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投稿作品

投稿“奉天诗刊”公众平台的一篇作品

中秋节的思念

我把思念揉成一个圆

像极了中秋节的月饼

却怎么也吃不出香甜









我把真心付诸清风明月

想让风儿带去我的问候

想让月亮捎去我的思念

然而天南海北隔了数重山

有风的夜晚总是那么阑珊

十五的月亮显得那么羞怯

月饼的品种令人眼花缭乱

缕缕的晚风吹得人内心寒

幽幽的月光让人心神不安

在异国每一个落寞的夜晚

我都把思念写在纸上一遍又一遍

可思念太长我总是写不完

投稿“华南诗刊”公众平台的一篇作品

“华南杯”全国诗歌大赛

入围作品

流  浪

繁华的城市华灯初上

我站在车水马龙的街道旁

举目远望

却看不到一扇窗为我点亮

为了不置可否的梦想

我远离亲人朋友

流落到陌生的异乡

忍受着孤独和彷徨

然而每到晚上

我的思念却如野草一样疯长

我望向窗外深邃的夜空

却看不到一丝光亮

心上的人儿啊

你如今在何方

曾经的你容颜惊艳了时光

不知如今是否改变了模样

没有你的日子里我夜不寐饭不香

就连花儿也失去了芬芳

我只能默默地把一世的情话化作苍白的诗行

背着相思继续流浪

投稿“松风阁语”公众平台的作品

暴雨过洛南

洛南水清秀,商山草木荣。

疫情兼洪灾,丧钟为谁鸣?

泥沙逐浪走,失声泣亲朋。

黄雨倾如注,何人制毒龙。

黄昏凭阑

黄昏凭阑,心内寒,黄雨将歇。

眺远方,满目疮痍,损失惨烈。

庚子国难不能忘,恰逢鼠年又一劫。

莫忧伤,一鼓作气,重建家园。

南乡子·馒头山感怀

何处望洛南?满眼风光馒头山。

世事如棋无人敌,艰险。

但见洛水永向前。

中年离家园,身似浮萍无闲钱。

成王败寇心忧患,单干。

生子当如刘胡兰。

投稿“作家导刊”公众平台的第二篇文章

月饼的味道

有道是“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确,记忆中的中秋节晚上,月亮总是那么圆那么亮,像一个洁白的大圆盘,悠悠的散发着清辉。人们都在家里团团圆圆地嗑着瓜子,吃着水果和月饼,欣赏着精彩的电视节目,有说有笑。

而今年我却因为疫情被阻隔在异国他乡大半年,不知道这个中秋节还能不能回国与亲朋好友团聚?

中秋节是一个万户团圆的日子,而我们越长大却离家越远,吃的月饼越高级越觉得淡而无味,很多时候,就连与亲人团聚也成了一个奢望。

小时候,每到中秋节前,父亲便忙忙碌碌地张罗着中秋节的食品,炸馃子、炸菜丸子,然后上街称一斤瓜子、半斤花生、几斤苹果,再买一包月饼或者点心,加上自家产的核桃,中秋节的食品便准备齐当了。

到了中秋节晚上,父亲搬一条长凳摆在院子正中央,再用瓷碗舀大半碗麦子摆在长凳中间,两边盘子里摆上月饼和苹果,然后点上香、烧黄表纸、叩头,拜完月神,稍等片刻,待月神享用完毕,我们才可以吃那些贡品。

小孩子们只管有一口吃的就高兴,哪管那么多繁文缛节。往往拜月刚刚结束,我们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一人抓起一块月饼就往嘴里塞,还没尝出味道,一块已经下肚了。往往嘴巴憋得圆鼓鼓的,手却早已伸过去抓起了第二块。

小时候的物资贫乏,小孩子们也没有什么零食,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有机会吃到一些特别的食物。平日里也没什么正经水果,都是一些山上的野果罢了,所以月饼、苹果就是我曾经以为最好吃的东西了。

第二天早上,父亲把苹果和月饼悄悄的装进我的书包里,到学校后才发现书包里有好吃的,那一刻,甭提有多高兴呢!

