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所写的《红楼梦》是重要的文学批评作品。这部作品是1905年正式发表的。因为《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地位,而王国维先生用他早年所接受的西方美学思想和文学思想给《红楼梦》的内容、人物形象、思想艺术等进行了多方面的评价。标志着《红楼梦》的研究在王国维的时代发生了比较新的变化。王国维的《红楼梦批评》所包含了哪些重要的文学思想。
首先,王国维提出了文学艺术的价值观念。这个文学价值观念表现的是比较特别的。他显然受到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他说,文学艺术的任务就在于描写人生之苦痛和解脱之道。在《红楼梦评论》之中,王国维说,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济冯生之徒,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斗争,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他提出了一种特别的文学价值观念。这里包含着两个层次的意思。第一个,是王国维对人生本质的一个理解;第二个,是对文学艺术价值的一种理解。
他受叔本华以及中国传统的老庄人生观的影响。他认为人的生活的本质就是欲望,欲望的特点就是贪得无厌,欲望一旦贪得无厌,就会产生痛苦。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痛苦由此而产生。
在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按我们平常生活的一种经验,大概能够体验出来能够理解王国维的一种意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产生很多的欲望想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欲望不能实现,因为欲望不能实现,这就是一种痛苦。这个痛苦产生其一就是欲望不能满足,但是实际上有一些小小的欲望,还是能够实现的,但是一个欲望实现了,又会产生新的欲望。那么新的愿望源源不断,如果得不到满足,也会带来不断的痛苦。我们怎么去获得人生的快乐呢?王国维他说让这种苦痛摆脱掉就要努力,努力的去工作。努力在我们一般人看来也认为是一种痛苦。
如果真正的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真正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人的欲望真正得到满足,以后是不是他就快乐呢?实际上也不然。因为一旦人的所有欲望都被满足,不会再产生新的欲望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厌倦之感。而厌倦本身就是一种痛苦。所以王国维又说,欲望与生活、苦痛三者合一而已。这是王国维的人生观点。那么用这样一种人生观点来关照《红楼梦》,所以王国维获得了对红楼梦的不同的理解。
我们来看看王国维是怎样认识人生的。王国维的人生痛苦的观点直接来源于叔本华的观点。同时也有中国传统思想的根源。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当时说自从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生就有痛苦。痛苦将会伴随着我们。只有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就没有痛苦了。
庄子在《齐物论》中也对人生的苦痛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活在这个世界之上,为了生存,就会和别人产生矛盾。这个人的一生就是在和别人的矛盾冲突中。王国维觉得这样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有点悲哀呢?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存,整天忙忙碌碌而没有什么成就感的时候,弄得疲惫不堪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你是不是觉得可爱呢?再者,人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定会一天一天的衰老。不仅身体衰老,我们的心也会跟着衰老。在庄子看来,恐怕这是最大的一种悲哀了。
王国维在《红楼梦》中看起来消极的人生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西方的生命哲学;另一个是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的人生观。由于对人生持着这样一种观点来关照这个《红楼梦》。是的,王国维和我们一般人不一样,在《红楼梦》中看出了不同的东西。以两个人物形象为代表,一个是大观园中女强人王熙凤的形象。王熙凤在王国维看来,是生活领域的典型代表。看出来王熙凤争强好胜,玩弄权术,既抓钱又抓权,贪欲权欲极为强烈。虽曾风光的几年,但最终还是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悲惨结局。
所以我们看看红楼梦第五回十二曲子中的《聪明累》,实际上就是王熙凤的形象及它的归宿的写照。
《红楼梦》众多的女性形象中,比如说,十二钗王熙凤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她能够把诺大的人口众多的一个大观园,能够管理的非常停当、妥当。是她的聪明所在。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把自己的性命也送掉了。最后人生就像一场梦一样过去了。
贾宝玉的人物形象。贾宝玉的名字中有一个玉。在王国维看来,这个"玉"字恰到好处的说明了受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所持的那个人生观念就是欲望。欲壑难填,所以人生不免苦痛。我们看起来非常巧合,未免有些牵强附会。但是贾宝玉的"玉"确实在整个《红楼梦》中是一个重要的形象。
当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王蒙,曾经在《贾宝玉论》中对贾宝玉身上所佩戴的那个不能分离的通灵宝玉,和贾宝玉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这样精当的分析。他说通灵宝玉和宝玉同时进入了红尘中的大观园。成了《红楼梦》小说,特别是贾宝玉故事的一个贯彻始终的道具。一个具体的情节因素,是一种提示,一种富有神秘与超越,一味的宿命的不可解的征兆,绕着贾宝玉写了很多。全书在很多的章节中写到示玉、摔玉、寻玉、送玉、得玉,与宝玉的爱情、健康、家道关系密切。所以我们说这块玉可以说是贯穿《红楼梦史》中的一个重要的线索。但是这个玉在王国维看来,他认为不过是,生活之玉的代表而已,这种解释看来非常的巧合,未免有些牵强附会,但是王国维,他本身对人生的观点就是持这样一种态度的。
贾宝玉的玉是怎么来的?,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就点出了宝玉的来历,他说是女娲补天的时候练就石头的时候剩下的一块。中国创世纪神话的重要内容。传说在远古的时候,有一天天地崩裂,女娃氏炼了许多石头要去补天。在大荒山无稽涯,总共拿到了36501块石头,女娲补天的时候用了36500块,还剩下一块没有用,就随手丢在青埂峰下。但是这块石头经过女娲氏的锻造,已经具备了灵性,自来自去,可大可小。这块通了灵的石头,看到别的石头都有用,而自己却没有被入选。所以觉得自己是一个无用的石头。这个石头就通过宝玉的诞生,来到了人间。来到了大观园。通过女娲补天的这样一个神话,王国维认为,他说这块玉没有被女娲用来补天的石头,具有了灵性变成了一个通灵宝玉。比贾宝玉来到人间,不知道要早多少。
