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习~悦~学习

《论语》第一章学而篇,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今天我们一起探讨这句话的前半部分。

这句话作为整部《论语》的开篇,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当今每个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都表明它必须且配得上这个地位。而我们解读完,大家也会更通晓它的分量。

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两对文字:学与习,悦与乐。这关系到能否真正帮孩子找到学习的原动力,一旦启动,一劳永逸,孩子极有可能成长为一个终生学习型人才。

我们知道学与习是两个概念,我将它简单概括为掌握知识或能力的两部分,“学”为输入,“习”为输出。也就是一切读写,听讲都可定义为“学”,而温习,实践与运用则为“习”。这样大家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孩子听课认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而考试往往不理想,就是因为“习”——输出部分不够强。他认为的“会”不是真会。

我常给孩子举例,家长也听听,也许更理解孩子,厨师向我们详细讲解了红烧肉的做法,我们听得很认真,每个步骤也都记住了,可最终做出了完全不同的版本。这也就是听懂未必做得出来的结果。

所以听懂,学会,并不是这么简单的自以为是。需要不断的输出,实践,运用才能掌握。反之也促进我们更好地再汲取。如果一味地学、学、学,没有通过运用而完全吸收,就会失去学习的乐趣。这就如同我们把饭吃进去,消化了,会更有食欲,反之不消化,那我们感受到的不再是美妙的口福,而是痛苦了。

第二,孔子谈的能做到如此,是“说”(悦),而不是“乐”,值得我们细心琢磨。我们先体会下快乐与愉悦的不同。

快乐是一种感官感受,这种感受可以分享,比如我们看了一部优秀影片,我们品尝到一道美味的佳肴等,我们都可以开心地四下传播,但这种感受往往是短暂的,随着这些“外来因素”的消失而消失,也可以说是伴随着条件的。

而愉悦呢?它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体验,当一个人能力得到提升,智慧水平有所提升,道德水平有所提升,他都会产生这样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感,个中滋味很难真切地去分享。所以感同身受的知己才难觅呢。

比如一段美丽的文字带给我们灵魂以冲击时;共君一席言让我们醍醐灌顶时;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一项非凡成就时;我们无私帮助他人,心灵无比满足时,那种体悟美妙却难言。可遇而不可求,所以愉悦往往是持久的。比快乐更令人向往。

举个例子,我们在学会一样能力初始阶段时,会有点“小瘾”,刚会骑自行车,风雨无阻满街跑,刚学会一种游戏,都会玩得乐此不疲,因为有能力提升的快感。

所以孔子的智慧穿透二千五百年,告诉我们,怎样学与习,怎样获得提升,怎样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后两句也是自己提升之后会出现的两种状况,要么朋友趋之(自远方来),我们开心,要么朋友远之(不知,不理解),我们不愠。做进步达观的君子。

最后总结一下,孩子保持学习的动力是内心的成长带来的愉悦感受,自身不断获得提升:能力的,智慧的,道德的,而要获得真正的成长,需要学与习相结合,输入输出相促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而习~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