记得那时候,我们村里有人在中秋节前带着玉米面、香油和糖等材料去黄沟打月饼,我婶子给了我几块,我觉得那味道特别香甜,之后这么多年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月饼了。那种月饼外表金黄,表面上有红点,看起来十分诱人。香气四溢,里面是白糖和一种可食用的红丝、绿丝,吃起来十分酥脆、香甜。

有一年中秋节,我在县城里读高中,那天晚自习过后,我便独自一个人回到校外租来的宿舍里,听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千里共良宵”节目,也没买月饼和水果,心里想着不就是一个节日吗,就这样“略过”吧!

当我无精打采地看书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一阵敲门声。好友齐蓓为我送来了中秋节礼物,这让我特别高兴。她知道我家里条件不好,又舍不得花钱,在中秋团圆的日子里,一个人冷冷清清的。于是,便给我送了一些月饼和糖果。送走她不久,好友周冰和晓霞也一块来了,为我送来了月饼和水果,他们说着这样那样的趣闻轶事,逗得我哈哈大笑。那一晚,我失眠了,吃着他们送来的月饼,我感觉心里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暖流。月饼的甜味和眼泪的咸味混合在一起便成了一种幸福的味道!

这一度人让我很感叹,在家里没有得到的温暖,在学校里,我却得到了更多。

记得送走他们之后,我还特意写了一首诗来纪念那个特别的日子:

月亮如圆盘挂在中天

皎洁的月光勾起我对亲人的思念

在县城孤独的夜晚

我站在窗前静静的地望着天边

不觉间泪水迷糊了双眼

是谁叩响了窗棂为我送来了温暖

是谁敲开了心门让友谊长存心间

是你们,我亲爱的伙伴

让我们携手走向幸福的明天

……

这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新鲜水果每天都可以吃到,品类繁多的月饼也几乎随时可以买到。然而,记忆中的味道却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每年中秋节前,各大商家便提前推出各种优惠促销活动,月饼口味也越来越多,有莲蓉月饼、蛋黄月饼、五仁月饼、豆沙月饼、枣泥月饼、板栗月饼等等,而且包装也越来越精美。

月饼不光是一种节日的食品,更成了人们走亲访友、商业往来的赠品。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人为了面子,有人为了利益,有人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争相抢购一些高价月饼,所以才导致市场上曾经一度出现过一些天价月饼,令普通人望而生畏。

这几年,在单位里,每年都会收到一些供应商寄来的月饼,包装精美、花样繁多,有些还是五星级酒店的特供,但吃起来味道也大致相同,再也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

小时候的月饼是家的味道,象征着幸福和团圆。现在的月饼是钱的味道,象征着权力和地位。小时候的中秋节充满了仪式感和幸福感,而今的中秋节却只剩下了吃吃喝喝和不断膨胀的欲望。

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反而越贫瘠了!社会越发展,传统的习俗反而越淡漠了!

投稿“秦岭文学”的一篇文章

病中思故乡

前天晚上,魔都气温骤降,由于睡觉姿势不对,偶感风寒。

昨天早上起床时,发觉浑身酸痛,四肢无力,就像身处一个冰窖,我却感到无比的燥热。

病来如山倒 ,每次生病了,我都有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仿佛只有身体在动,但完全不受自己控制一样。想抓住什么,却什么都抓不住。想用饮食来掩饰病时的虚弱无力,却完全感觉食而无味。

七尺男儿,此时也显得弱不禁风。我只想躺在床上,闭着眼睛,静静的休养,暂时忘记工作和生活上的琐事。然而儿时的情景却时不时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

