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渡组——邝苑瀛 陈文笛 谭海琳 谢诗诗

邝苑瀛

亦师亦友

——浅谈苏东坡和苏子由两兄弟之间的关系

    兄弟是什么?兄弟是《诗经北风》里的“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兄弟是孟浩然的“知君命不偶,同病亦同忧。”;兄弟是张九龄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说到兄弟,就不得不提起唐代的苏东坡、苏子由两人了。而两人之间的关系则可以用“亦师亦友”一词概括。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卷一中有一段话确切地概括了苏轼和苏辙之间的关系:“……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这个诗人毕生歌咏的题材。兄弟二人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辅助,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写诗互相寄赠以通音信。甚至在中国伦理道德之邦,兄弟间似此友爱之美,也是迥不寻常的。”

     苏轼和苏辙自小就一起学习,而苏辙也以哥哥为自己的榜样、向哥哥学习,故二人文风颇有相似之处。苏轼才气焕发,名气非凡却倔强任性;弟弟苏辙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冷静而机敏。子由虽不如东坡这般有才气,但他的为人处事之道却是东坡所缺少的、所需要的,故子由每向兄长忠言规劝,兄长颇为收益。东坡在一首诗中说到:“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东坡是子由文学上的老师,而子由又何妨不是东坡为人处事上的老师呢?

    《苏东坡传》卷二中提到了东坡和子由的“风雨对床”之约,而这个恰恰体现了两兄弟间“友”的关系。在东坡外调郑州、子由留京照顾父亲的时候,兄弟俩每月互赠诗一首。兄弟两人常一唱一和。在唱和之时要用同韵同字,所以每月固定的函件成了兄弟俩磨练写诗技巧的很好的考验。一同磨练、一同成长,兄弟俩的感情与文学造诣在一封封信函中得到了提升。再后来东坡因“乌台诗案”被判刑,子由欲学汉代淳于缇萦救父的典故,愿免去一身官职来救东坡,最后同遭惩治。在这种时候,若东坡、子由两兄弟间的情谊不够深厚,子由是不会抛下一切来救哥哥的。兄弟间深厚的朋友情谊在这危难关头也就显而易见了。

    谁说亲兄弟之间必有一争?苏轼与苏辙兄弟情谊之深厚,世间罕见。他们是最亲密无间的兄弟,亦是彼此的良师益友。



陈文笛


论年少得志之于仕途态度的影响

-----比较苏轼与韩愈

    韩愈生活在逐渐衰弱的唐代,苏轼则见证了北宋在王安石的变法之下人民怨声载道,巧合的是,苏轼的仕途也如同韩愈一般一波三折,虽然怀揣着拳拳爱国之心却屡遭贬低。

   然而,在步入官场的过程中,苏轼和韩愈遭遇了截然不同的情况。

    元贞三年,20岁的韩愈初次应进士试落选,这与他预想的一战即捷大相庭径。在往后的两年内,他也连续落选。接连的挫折使他“蹉跎颜遂低,催着气愈下”,迫于经济的压力韩愈回到宣城。后来他再次参加了应试,终于在25岁这年艰难得中,这离他初来长安应举求仕已有6年之久。然而考中进士仅仅是求仕的第一步,韩愈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三试吏部的考试都落第了,这期间他三书宰相也都没有回音。后来他终于在汴州军乱被平定后被聘为观察推官,这是元贞十二年,离他初赴京师长安整整十年。

   苏东坡一试而中大概已是常识,他在20岁那年成为进士,几乎名列榜首,“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

    纵观苏东坡的在仕途沉浮的态度,有不能成就伟业的遗憾,但是其潇洒与淡然我觉得与他年少得志密不可分。对苏东坡而言,他在踏进官场圈子时并没有遇到不顺,所以他是怀揣满腔报国热情,希望要作出鸿鹄伟业,他对于官场对于朝廷,是充满希望的。这种希望对他有非常大的影响,在他遭到挫折和攻击的时候能够支持他鼓舞他继续前进。或者从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太容易得到就不会珍惜,官位对于少年得意的苏东坡来说不会那么重要,所以在遭到贬谪的时候他还是能静下心发现生活的美好。反观屡试不中的韩愈,虽然他也能接受贬谪和打击,但是他更希望好好把握来之不易的机会,没有苏轼那么的不在意。连番落第对他的影响也是持久而深远的,他在官位渐高的晚年也一直举荐如他当年一般的贫困学子,同时他也做了许多的诗文表达对人才制度的不满,其中就包括我们最熟悉的“马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捞渡组——邝苑瀛 陈文笛 谭海琳 谢诗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