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https://tech.youzan.com/ios-code-coverage/
有赞iOS精准测试实践
一、背景
近几年有赞零售业务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业务需求,2019年起零售客户端发版改成了每周一次,在质量保障方面,技术团队要面对更大的挑战。故此我们团队做了很多研究,希望通过技术工具来提升移动端测试的质量和效率,这是我们研发移动端精准测试平台的初衷。
目前业内移动端的测试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手工测试,手工测试是移动端目前主流的测试手段,一般流程是先根据业务场景梳理出对应的测试用例,然后将测试用例分配给开发和测试人员,由他们分别执行用例,排查问题;另外一种是单元测试,单元测试是通过工具进行自动化执行,执行完单元测试,除了根据单元测试的结果来判断代码质量,还可以获得对应的代码执行覆盖率的信息,这个是对单元测试结果的量化分析。这两种测试也有各自的不足,手工测试的覆盖范围依赖于相关人员的业务理解,缺少量化的评估,单元测试用例通常需要根据业务需求的迭代而频繁更新,维护成本较高。
因此我们想要研发一个工具,可以支持手工测试的代码覆盖率分析,将两种测试手段的优势结合,这个工具就是移动端精准测试平台。
本文会从iOS端来介绍精准测试的实现原理和我们的实践经验。
二、原理
代码覆盖率,顾名思义,就是代码在测试中被执行的比例,测试场景包括 单元测试 和 系统测试 。覆盖率结果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行覆盖率:用于度量工程中每行代码在测试中是否被执行。
分支覆盖率:用于度量代码中每个判定分支是否被执行。
2.1 代码插桩
统计代码覆盖率的前提是对代码进行插桩,OC 是 C 语言的一个超集,而 LLVM 脱胎于 GCC,我们可以使用 GCC 的插桩器对 OC 代码进行编译插桩,具体流程如下:
源代码在预处理程序处理后生成预处理文件,预处理文件经过编译程序编译后生成汇编文件。编译插桩就是在编译的过程中,向汇编代码中注入计数汇编代码,从而生成插了桩的汇编文件,再经过后续的汇编程序和链接程序生成可执行文件。同时,在编译完成时会另外生成一个 gcno 文件(源文件名.gcno)用于记录程序的桩点信息。插桩编译后的可执行文件在程序中执行后会生成带有统计信息的 gcda(源文件名.gcda)文件,两个文件一起用于代码执行的次数统计文件的生成。
2.1.1 基本块
从编译器角度看,基本块(Basic Block,下文简称 BB)是代码执行的基本单元,LLVM 基于 BB 进行覆盖率计数指令的插入,BB 的特点是:
1. 只有一个入口。
2. 只有一个出口。
3. 只要基本块中第一条指令被执行,那么基本块内所有指令都会顺序执行一次。
因此,一个函数的实现由 N 个基本块组成,示例如下:
2.1.2 gcno 文件
一个源代码文件由 N 个函数组成,一个函数实现由 N 个基本块组成,插桩流程亦即:
1. 遍历源代码文件中的所有函数,记录函数的位置信息:向 gcno 文件中写入函数名及行号。
2. 遍历函数中的所有基本块,创建计数器数组,用于运行时统计基本块执行情况:向 gcno 文件中写入基本块信息及块行号。
因此,gcno 文件由以下内容组成:
1. 校验信息。
2. 编译时该文件的绝对路径。
3. 函数名及函数行号。
4. 基本块信息及基本块行信息。
2.1.3 gcda 文件
插桩可执行文件执行后,我们可以调用 __gcov_flush()
函数将内存中的 BB 块执行情况的统计信息刷写到 gcda 文件中。gcda 文件由以下内容组成:
1. 校验信息。
2. 函数名及执行次数。
3. 基本块标识及执行次数。
2.1.4 info 文件
拿到 gcno 和 gcda 文件后,我们可以使用 LCOV 工具(基于gcov )来生成这个源代码文件的覆盖率信息。
覆盖率信息.info 文件包含以下内容:
1. TN:测试用例名称