记得小时候我体弱多病,每次感冒发烧,我都感觉头上好像有千斤重的东西压得我喘不过气。我懒得走动,躲在老家的热炕上,不想吃也不想喝。父亲见状,二话不说,就背我奔向乡村的私人诊所。也不知道那个赤脚医生,会不会看病。反正每次都是帮我把把脉,看看舌苔,然后注射肌肉针,再配一点重效的药,所以我每次生病了,不打针是很难好起来的。后来才知道,经常用重效药,身体是会产生抗体的,一旦药效轻了是很难快速恢复的。

那时家里穷,吃的特别素,也很简单,所以我就很渴望去吃宴席,老家人说“吃一顿捞饭能顶三天”,就是说在宴席上,人们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鸡鸭鱼肉等,而这些东西在平常人家只有逢年过节才会有。

记得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去外婆家。外婆经常做很多好吃的,有时吃鸡蛋,有时吃肉饼,有时会杀鸡,而且他们家人多,经常会买很多肉,让我解解馋。

多数时候,外婆她会取出许多零食,比如炒面、柿饼、核桃,还有亲戚朋友每次送来的礼物,诸如饼干、鸡蛋糕、点心之类的。外婆对我从不吝啬她的爱,但对自己的亲孙女,却是格外的严厉。

外婆家靠近马路边,每天晚上熄灯后,我都能听到窗外疾驰而过的车响声,感觉很好听,如音乐一般美妙。

每当这时,车灯光射进窗子,瞬间屋内如同白昼一样亮堂。我就睁大眼睛,屏住呼吸,静静地期待着下一辆汽车再次开过来。

我们家在山上,交通不便,自然不会每天听到车响声了,所以我便对疾驰的汽车特别感兴趣。

有一次,我顺着车驶来的方向横穿马路,拼命奔跑,以显示我可以跑的快过汽车。一次、两次……终于出事了。

当我奔跑着横穿马路时,被一辆大卡车刮倒了,那位司机也显得十分慌张,连忙下车,问我哪里疼,有没有流血之类的,需不需要带我去医院?后来听我说就膝盖擦破了皮,其他地方无大碍,他也长舒了一口气。

之后,他还专门来看望了我一次,带了很多罐头和水果之类的食品。我竟然会产生莫名的欣喜。

更莫名其妙的是,我每年去外婆家都会生病,而且都是奇怪的病,要么胳膊肘长出脓仓,要么感冒久不见好,要么身上长出红红的小疙瘩……后来,外婆听说邻村有一个孩子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每次他生什么病,我也会生什么病,他好了我也好了。我就感觉非常神奇,难道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另一个自己?

如今,我生病了,头很沉重,感觉跟儿时的情形一模一样。我躺在床上,听到呼啸而过的汽车,看到窗玻璃上映射进来的车灯,想着几十年光景,一晃而过,不免有点伤感。只是再也没有了亲人的嘘寒问暖!

小时候梦想走进城市,在城市里生活久了,却又怀念起了故乡和过去。就像Cindy说的“小时候总以为故乡很大,大到十几年都走不出去;长大后又惊觉故乡很小,小到可以装进心里。”

上有老下有小,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有时感觉压的我喘不过气来,但总感觉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推着我向前走。

那时窗外的车响声,我感觉是一种美妙的音乐,而现在,我只感觉是一种噪音。也许真的如此,童年时的美好很简单,现在呢,简单很美好。

“走过岁月,才发现世界并不完美,成功和失败总会有一些错觉……谁没受过伤,谁没流过泪?”

华仔的歌现在听起来完全是对生命的注解,可惜那时听完全是因为流行。

我索性把音乐声调高一点,盖过窗外的车响声,这样就不至于那么烦躁了,也有利于身体恢复。

写于19/11/27上海

投稿“作家导刊”公众平台的一篇文章

回忆我初中时代的两位英语老师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无数个老师,可是最令我难忘的是我初中时代的两位英语老师。

我们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都是在初中时代开始学英语的。而城镇里的孩子都是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了。

