天的学习之旅,有故事有收获。

图片发自App


·学习的收获与反思

一、认识TFC

·ST篇

7月19日开课第一讲,是创始人沈世德老先生(ST)做的演讲。老爷子一上台就给人精神矍铄的感觉,一生戎马商场,退休之后投身公益、投身教育,作为项目的受益者和一个教育人,我对ST的敬意油然而生。正式的来说,为中国而教的宗旨就是致力促进教育公平从而推动社会公平。老爷子谈到在他们那一群人最初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想的并不是很多,就是字面意思为了中国而去教书。年轻的ST在农村呆过八年,从普通工人到成功商人他始终接触着这样一群人——农民工,然而这个群体为社会的贡献却并没有换来社会给予的相对公平的待遇,于是他退休后去支教了,在这过程中又慢慢察觉到应为乡村学校办一条特有的路,让学校成为不仅仅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地方,而是给学生造成影响、留下回忆的地方。然而办教育不是几所学校能解决的事情,教育更需要的是人,因而有了志愿者、有了未来教育家项目,两者都可以作为农村师资的一种补充,并为农村学校带去一定的影响力,而我们的机构也在不断完善,逐渐以一种商业化的管理模式实现着公益的理想。ST身上散发着对国家的深深爱意,因而心怀社会,做着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如话所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图片发自App


荆攀姐·篇

为中国而教教什么?这是荆攀姐继ST之后解答的另一个问题。简单来说是四个学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四个词既是机构对未来教育家的要求,同时也是老师应该教会学生的内容。1.学会学习,只有教师自己不断学习、提升高度扩宽视野才能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知识,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的学习劲头儿也会更高,当然我们更应该注重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在信息化的时代,学会获取有效、有用的资源并将之内化转而带给学生。只有学习、吸收、产出不断循环,一个人的思想才是有生命力的。2.学会做事。做事是一个人的产出过程,从事情的好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行动能力。那么做事之前是否有明确的目标,能否对所做之事秉持负责任的态度,又有没有解决问题(做好事情)的方案和能力呢?3.学会共处。TFC文化里盛行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这就可以看出,我们身处的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社会,所以学会共处成了一项很重要的社交能力,在机构中,我们得学会与成员相处、回学校得学会与领导、同事相处,就比如自己在工作中拥有美好的教育理想,但是却因共处失败得不到领导、同事的支持,夭折在摇篮里岂不可惜?而对于农村的学生而言,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包括异性共处)对其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应帮助他们消除害怕心理,处理好人际关系。4.学会生存。生存乃是基本技能,生而为人需要适应环境、融入社会、不断创新发展。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已经编织好的文化之中,而在有些思想僵硬之处,我们应该学会打破禁锢、教会孩子钻出愚网,收获相对的自由。为中国而教怎么教?学习了一周时间了,我们每天都按照着组织的课程安排快节奏的学习、吸收,所以这就是机构提供给我们的培训和支持的承诺。与此同时,我们的项目是一个大团队,身边有一群有着共同目标的未来教育家伙伴和有趣的志愿者教师们,每天学习之余与同伴分享交流心得体会,这一过程也是一个提升,甚至让原来单一的、不全面的想法更加丰富。此外,机构也鼓励我们多做书面反思总结,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中练习教育案例的写作、,多将自己的所学所思记录下来,做一个有想法并会表达的老师,为自己的教育留下痕迹。对机构文化的认识来自于攀姐的几个关键词:吃苦文化、抠门文化、无领袖、实干、接地气、一切皆可设计。我想作为一个公益组织,“抠门”意味着有的放矢,每分钱都得花出其价值所在,以商业化的形式管理经费,将使得这个机构充满活力。吃苦文化一定程度也来自于对经费的合理使用,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培养一群能适应农村自然环境的乡村教师,磨炼意志以适应教学。“一切皆可设计”这句话反映的文化我深表认同,换而言之:事在人为,一切皆有可能,我认为这句话可以时时刻刻运用于教育教学的情景中,给我们信心进行创造、带去新的格局。

罗维安先生·篇

罗维安先生在7月21日下午谈“为中国而教的精神”时,他首先分享了一首由钱穆先生作词的新亚书院校歌: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我想这就是对我们年轻的项目成员的希冀。Teach Future China.意味着现在与过去的Teach For China的理念有所改变,现在更着重于中国教育的未来,关心农村教育,推动年轻知识分子参与社会公益,培养社会需要的未来人才,以一个公益的理想,实现最大化的企业效益。罗先生提到一个词Character building ,即品格构建激发到了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构建真善美的价值观,使之不要成为除学习之外一无是处的人,也不要成为人格不健全的人,所以怎么去在教学过程中做到Character building,这个问题值得探索和思考。

二、乡村新生代教师的分享启示

7月22日,第三届未来教育家研讨会暨首届“乡村新生代教师奖”颁奖典礼在京师学堂举行,看到获奖的教师们站在讲台上,我的眼里涌起热泪,心中满怀敬意和感动。他们原本是一群平凡的人,却做着并不不平凡的事儿,它们鞭策着我,坚定努力的方向,重新燃起奋斗之心。

图片发自App


你若盛开,清风徐来。这些获奖的老师无疑是优秀的,从他们的分享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一些共同点,一是对乡村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心,他们热爱这份事业,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做农村教育。他们的事迹就像一面面镜子,对比之下,自己工作中的一年里则多少带着抱怨、少了乐观,每天忙着繁杂的事务,但却不知道忙碌的意义,变成了一个没有思想的木陀螺,疲惫度日。当在分享的舞台上,看到李美玲老师热情活泼的讲述自己的成人达己之路、陈加贝老师大方自信的叙说与学生打造趣味课堂的故事、米雪老师从容幸福地分享互联网+教学的成功实践时,我真正体会到了她们对教育的信仰,事实证明,乡村并不会磨去这类教师的活力,反而给予他们的是无限的机会和可能性。二是他们有很强的行动力,大部分的老师都在动作的一两年时间里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改变不了周围的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她们坚守内心的教育理想,不同化于环境,用爱关注学生、用行动尝试创新,使乡村孩子在他们带来的改变之下,如沐春风。而她们所打造的特色、取得的成绩并不是偶然的。李美玲老师的航模课程背后是从零开始的学习和尝试,她付出了多少日夜去钻研;米雪老师同样也不是幸运儿,因为它创造性的融合了互联网教学、主动承担团队角色,才得以获得更大的平台和成长机会。

图片发自App

互联网+计划的王菲老师讲到过这样的一句话:越承担越幸运。我在倾听他们的分享之时,也在思考他们背后的付出与艰辛。承担二字胜过责任,只有学会承担才能创造机会,才能带来成长。这些老师的成就给了我坚守的希望和前进的动力。我坚定地相信乡村教育将拥有美丽的未来,同时也更加明白自己应该打破困境束缚,只有学会打破旧局,才能迎来新的美好布局,推进教育之大同。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