2. SF:源码文件路径
3. FN:函数名及行号
4. FNDA:函数名及执行次数
5. FNF:函数总数
6. FNH:函数执行数
7. DA:代码行及执行次数
8. LF:代码总行数
9. LH:代码执行行数
- 在增量覆盖率信息统计的步骤中,我们给覆盖率信息文件新增了用于统计增量信息的字段:
1. CA:差异代码行及执行次数
2. CF:差异代码行总数
3. CH:差异代码行执行数
2.2 iOS 工程配置
在 XCode 工程配置的 Build Settings 中,通过修改以下两个编译器参数即可实现插桩编译:
在待统计 Target
的 Build Settings
中分别设置 Instrument Program Flow
、Generate Legacy Test Coverage File
为 True
,即可快速打开插桩。
在 APP 运行过程中,调用 __gcov_flush()
函数将统计信息刷到本地。注意,在调用之前需要先设置环境变量如下:
有赞零售iOS工程结构是在壳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子工程的方式接入各个业务模块(交易、商品、库存等),同时通过CocoaPod集成二方库和三方库。二方库和三方库是以二进制的形式集成,他们没法进行编译插桩,我们通过ruby脚本修改壳工程和相应的业务工程的编译配置,开启编译插桩能力。
三、系统架构
3.1 架构图
由原理可知,我们只要有 gcno 和 gcda 文件就可以得到代码覆盖率信息,我们的系统就是以这两个数据为基础,结合源码加工出我们需要的覆盖率信息:全量代码覆盖率、增量代码覆盖率。精准测试的架构设计如图:
我们的系统分为 4 层:CI、数据采集、数据解析、数据可视化。
CI 层:主要负责插桩编译、APP 构建、APP 分发及 HOOK 脚本。在开发自测的流程中,在本机可以完成上述工作;在分发测试流程中,CI 层由有赞的 MBD 平台完成。机器在完成代码插桩编译、APP 构建之后,将编译的产物 gcno 文件打包上传至数据采集层的文件服务器,将构建产物 APP 分发至各测试设备,测试设备完成测试后将运行产物 gcda 打包上传至数据采集层的文件服务器。
数据采集层:主要负责收集上述产出的 gcno 和 gcda 文件。对每个上传的文件,我们要求附带参数信息用于标识数据对应的源码 commitId:
gcno 上传时的参数列表:
参数名 | 描述 |
---|---|
platform
|
平台:iOS,Android
|
|
bundleId
|
bundleId
|
|
branch
|
分支名
|
|
commitId
|
当前App对应的代码最后一次提交的commitId
|
|
build
|
build 号
|
|
file
|
编译时生成的中间文件
|
gcda 上传时的参数列表:
参数名 | 描述 |
---|---|
platform
|
平台:iOS,Android
|
|
bundleId
|
bundleId
|
|
build
|
分支名
|
|
uuid
|
app 的 uuid,用于标识不同设备
|
|
file
|
运行时生成的中间文件
|
数据解析层:负责向数据采集层拿到指定版本的覆盖率中间文件,然后生成对应的全量覆盖率数据、增量覆盖率数据,具体解析流程后续有详细描述。
数据可视化:负责将数据解析层生成的覆盖率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XML、HTML、消息通知等)展示出来。
3.2 时序图
上述系统在具体实现中,时序图如下:
- 打包机在打包的时候进行插桩编译。
- 编译产物中:APP 用于分发安装,gcno 文件上传到文件系统中。
- APP 测试完成后生成的 gcda 文件上传到文件系统中。
- 在需要统计覆盖率信息的时候,前端页面输入相关参数。
- 分析器根据参数向文件服务拿去对应的 gcno gcda 文件,然后生成报告。
- 分析器通知相关人员报告结果。
3.3 覆盖率生成
