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藏溶洞,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风声和滴水声此起彼伏

大山的山腰,有一个溶洞,洞口草藤缠绕,洞内道路坎坷,洞中有洞,原生态的钟乳石石柱、石笋、石头帘、石梯田、石花比比皆是,千姿百态,风声和滴水声此起彼伏。

这个还没有开发的溶洞,洞口倾斜向下,地势险要,当地人叫它周家洞,后来又有人叫它神风洞。

图片发自App


之所以被叫做神风洞,是因为在距洞口800米左右的地方,洞道突然变窄,形成一条约一米的狭缝,一股刺骨的寒风从洞底吹来,风速高达1.2米/秒至1.4米/秒,呼啸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

这风,被称作神风,这洞于是也就被称作神风洞了。

神风洞巨大而深不见底。

当地群众说,附近的村民都没有听说过有谁探到过洞底。

神风洞除非了上述奇特之处,还有洞中有各种形状的弯头石笋。

溶洞的石笋一般都是直立的,弯的石笋并不多见。

有考察者认为,神风洞的石笋之所以是弯的,是因为它它生长到一定高度后,受定向大风影响,石笋顶部逼迫向下风方向弯曲所致。

除了弯的石笋,还有洞中连绵不断的鱼背状钟乳石,高数米。

进洞不远,有一根钟乳石拔地而起,直抵洞顶,有探险者称它为“镇海神柱”。

从这根巨大的神柱往下走,一个深邃的地下世界出现眼前。

参差屹立的钟乳石,让人会想起身穿铠甲的古代武士。

洞内潮湿,路不好走,而且洞中有洞,石头踩上去滑溜溜的,小心翼翼在石块夹缝间穿行,有时还得手脚并用,头灯照不到的地方一片漆黑,神秘、恐惧、刺激等感觉交织在一起,连呼吸也越来越急促起来。

再往前走,有一个顶如平台的巨石。

关于这块洞中的巨大石台,当地还有一个民间传说。

传说古代这里生活着僰人,有三个牧童,发现这洞中的石台,宽大别致,放牧的时候便时常邀约着攀爬上去,席地而坐,吹笛子比赛。

笛声在洞中回荡,有着洞外无法相比的视听效果,吸引着牧童,乐不思归,于是当地人叫它三笛石。

这石台侧面,有钟乳石大的像柚子,像橘子,小的如樱桃,玲珑剔透,让人忍不住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洞中还有一处像走廊一样的地方,四周石花纷呈,有的像珊瑚,有的像琥珀,有的像翡翠,栩栩如生,美不胜收。

还有层层叠叠的钙化“梯田”,田中有水,清澈如镜,能看见里头无数晶莹的白里透黄的“珍珠”。

洞尾有无数的石笋,由两侧向中心倾斜,有疏有密,密集的地方在50米左右范围内就有100多根。

还有一处又一处让人浮想联翩的象形钟乳石。

这洞在哪里呢?

在据四川宜宾市区95公里一个叫周家镇的地方。

周家镇位于兴文县西部,群山环绕,郁郁葱葱的地表下面,喀斯特地貌的溶洞群生。

周家镇周姓居多。

这里的地形为两山夹一沟,最初叫周家沟,后来演绎为周家镇。

周家镇地域,明代初属叙州府戎县落卜乡;明万历元年(1573),落卜乡地域划属叙州府珙县水路乡。民国31年(1942),周家镇地域从珙县划归兴文县第二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属兴文县第三区;1951年分为周家、天星两个乡;1956年周家、天星、丁心乡合并,设周家乡;1958年改设建为周家人民公社;1962年划出太阳光、东方亮、高山好、满山红、大团结5个管理区成立丁心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1992年9月撤区并乡建镇,周家乡改设为周家镇至今。

你可能感兴趣的:(山藏溶洞,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风声和滴水声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