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说话之道

今天听了一本书,名字为《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作者正是蔡康永本人,相信看过《康熙来了》的人对他都很了解了,金牌主持人。台湾电视金钟奖得主,仅台湾金马奖的颁奖典礼就主持过七次。作者说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儿。很多事情,没有点说话的本领,是做不来的。这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书中的经典内容。

图片发自App

说话有多重要?通过研究说话,你能搞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搞清楚自己在想什么,别人在想什么,还有最重要的,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你说什么样的话,就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

本书的核心,就是认真对待和别人的沟通,透过说话,把别人放在心上。不管是要打动别人、避免尴尬,还是理解彼此,都以此为出发点。有时这需要你多说那么一句,有时则需要你少说甚至不说。

书中从三个应用场景进行了解读:

第一种应用:如何靠说话打动人。说话是为了沟通,语言本来就是为了让你能和别人连接而存在的。蔡康永觉得可惜的是,许多人只顾自己使用语言,却不在乎别人,而语言最美的时候,就是透过语言感受彼此相互需要的时候。语言的本质,就是表达自己,打动别人。所以,蔡康永在这套书的第一篇文章里就说,他希望能通过介绍说话之道,让本来就已经很讨人喜欢的你,在未来会更讨人喜欢。

用有趣的悬念打动人,这来自于蔡康永的一条说话心得,即你用呆板的说法,就会得到呆板的反应,而用比较有滋味的说法,就有可能得到比较有滋味的反应。书中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有一次,蔡康永必须在节目里介绍一个叫常玉的画家——估计各位都不知道这个人。如果蔡康永按部就班地介绍说,这位画家是哪里人,怎么学的画,肯定没几个人有耐心听。所以他换了一个介绍方式,在节目一开始,就拿出一本画家的传记,说:“我手上这本书大概只比鼠标垫大一点,但这么小的面积,如果上面是常玉的油画,那么,它的市场价格大概是新台币三百万元到六百万元。”就靠这一段,蔡康永把很多观众留在了电视机前看这期节目。因为观众可能觉得艺术不关他们的事儿,却会觉得,这么点大小的画能换来几百万,这个事儿就值得听听了。

所以会说话的人,能把普通的事情说得很有意思,打动别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图片发自App

第二种应用,如何避免说话的尴尬。因为说话产生的尴尬无处不在,就像大伙在热议一件事时,有人不合时宜地插嘴说了一个冷笑话;又或者,本来是一次好朋友的聚餐,大家想聊聊各种八卦,请客的人却一直在说餐桌上的红酒美食有什么门道;再比如,老师发现半个班的学生都翘课了,在课堂上痛骂,来上课的学生们只能面面相觑——而蔡康永希望通过介绍一些说话之道,来帮大家避免说出尴尬的话,或者用巧妙的话来化解尴尬。

书中说了一种很好的方法,名字叫“试水温”。什么是“试水温”?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有政客想要做一件事,又不确定舆论会有什么反应,就会偷偷放消息给一家媒体,略微做一下报道,说听到了什么什么风声。然后通过报道,看看各方面的反应,好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这就是“试水温”。

“试水温”应用到聊天中,就是去发现对方对哪些事情感兴趣,哪怕他对一个问题稍稍显露了一点情趣或者价值观,就表示他愿意多聊几句。甚至有时候,对方没说话,不过他身上穿的是罕见的北欧新兴小名牌,设计师的姓氏超过了十个字母,这都被你认出来,也可以和对方讨论讨论,用来试试水温。因为这里面有一个道理,能被人看到的东西,就是对方渴望被人提到或问起的东西,当你对这样的细节发出赞赏时,对方通常会非常开心。

如果尴尬已经发生了,怎么应对呢?蔡康永说,这个例子是社会学家做过的一个真实的实验。“我真的赶时间”其实等于什么都没说,但就是行得通。“为什么情人节晚餐咱们要去吃印度菜啊?”“因为我想吃印度菜啊!”“你凭什么认为自己可以当上市长啊?”“因为我相信我可以当一个很好的市长啊。”当人们要求别人给一个理由的时候,通常是感情上需要一个回应,而不是理性上需要一个解答,就好像论据充分的长篇大论未必能说动人们捐款,但可爱小朋友眼睛含泪的照片却能打动人,就是这样的道理。

图片发自App

第三种应用,如何通过说话,实现彼此的理解。说话之道,想达到比较高级的境界,需要通晓人情世故,我们需要尝试去了解别人如何想,如何看待事物,为什么这样看待,然后对比自己是怎么看待的,为什么这样看待。这样就会把别人放在心上,最大限度地理解彼此,沟通起来就要容易得多。

蔡康永在书里讲了一个笑话,说有一个老爷爷,担心老伴耳聋,想测试一下,就突然回家,从进门就开始大声喊“我回来了”,没听见奶奶回应,然后走到客厅又大喊“我回来了”,还是没听见奶奶有回应。于是他走到奶奶身边大声问“你是不是聋了”。奶奶则大叫,是你聋了,我已经回答你好几遍了!

蔡康永说,在说话时,所有我们嫌弃别人、觉得别人表现得很差的部分,往往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这个笑话就暗示了这一点。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缺少同理心。什么是同理心呢?就是遇到事情自我反思,并试着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通过同理心去沟通,很容易拉近彼此的关系。比方说你去面试,起得很早,见到面试官以后,对方和你说“你早”,你回答一句“你早”,这算是基本的礼貌,但你也可以再说一句:“您这么早到公司来面试我,真是麻烦您了。”这句话就是同理心的体现,因为你起得早,知道早起的郁闷,换位思考一下,面试官也是早起,大概也很郁闷,这样的一句问候,肯定能让他因为同感,而对你产生亲切感。

不过,蔡康永指出过一种情况,要特别注意同理心的使用,别用错了地方。这就是在别人向你寻求安慰的时候。别人来向你哭诉工作不顺或失恋时,有一句话千万不要说,那就是“我知道你的感受”。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别人来哭诉的时候,一般都非常伤痛或愤怒,他们觉得没有人能理解自己,没谁能替代自己,他们想做的只是去宣泄,只需要你听。毕竟,当一个人投资亏损几十万元、捶胸顿足的时候,你又没有跟着赔钱,如果你说你懂人家的苦,会显得不太真实。只有你自己的痛苦才能让你体味深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同理心应该是什么?是明白对方只需要倾听者,而不是非要去体味他到底有多苦,这两者有细微的差别,而这差别就是人情世故的精髓。

蔡康永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把对方“看在眼里、放在心里”,就算这个状态只维持很短的时间,也能让对方觉得“被重视”,如沐春风。而有时,你只需要倾听,就能实现。他说,漂亮的话像烟火,倾听像空气,没有空气,再漂亮的烟火也燃烧不起来。更何况,像我们刚才提到过的,人们在倾诉失意的时候,需要的是倾听者而不是添油加醋的人,那么我们就做一团空气,让他们尽情倾诉发泄就好。

三个不同的应用场景,相信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曾遇到过,是不是有更好的化解途径了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聊一聊说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