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与拒绝

导读

《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心流之父”、积极心理学大师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历时30年潜心研究的经典之作。

今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搞定研究对象的?或者说,如何被研究对象PAI飞的?


来自网络

01 第1章 搭设创新的舞台

之前我们讨论到看序看跋看目录,发现《创造力》并没有序,于是我们曾猜测第1章可能是作为序而出现的(因为它单独成一个部分)。

这两天阅读本书的第1章,发现事实果真如此。

作为一本研究性著作,作者的第一章更像是一个论文的概述。

在第一章中作者为“创造力”限定了范围也说明了许多相关的问题和现象。

本书创造力的着眼点并不是“孩子们常说的那种简单明了的事情,也不是因为我们有头脑,会思考,所以每个人都拥有的那种创造力。”而是指“改变文化中某一具体领域的过程。”

这是一种着眼于人类发展的创造力,如新歌曲(风格)、新观点、新机器等等,都是创造力发挥作用的结果。

“这些改变不像生物进化中的改变那样是自动发生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思考创新所要付出的代价。”这里说到的创新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创造力产生需要的过程,且所有这样的创造力,必定都需要对该领域原有知识达到相当程度的熟悉和掌握。


02 91名高精尖的研究对象

1990-1995年,作者和他的学生在芝加哥大学对91名卓越的富有创造力的人进行了录像访谈,在这些访谈的基础上才呈现出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本书,而这91名卓越的富有创造力的人就是作者的研究对象。

当然,高精尖不是随随便便定义的,这里有三个标准:

他们必须在文化的一个主要领域(科学、艺术、商业、政府或人类福祉)创造出了不同;

他们必须仍活跃于那个领域(或另一个领域);

他们的年龄必须至少达到 60岁(在极少数情况下,当条件符合时,我们也访谈了年纪稍轻一点的个人)。

这91名高精尖是如何被定为研究对象的呢?

作者坦言,选择访谈对象的过程复杂而漫长。

“一开始,我计划访谈数量相同的男性和女性,这些人要尽可能拥有宽泛的文化背景。

在考虑这些条件的同时,我开始罗列符合条件的访谈对象的名单。

在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中,我征求了不同领域的同事及专家的意见。

不久后,我的研究生们加入了这个项目,他们也提出了有关合适人选的建议。

另外,被访谈者在接受了一些访谈后,他们也会提供人选,这就产生了所谓的“滚雪球抽样”( Snowball Sample)。”

滚雪球抽样

是指先随机选择一些被访者并对其实施访问,再请他们提供另外一些属于所研究目标总体的调查对象,根据所形成的线索选择此后的调查对象。这类调查方法主要用于调查十分稀有的人物特征,可以增加和调查群体接触的可能性,且经费相对较低,可行性较强。

——来自百度百科

研究团队最初联系了275人,这些符合条件的被提名者将会收到一封信,信中会解释这项研究,并邀请他们加入。如果三周左右没有回复,团队会再次发出邀请,并试着进行电话联系。

可见,研究是要发挥死缠烂打的精神的,不努力去争取就无法搞定自己的研究对象。

我们以为这样就OK了,但是最终的结果是略多于 1/ 3的人拒绝了团队的邀请,略多于1/ 3的人的接受了邀请,而 1/ 4的人没有回复或无法继续取得联系。

也就是说,作者的团队在得到91名高精尖的访谈权利之前,被直接或间接的拒绝了184次。

想想我们有时的不好开口和害怕拒绝……大牛果然不是盖的。


03 各种“拒签”的理由

这一段非常有趣,所以我摘取了原文:

“一些人因为健康原因回绝了我们,还有很多人因为抽不出时间。

小说家索尔·贝洛( Saul Bellow)的秘书写信来说:‘贝洛先生告诉我,他之所以在后半生还能保持创造力,或者说至少保持了部分的创造力,是因为他不允许自己成为其他人‘研究’的对象。他去避暑了。’

摄影师理查德·埃夫登( Richard Avedon)字迹潦草地回复我们说:‘对不起,没有时间呀!’