我们使用开源的 LCOV 工具来处理 gcno 和 gcda 文件,生成可读性较高的 info 文件,同时支持生成可读性更好的 HTML 网页。LCOV 工具支持基于同一份 gcno 加上多份 gcda 的合并,因此,单版本多设备的全量代码覆盖率可可以很快的生成。
然而 LCOV 工具并不能满足我们在 多版本之间的代码覆盖率迁移合并、基于 git diff 的增量代码覆盖率统计、基于增量代码覆盖率数据的报告展示 等方面的需求,因此我们对它做了一些扩展,使其能具备上述的功能。
3.3.1 单版本覆盖率
在单版本代码代码覆盖率的统计中,我们只需要调用 LCOV 工具的以下代码实现对应的功能(具体指令及参数的含义请参阅 LCOV 工具):
生成覆盖率:lcov -c --derive-func-data -d $SOURCE -o $DEST_INFO
筛除数据:lcov -r $SOURCE_INFO '$REGEX' -o $DEST_INFO
合并覆盖率:lcov -a $SOURCE_INFO_0 -a $SOUCE_INFO_n -o $DEST_INFO
在生成了多次单版本的覆盖率数据后,我们思考着如何把上一次测试的代码覆盖率数据给利用起来。这样每个回归包只需要测试改动的内容,最后把所有的代码覆盖整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回归周期内所有改动的代码覆盖率了。
3.3.2 增量覆盖率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我们最终实现了一套 基于 git diff 的代码覆盖率行号平移、行号标记 算法,完成了上述功能。
行号平移
对于多版本覆盖率数据的合并,我们使用行号平移来实现。 行号平移的原理为:
某源码文件在旧版本 A 有 100 行,在新版本 B 中有 120 行,其中改动的代码为 30 行,新增的代码为 20 行。在 git diff 中,此文件改动为:删除 30 行代码,新增 50 行代码。
如果将旧版本的覆盖率数据迁移到适配新版本源码的覆盖率数据,需要根据 git diff 处理旧版覆盖率数据的行号信息。若为删除行,则旧版本对应行的覆盖率数据已经没用了,直接删除;再将剩余的覆盖率数据根据改动行号和差量(新增 - 删除)进行移动。
1)解析 diffFile:
一个文件的 git diff 格式如上图所示,我们根据这个格式来解析 diffFile:
1. 根据文件名匹配规则 diff --git (.*)
将 diffFile 解析为若干个文件的 diffInfoList,并且保存文件信息
2. 根据 diff 块匹配规则 @@(.*)@@
将每个文件的 diffInfo 解析为若干个 diff 块的 blockInfoList,并且保存块信息
3. 根据增 / 删代码匹配规则 (\+|\-)(.*)
将每个块的 blockInfo 解析为若干个修改行号的增 / 删行数,并保存增 / 删信息 {'delLine': 10, 'delCount': 0, 'addLine': 10, 'addCount': 1}
2)解析 info 文件:
1. 根据文件名匹配 SF:*end_of_record:
规则将 info 解析为若干个文件的 fileInfoList,并且保存文件信息
2. 根据函数行、函数执行次数、代码行及执行次数匹配规则 FN、FNDA、DA
将每个文件的 fileInfo 解析为若干个执行信息的 daList,并且保存数据信息 {'lineNo': 25, 'exeCount': 3, 'funName': 'fun2\n'}
3)生成 info 文件:
1. 根据 diffFile 解析结果,遍历 blockInfo 匹配起始修改行号 delLine
及修改行数 diffline = addCount - delCount
,将 info 的解析结果进行行号匹配和增 / 删操作 if (lineNo > delLine) lineNo += diffLine
,修改 fileInfoList
2. 将新的 fileInfoList 中的数据根据 info 的结构进行写入文件操作
完成行号平移之后,两个版本的 .info 文件中的数据已经对齐了行号,可以用上述 LCOV 工具进行合并,合并完成后,用行号标记来统计差异的代码覆盖率数据。