他的意思是说,生活的欲望伴随着的,实际上是在你的人生来临之前就有了。而我们现有的人生,不过是生活中欲望的发现者而已。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就体现了所谓的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思想。他说,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是先天存在的。那么痛苦也就是先天存在的。那么这是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思想所持的一种人生观点。因此上,让他对曹雪芹的《红楼梦》也做出了特别的一种分析。通过王熙凤和贾宝玉这样两个人物形象,可以看得出来,王国维认为在某种意就是真正的认为《红楼梦》是体现叔本华哲学思想的一本书。可以看出来,王国维时代的学者受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便得得出了与中国文学传统文学作品不一样的看法。
文学艺术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反应,要反映人生的一种苦痛。文学艺术具有特别的价值,除了反应一定的人生苦痛之外,他还能够用我们痛苦的人生解除痛苦的方向和办法,提出独特的艺术价值观。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能使人解脱苦痛。所以再通过对《红楼梦》的分析看到,他说《红楼梦》这本书不仅仅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这个问题。实质是此生活此苦痛之中,由于苦痛是自造又是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解铃还须系铃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人恐怕不行,只有非常之人,他能够洞察到世界和人生这样的本质。同时也给人指出了痛苦解脱的方法。
在《红楼梦》评论中,她通过对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分析,指出了解决的方法。与最后人生的归宿,实际上就是指出了解决痛苦的一个方法。就在于出家出世。
人生痛苦的解脱,有很多的方式。王国维说,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出家当和尚;有时候通过自我了断的方式。但是当王国维再通过《红楼梦》中众多人物形象分析的时候,那个自我了断的方式,那金钏投井自杀,思琪触墙自杀,尤三姐与潘又安自刎等,都不是最好解脱的方法。最好的方法王国维在这里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就是离家出走。在《红楼梦》中有三个形象最能代表王国维的这种观点,贾宝玉、惜春、紫娟。
王国维一贯反对自杀的方式。他认为这个方法不恰当。不仅在《红楼梦》中,在自己的《教育小言》之中,也反映了反对这种自杀的方式来了解人生的苦痛。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最后的结局就是跟着《红楼梦》开篇的那个僧、道二人出家做和尚。《红楼梦》后来的这个情节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写的。最后写道贾宝玉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老父亲拜了四拜,就被一僧一道带走了。最后,从他的这个肖像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出家做了和尚。
这是贾宝玉的结局,实际上在这个结局之前《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对这个结局有很多的暗示。比如说第三十回,贾宝玉跟林黛玉闹矛盾,林黛玉说我要回家去。宝玉缠着她说,你回家我就跟你去。林黛玉索性就说我死了。宝玉说,你要是这样的话,我就出家当和尚去。这和一百二十回写贾宝玉的结局是非常符合的。在第三十一回中,贾宝玉也说,要去做和尚。其实这个话可以说是不幸而言中。最后,贾宝玉真正的出家做了和尚。在王国维看来,这是人生苦痛解脱最好的一种道路。这是贾宝玉这个形象告诉我们的人生归宿。
除了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之外,在看蕲春春在贾家的四姊妹当中,在第五回中,曹雪芹就写到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看破红尘就要遁入空门,最后惜春的判词是这样写的,一有一幅画,上面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个美人在那看经独坐看佛经。画下面有四句命运的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他说春天是美好的,但是又是短暂的,。之一顿改昔年装。蕲春作为贾家的宝贝女儿,过着非常荣华的一种生活,而这以后却穿着之衣,之一是出家的僧人所穿的一种衣服。服饰的描写也就暗示蕲春未来的归宿,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最后点题,奇村作为大观园中身份高贵的的女儿,但是还是出家做了尼姑。在王国维看来,这样的归宿,是人生最好的一种归宿了,。就是遁入空门,看破红尘。这是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提出来的,文学艺术上的一种价值。不仅描写了人生的本质,而且姐指出了解脱之道,这是红楼梦评论当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人生苦痛以及解决之道。除此之外,在《红楼梦》之中,他还提出了悲剧观点。王国维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他认为悲剧是各种艺术范畴当中最具有美学价值的一类。他诗歌是各种艺术的顶点,悲剧是诗歌的顶点。《红楼梦评论》之中,王国维认为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之中,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他说,吾国人之精神,时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着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中国的古代戏曲小说在王国维的时代,受到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开始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中国的传统文学观念之中,小说在先秦时期就处在九流十家之末,是不入流的。虽然那个时候小说的观念与后来戏曲小说作为文体的观念有本质的不同,但是对中国小说的创作有不利的影响。戏曲这一文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更不受重视。随着中国的发展到元代以后,现实生活中地位很低,在政治上也很难寻找到自己为国家效力的路径。所以在把大量的精力用到戏曲小说的创作之上,从而推动了中国戏曲小说的发展和繁荣。