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育原理》有感

            读《德育原理》有感

                            灵宝市河滨小学 屈靖

      一直认为,一个老师的成长离不开读好两种书---理论书和实践书。读好“理论书”就是通过研读教育理论专著,与教育专家对话,更新自己的观念,提高教育理论素养。读好“实践书”就是通过揣摩优秀的教学案例,吸取他人的教学智慧,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实践书易懂,理论书难读,但是受益却非比寻常,因为它改变的不仅仅是眼前。正如今年陕师大培训时赵精兵教授所讲,教师每年都要读自己看不懂的理论书籍,年年读,年年新,哪怕读懂十分之一,影响都是巨大的。

图片发自App

      《德育原理》一书是郭老师推荐我们课题组成员的第一本书籍,今年暑假,再次重新研读。我们从踏上讲台的第一时间起,就在接触德育,那么,什么是德育,德育的内涵与外延,德育的特点与方法究竟深入了解多少,能说出来多少呢?我想很少有老师去透析地通过读理论书籍去探讨获知。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感觉非常枯燥、读的过程也很艰涩,往往不能集中注意力。再次回读,从研究者的角度去细读细品,才渐渐体会到其中的高度与深度。

      在黄向阳老师看来,“德育”一词我们都在使用,但是概念存在着很多混乱的地方,特别是在当代中国,“德育”曾经无所不包,从阶级斗争年代的“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再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德育”的能指扩大又缩小,但目前中国的“大德育”基本上包括三块: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这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礼仪教育等都不能涵盖在“德育”的名称之下,“德育”,顾名思义,应该是道德教育,或者说教育的道德目的。作者主张:为“德育”正名,把它严格限定为“道德教育”,把政治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统称为“社会意识教育”,目的在于理顺政治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促进各自的研究和理论建设。这种说法虽然与目前中小学的德育实践有出入,但是作者严谨的思辨过程不得不让人叹服。我们不妨这样:实践上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理论上不断更新,逐步将“德育”的内涵和外延研究清楚。

      当把“德育”界定为“教育的道德目的”之后,作者展开了对“道德教育”内涵的分析。从语言上说,“教育”是一个规范-评价词(道德语词);从逻辑上说,教育是一个道德概念;从事实上说,教育是一种道德实践。赫尔巴特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杜威也说:“道德目的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既然“教育”与“德育”在内涵上有相通之处,那么反观学校的德育实践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例如学校一般设置“德育主任”即班主任,分管“德育工作”,评选“优秀德育工作者”,这些说法在作者看来是不妥当的。作者说:“这种分工制度,本意是为了加强学校德育,实际上却妨碍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学校德育,造成对学校德育的忽视和削弱。”这种说法略显偏颇,不过事实也是如此。在学校里,德育本应是所有教师的职责,但现在似乎成为了德育领导和班主任的专门任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提倡“全员德育”,将德育视为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工作和专有的权利甚至专门的义务。

        既然德育与教育在精神理念上有相通之处,那么德育的必要性就有必要探讨了。从个人道德发展上讲,教育是促进个人道德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社会道德进步这个层面上,学校的道德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整体道德的进步。从学校工作层面上讲,德育可以维持学校的生活秩序。这三种价值都不能忽视,关键是谁居于主导地位的问题。如果第三种居主导地位,德育势必会成为一项“工作”。我想到的一个问题是:道德教育不是万能的,我们应该摈弃“道德虚无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

      德育的必要性阐述清楚之后,德育的可能性这个问题又出现了。作者提出了问题:美德可教吗?又逐个分析了德育的手段例如语言、榜样、情境、环境、体验、奖惩,逐步分析了德育的各种方法例如说服、示范、讨论和角色扮演。每一种手段和方法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究和实践反思,这正是作者的可贵之处,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理论广度和理论深度。最后三章作者依次探讨了德育的三种模式: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体谅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

图片发自App

      黄向阳老师的《德育原理》一书,用语简略却包含微言大义,整本书读下来,觉得就像面对面仔细、系统地聆听了黄教授的长篇讲座,又似乎进入大学校门重新学习了《德育原理》这一门课。做小学老师就需要俯下身子去关爱和尊重每一个孩子,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成为有独立思考精神的独特个体,这便是有德。做优秀的小学老师更需要用心去研究、去学习、去探索,就像一遍遍精读《德育原理》这样的理论书籍,只有站得高些,我们的教育之路才能走得长些、稳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德育原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