多个版本合并流程就是以最新的版本作为基准版本,其他版本分别和它执行行号平移流程后合并,这里不再赘述。
行号标记
对多版本合并后的数据,如果要进行差异化统计及展示(亦或者任意一个版本的覆盖率数据统计某两次提交之间的差异),我们使用行号标记来实现。行号标记的原理为:
某源码文件在旧版本 A 有 100 行,在新版本 B 中有 120 行,其中改动的代码为 30 行,新增的代码为 20 行。在 git diff 中,此文件改动为:删除 30 行代码,新增 50 行代码。
如果将新版本中的覆盖率数据相对于旧版本改动的行号标记出来,需要根据 git diff 处理新版覆盖率数据的行号信息。若为新增行则将新版本覆盖率数据中对应的行标记为差异行,其余不变。
在行号标记流程中,解析 diffFile、解析 info 的步骤和行号迁移时一致,此处不重复描述,主要差异在于 生成 info 的步骤。在行号标记流程中的差异如下:
生成 info 文件:
1. 根据 diffFile 解析结果,遍历 blockInfo 匹配起始修改行号 addLine
及修改行数 addCount
,将 info 的解析结果进行行号匹配和标记 if (lineNo ∈ [addLine, addLine + addCount)) daInfo.isNewLine = true
,修改 fileInfoList
2. 将新的 fileInfoList 中的数据根据 info 的结构进行写入文件操作,同时将新增的 CA、CF、CH 数据填入 info 文件。
3.4 输出可视化数据
通过行号平移、行号标记后的覆盖率数据,经过数据可视化层处理后的结果,示例如下:
我们为增量代码覆盖率增加了以下内容:
1. 针对所有代码新增一栏增量代码的覆盖率信息。
2. 针对每个文件都新增一栏增量代码的覆盖率信息。
3. 针对代码行标记出本行是否为改动代码(新增或者修改)。
这样,在回归测试中,我们可以知晓改动部分代码的覆盖率信息,快速定位改动代码位置,帮助分析测试未覆盖原因,提升测试效率。
四、使用场景
由上述可知,我们可以得到单版本/多版本、单设备/多设备、全量/增量代码覆盖率信息,因此使用场景得到了极大的扩充。
开发自测覆盖率——增量代码覆盖率
开发者提交代码之前,需要在模拟器或者真机完成新增代码的自测。在提交代码时,git hook 脚本会对提交的代码进行增量代码覆盖率分析,生成报告及覆盖率数据,将报告地址和覆盖率数据添加到提交信息中。一方面,我们可以针对本次提交,设定覆盖率阈值,未达到阈值的提交可以强制拒绝或者增加提示。另一方面,在提交 MR 的时候,代码审查人员可以用这个增量覆盖率数据作参考。
自动化测试覆盖率——全量代码覆盖率
在打完包跑完自动化测试用例之后,我们可以拿到自动化用例的覆盖率数据。通过分析全量覆盖率,我们可以很快分析出用例的覆盖面及效率。一方面可以帮助精简用例集,快速制定高效用例,提高测试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开发人员筛选冗余代码,优化代码质量。
测试回归覆盖率——增量代码覆盖率
在打完包跑完自动化测试用例之后,APP 被分发到测试人员的机器上,测试人员在完成测试工作后,我们会采集覆盖率数据做增量分析。每周的发版之前,每天定时收集当日测试覆盖情况,同步给相关测试人员及开发,发版当天,会对本周所有发版内容回归测试的结果进行覆盖率统计,做成覆盖率周报发给团队进行信息同步。达到精准化测试的目标。
在拿到覆盖率数据之后,我们着重观察未被测试覆盖的代码行,可以分析出其未被覆盖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如下:
测试未覆盖:需要测试人员针对特定场景进行针对性测试。
异常处理流程:在单测中应该被覆盖;系统测试中尽量模拟场景。
冗余代码:开发应及时进行优化。
五、总结与展望
通过精准测试系统,我们可以提升开发自测的质量和完善测试用例,目前我们的覆盖率报告还需要花费不少人力去分析和过滤,后续我们考虑对报告进行智能分析,输出更多维度的数据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