所以当我开始学ABC的时候,人家已经会英语认读了。

记得初一的时候,我的女同桌来自于“七零四”工厂,她自恃已经有了三年的英语基础,便毫不在乎老师课堂上讲得东西,经常在课间开小差。

所以,我的英语成绩很快就超越了她。

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的便是英语科老师赵凡。她个子高挑,戴着一副镶着金边的方框眼镜,脸瘦长,发金黄,颇像一个外国人。

那时候,我们来自农村的孩子大都租房子住在学校周围,十二三岁的年纪,就要自己学会独立生活。有一次,天气严寒,我却穿得很单薄,英语早读的时候,我发起了高烧。于是,便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赵老师走过来亲切地问我“怎么啦?哪里不舒服?”

我说“发烧了,头疼。”

她轻轻地摸了一下我的额头,就立即带我去校门口的医务室买药。

由于天色尚早,大门口的医务室还没有开门。

于是,她带我去她的办公室休息,还为我倒了满满的一大杯盐开水,并安慰我说喝了会好一点,我当时心里感觉特别的温暖。尤其是我从小没有母亲,突然受到一位女老师的特别关照,瞬间觉得被人关爱的感觉真好!

那时候,每一个年纪,老师都不一样。

上初二时,我们的英语老师叫景剑玲。印象中她戴着一副圆形的金丝眼镜,圆脸,个子不高,说话铿锵有力,不苟言笑。

由于我家境贫寒,不但节衣缩食,而且连课外作业本也买不起。

记得那时,我用二叔从水泥厂带回来的废旧电影票,自己订了几个课外作业本,主要用来记英文单词和做数学草算。

那种老式的电影票是一张张白纸用油墨印刷成的,一张A4纸可以印很多张,有特定的日期,看电影的时候需要剪开并发放到每个工人手里,所以一旦过期就作废了。

于是,我为了省钱,便找来细铁丝和钳子,再用洋钉在一沓电影票最上端打四个孔,最后把细铁丝穿进去,用钳子把头拧在一起。简易的课外作业本便做好了,在背面写字即可。

一次自习课上,英语科景老师不经意间走到我的背后,端详了一会,并随手翻了翻我的自制作业本,说了句“放学后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我的心一惊,我没做错什么事吧?作业也都按时交了啊?

但放学后,我还是忐忑不安地敲开了她办公室的门。

她把早已准备好的两个崭新的作业本,还有一个精美的笔记本递给我,轻轻地说了句“拿着好好学习吧。”

我一下子明白了她为什么在教室里盯着我的作业本沉思良久。

我走出去,在她即将关门的刹那,突然转身向她深深的鞠了一躬。

她似乎也没想到一个十三岁的小男孩会这样向她表示敬意,一下子怔住了。

之后好几次,景老师也是对我特别关照,她特意让我站起来回答问题,好多次让我上讲台听写单词。尤其是在一次考试前,她不声不响地走过来,把两支削好的2B铅笔和一块橡皮放在了我的课桌上。

我感到一股暖流瞬间在我心里涌动着。

有了两位英语老师的关爱和启蒙,我便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考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外语类考生,虽然最终没有走进理想的大学,但是我一直没有放松对英语的学习。

毕业后走向社会,我听说“21世纪,每个人都要掌握三门技能,那便是会英语、会计算机、会驾车。”

于是在业余时间,我经常去网吧锻炼自己的计算机技能,并考了驾照。而且我从未放松学习英语。

我经常听BBC的听力,看一些英美的电视剧以及美国大片,增强语感。从图书馆里刻意借一些英语单词书和英语美文,来记单词。手机上也下载了很多学习英语的APP。有好几次,我勇敢地去和外国人交流,锻炼自己的口语。

由于我的认真和努力,我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她介绍我去了他们的外贸公司。

在这家外贸公司里,我不但彻底改变了自己贫穷的命运,还娶了一位外国媳妇,成为了村里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一切都归功于初中时代的两位英语老师,是她们燃起了我对英语的热情,是她们启发了我对英语的梦想,是她们让我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向她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投稿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