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再读《哈利波特》,我读到了什么

2001年的年末,哈利波特的故事早已在全球享有盛名,而我那时已经读过了鲁迅、老舍、巴金、朱自清、钱钟书还有高尔基、巴尔扎克、斯威夫特等等等等……对这样的“儿童奇幻文学”是有一点点不屑一顾的。

当时我是班里的文艺委员,元旦要组织娱乐活动。搞晚会表演节目又俗又伤神,还不如一起看部电影,于是我去了家附近的影像店。还记得吗?那时候是可以租DVD看的,一天5毛或1块钱。老板给我推荐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和《千与千寻》,同学们票选出了前者。

看完电影,我就好像是着了魔,仿佛沉睡在我血液中的魔法一下子苏醒了,于是我也成为了一名霍格沃兹校友。

哈利波特的故事,陪伴了我20年。一直朦朦胧胧地感觉到她的内核精神里有些什么是在始终影响我、支持我的。我想找到他,就像我想抓住金色飞贼。所以2021年,我花了一整年的时间重温了原著。用的是语文老师常常要求我们的阅读方法:带着问题去读书。

我想我找到了。

我看到了一个“普通”男孩的自我成长。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孩呢?他的勇敢抗争与自我意识,是流淌在血液里的。

哈利在血缘的保护下长大,却同时伴随着被欺凌。他在成长环境中没有感受的什么爱,却非但没有自轻自贱,内心还充满了善良和力量。他想去霍格沃兹上学,想去霍格莫德村度周末,想去看魁地奇世界杯,即使要面对冷言冷语,他也要勇敢表达意愿。

他正义、大无畏、胆识过人,他是“真正的”格兰芬多,但他也有恐惧的东西——摄魂怪。

与摄魂怪接近,会感到好像自己再也快乐不起来了,脑子里满是痛苦的回忆,不管那痛苦有多遥远。而驱赶它,要调动积极、愉快的感受召唤出守护神。这些都像极了抑郁的症状和自救方式。

哈利年幼失去父母,寄人篱下长期遭受虐待。可以说,在他人生中的前11年里,是没有什么积极、愉快的经历的。摄魂怪对此异常敏感,而哈利也没有足够的由爱滋养出来的能量去抵抗它带来的影响。

“你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摄魂怪,对哈利来说即代表了恐惧本身。哈利不畏惧死亡,但他需要战胜的是早已深埋于心里的恐惧和黑暗。

他当然可以战胜,他知道自己的内心里同时拥有强大的力量,他在13岁时就可以召唤出同样足够强大的守护神。

真正的格兰芬多式的勇敢,不包含鲁莽、冲动,那是一种人格的坚定和果断。这让哈利可以抵御夺魂咒。

强烈的自我意识,强大的人格力量,或许是詹姆和莉莉的基因里固有的元素,也或许是莉莉在舍命保护儿子的那天晚上留在他皮肤上的,还或许是黑魔头在给哈利留下伤疤时无意中让他具备了自己不会拥有的品质。

总之,这种力量不仅强大到可以令哈利抵御夺魂咒,也更像是他灵魂中闪闪发光的亮点。


“一个人的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表现我们真正的自我,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这比我们所具有的能力更重要。”

哈利选择了“选择”。分院帽从没出过错,他认为哈利更适合斯莱特林,但这位11岁的小魔法师坚持要求“不去斯莱特林”。自此,他便具备了做“选择”的能力。

哈利选择了“正义”。当初,是黑魔头主动选择了哈利来“标记”为劲敌。他们本就有出身的相似,而哈利大难不死的那晚他们又建立起奇特的联系,伏地魔取了哈利的鲜血重塑肉身,这让联系更加紧密……但哈利自始至终都在为与黑魔头相区别努力着,他坚定地站在正义与光明的一边,用尽全身力气对抗强权与黑暗。他还是12岁时,面对伏地魔的一片灵魂,就直接而明了地否定了黑魔头的一切。

哈利还选择了“责任”。能在霍格沃兹读书这样的机会,对哈利来说简直像珍宝一样。但他不断地违反校规(不过和詹姆有本质上的不同),“多管闲事”,实则是有爱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他打败巨怪,帮助运出火龙,保护魔法石,拯救被蛇怪石化的同学,主动“解救”芙蓉的妹妹,即使是逃亡时期在魔法部已暴露身份还对正在等待受审的麻瓜出身的巫师出手相救……哈利经历的一次次磨难是偶然?还是命运使然?在我看来,是他选择了担负责任的必然。

最后,哈利选择了“战斗”,选择了慷慨赴死。看上去“两个人不能都活着,只有一个生存下来,我们中的一个将要永远离开”这个预言就是哈利的命运了,但他仍然可以听从韦斯莱夫人的话,他可以被保护起来,或者接受卢平帮助。但那就不是哈利了,不是那个正直、善良、勇敢的男孩了。他自己的命运,他决定自己去面对。


哈利时时处处在选择,但因为那个预言,哈利的命运好像已然是定数了。在最大的一件事上,他别无选择。

邓布利多是痛苦了十六年的。他知道将有一个男孩会承受重担,会流血牺牲。他密切关注那个男孩,教导他,也心疼他;磨练他,也呵护他。他拼尽全力去了解敌人,破解秘密,在每一个命运偶然处精心设置巧妙的拐点。

仿佛哈利就是那个最合适的人,他要终结这一切,他就是“救世之主”。邓布利多在“主动”离世之前大概是已经预见到了结局。

在伏地魔再次复出之后,哈利便知道,“该来的总归会来……一旦来了,他就必须接受他。”没有一丝丝迟疑。

他一向将此认定为自己必须要面对的命运,他最不愿看到别人的无谓牺牲。所以从保护魔法石开始,他就打算一个人前往;去魔法部救小天狼星,他百般拒绝伙伴们同行的要求;最后在开始艰难地寻找圣器和消灭魂器之旅之前,他仍对罗恩赫敏的一同前往心怀愧疚。

伏地魔把这种行为理解成“逞英雄”,但他永远都不会懂,这叫“背负”,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慷慨赴死的大无畏精神。

哈利好像注定是孤独的,自幼失去父母,在15岁刚刚了解到自己的命运开始,便接连失去教父、校长、海德薇、还有疯眼汉、多比、弗雷德、卢平、唐克斯等朋友们……但哈利又是不孤独的,因为所有相信正义、善良和爱的人都与他在一起。

哈利的成长历程,就是不断地在失去,一点点地失去来自师长的保护。然而正是这些才让哈利强大起来,他认定了那场“一个人的战斗”。

最终,他坦然地去面对死亡。毅然赴死的决心和行为,恰恰让他活了下来,并战胜了邪恶。

于是,“最后一个要消灭的敌人是死亡。”


哈利波特的故事,罗琳写了十年。我不知道写作的过程是“一气呵成”还是“苦心经营”,但行文的流畅,用词的准确和精巧的结构让我们的阅读体验是非常愉悦的。除此之外,我更欣赏那细腻的心理描写,好像罗琳的眼睛能看穿人的内心;我更着迷于“草蛇灰线”的笔法,处处令人想起《红楼梦》。

对我来说,《哈利波特》系列早已超出了一般的儿童奇幻文学作品,他是我少年、青年时代的好朋友,是我在平淡生活中的一处慰藉,甚至我现在的思想、性格和认知都带有“魔法”的痕迹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20年后再读《哈利波特》,我读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