戏曲小说作为中国文学中两个重要的题材,典型的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对人生的态度。在很多的戏剧小说之中,我们看到通过青年男女爱情生活,表现了我们对人生的一种理解。一开始的时候,男女之间的结合总是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但是在戏剧最后,总是以团圆的形式来做结局。比如说,我们熟悉的王实甫的《西厢记》,张生在父母的逼迫之下,他的白衣身份是不能后和崔莺莺结合的。所以他到京城去参加科考,受到种种挫折,但是最后还是团圆了。这是王实甫在《西厢记》最后提到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前生注定什么错过姻缘。又像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杜丽娘不知在梦中产生了对张生有爱情的追求。最后没有见到自己的梦中人而离世。但是最后他还是能够复活,最后能够重生。最后又与他心爱的人柳梦梅结合,是一个团圆的结局。这种团圆的结局表现了我们中国人有一种乐观主义的情怀。这种人生的情怀在戏曲小说之中反映比较多。团圆的结局就是一个最典型的模式。
正如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所说,中国人很少,真正的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是愿意乐观地展望未来。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从美学价值来看,受现代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认为悲剧才是具有最美的。最高的文学艺术范畴。还具有美学的价值。你这样的观念来看,中国传统的戏曲小说是不符合这样的要求的,但是《红楼梦》则不然。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红楼梦》在王国维的眼中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讲悲剧分为三种类型。他说,第一种,是饥饿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悲剧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有一些坏人总是跟你过不去,从而产生的悲剧。第二种,悲剧是由不可知的盲目的命运造成。这两种悲剧,我们都可以有所把握,可以想象。但是第三种悲剧,实际上是戏曲小说中的人物,按照社会生活之中和家庭之中的关系,而不得不去这样正常的生活,但是并非有哪些罪恶的人,也没有什么盲目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他按照家庭的关系,社会的关系,这样生活是最合理的。结果也产生了悲剧。第三种悲剧是悲剧之中的悲剧。
比如说《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在某种义上就是这样的悲剧。对于林黛玉来说,贾母也非常喜欢他。但是王夫人却喜欢薛宝钗。从人物关系来说,这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最后宝玉和黛玉却不能够结成姻缘。这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结局是不一样。不管遇到多少挫折,张生和崔莺莺最后还是完美的结合了。《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柳梦梅也结合了。茫茫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最终却没有结合。没有能够成为美满的姻缘。一份美丽的姻缘没有结成,并非是因为有哪个坏人在后面作梗而造成的。按照自己自身的身份生活的生活的《大观园》中,他们所做的一切也是可以理解的,最终产生了这样的悲剧。所以《红楼梦》在王国维看来,它是悲剧中的悲剧。也就是说,这种是最具有价值的。从这点看来,王国维对《红楼梦》本身的评价可能还有待于商榷,但是他认为《红楼梦》在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中是最有价值的一部作品。
《红楼梦》开篇,实际上对悲剧的结局已经有了暗示,其中跛足道人所唱的《好了歌》,一开篇就暗示了大观园最终的结局是走向了灭亡。大观园好,但是好就是了。疯疯癫癫的跛足道人却说出了一句真话,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末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积到多时眼闭了……说好就是了,了就是好。实际上好就是了,大观园最终要归于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呼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这是《红楼梦》中所展示的最后一个结局,就是悲剧。而悲剧在王国维看来,这样一种文学作品是最具有审美价值的。这是《红楼梦评论》中表现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其次,王国维在《红楼梦》中还展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在她看来,文学艺术的特征就是通过具体的来反应一般的,具体反应一般是文学艺术的典型意义。《红楼梦》就具有这样一种典型的意义,是通过人物的典型形象来表现出来的。《红楼梦》流产以后,很快就成为读书人感兴趣的一本书。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关于《红楼梦》中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呢?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首先是清代的学者受了传统,主要是考据学。特别是里面的进行人物,贾宝玉是谁?有人认为贾宝玉就是清代著名的才子纳兰性德,他是纳兰明珠之子,身份特别高贵。还有人认为是写曹雪芹自己的家事。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江宁织造,清代皇帝多次南下的时候倒过江宁制造呆过。所以大观园就是江门宁织造府的缩影。所以考据学认为贾宝玉不是别人就是曹雪芹自己。这是考据学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观点。但是无论哪一个观点,都不太符合文学艺术创作的规律。文学艺术都是虚构的,它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作家社会生活的一种观点。所以这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典型意义。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的最后舆论部分,对传统的考据学进行批判。他说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的性质也。从而提出了文学艺术的的典型意义。这一点是比较符合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的。这一点在我们看来,对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有非常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