作曲家乔治·利格蒂( George Ligeti)的秘书这样写道:他非常具有创造力,正因为如此,他总是超负荷工作。你们希望研究他富有创造力的原因也正是他没有时间协助你们进行这项研究的原因。他还想补充一句,之所以不能亲笔给你们回信,是因为他正在努力完成今年秋季即将首演的小提琴协奏曲,他非常希望你们能谅解。利格蒂先生很想说,他认为你们的项目非常有趣,他很有兴趣阅读研究的结果。

偶尔,拒绝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研究创造力是在浪费时间。

诗人、小说家切斯瓦夫·米沃什( Czeslaw Milosz)回信道:‘我对有关创造力的研究存在怀疑,不想参与这类主题的访谈。我猜想我怀疑的是一些方法上的错误,而所有‘创造力’研究都是以这些错误方法为基础的。’

小说家诺曼·梅勒( Norman Mailer)回复道:‘我很抱歉,但我从来不接受对工作过程的采访。这里应用的是海森堡的不确定原理。’

不确定性原理

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是由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这个理论是说,你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必然大于或等于普朗克常数(Planck constant)除于4π(ΔxΔp≥h/4π),这表明微观世界的粒子行为与宏观物质很不一样。此外,不确定原理涉及很多深刻的哲学问题,用海森堡自己的话说:“在因果律的陈述中,即‘若确切地知道现在,就能预见未来’,所得出的并不是结论,而是前提。我们不能知道现在的所有细节,是一种原则性的事情。”

——来自百度百科

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 Peter Drucker)是这样解释自己为什么不接受访谈的:您 2月 14日的来信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与夸奖。多年以来我一直很崇敬您和您的研究,并从中学会了很多。但是亲爱的希斯赞特米哈伊教授,我恐怕不得不让你失望了,我可能无法回答你的问题。我被告知自己是具有创造力的,但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我只是在不断地辛勤工作……如果我说富有成效的秘密之一就是把所有的邀请,比如您的邀请,都扔进一个大大的废纸篓的话,我希望您不要认为我太自以为是或过于粗鲁。根据我的经验,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是不要做任何帮助他人工作的事情,而是要把所有时间都用于上帝让你做的事情上,并把它做好。

在我们发出的所有邀请中,接受邀请者的比例存在着学科上的差异。超过半数的自然科学家,无论他们年纪多大或多繁忙,都同意加入。与之相反,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更倾向于忽略我们的信或者拒绝我们,接受请求的人数不到 1/ 3。

找出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很有趣。”


04 拒绝的能力

看过了各路大咖的神回复之后不知道作者是怎样想的,我则是对各路大咖有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当然,也可能与国内外的环境有所不同,总觉得在生活中拒绝是件不太容易做的事情。

❤拒绝需要彼此谅解

从高精尖与作者团队的故事中,我首先感受到拒绝是一件需要彼此谅解的事情,这种谅解不需要是双方多么的了解,而是彼此的尊重

首先团队是尊重高精尖们的个人秉性和习惯的,会以柔和的信件的方式(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现在的话要依据情况来选择方式)进行邀请;且团队发出邀请时也是有心理预期的,被拒绝的事情是一定会有的。

其次高精尖们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对请求做出回应,虽然有些显得简单粗暴,但这毕竟也是一种回应。

为什么高精尖们敢做出简单粗暴的回应?是因为他们明白提出请求的人本身就是具有心理准备的,同意or不同意。

❤拒绝者的担心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拒绝,不是因为不想拒绝,而是因为拒绝后会给我们本身带来不舒服的感觉。拒绝者通常会有两种心态容易在拒绝后产生,罪恶感与负疚感

罪恶感是感觉自己没有答应(帮助)别人,好像自己就称为了一个“坏”人。有罪恶感的人会为了不让对方觉得自己是个坏人,而尽力去帮助别人,虽然这些事情可能已经为自己带来了困扰。

负疚感是感觉自己拒绝了别人,就是伤害了别人,对方一定会因为自己的拒绝而不开心。有负疚感的人会为了不让别人“不开心”而选择让自己不开心而答应对方的请求,哪怕自己是忍受着挣扎和痛苦。

而事实上,被拒绝者并不一定会有拒绝者所设想的那种想法和感觉。因为人们会习惯性的用自己的感受去感受别人的感受,因此难免会有差错。

此外,如果你担心某一段关系会因为拒绝而破裂,那么这段关系一定是不够牢固的。

❤高精尖的坦然拒绝

高精尖们为什么能够坦然的拒绝?是因为他们明确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不需要的是什么;知道自己愿意在什么事情上花费时间,不愿在什么事情上花费时间;而且,他们也相信邀请者们是具有尊重他们、调节自己的能力的。

学会说NO,也是成长的开始。


——THE END——

(文中引号部分为原书正文引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造力》与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