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问 | 无有之乡,广莫之野

【日更第1011天

庄子不是从实用主义考虑问题

而是从心考虑问题

人无法回避的,就是自己的内心,同样,人的一生,也遵从着内心的指引。

读到“物物而不物与物”,老师是这样解释:

人不要为物所化,变成了物,在痴迷物,利用物,自己也会被物化,只关心结果时,为了赚钱,就会成为钱的奴隶;买车时,就会成为车的奴隶;买房时,就会变成房的奴隶——过于沉迷于这些物质给自己所带来的好处,生命也就会被局限在这些物质之中,从而为得到这些物质付出了生命的“本真”。

人一旦功利化,物化,心就得不到滋养,得不到成长,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那要如何不被物所物?存于世,人自有本身的责任,孝顺双亲,教爱子女,关爱自身,一定程度上需要物质的支撑,也必定会有几年为生存夯实基础而努力之时,那个阶段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也是人的生存所需。

物有物的层面,这无可厚非,当人基本的生存需求被满足,尔后就会有暇去追求精神层次的需求,此时,重新回归自己的内心,聆听内心的声音,并遵从它的所需,去思考,和调整自身的状态。

聆听心之声音,在我看来,就是重新寻找到内心的能量,寻找因为倍受干扰的已然迷失的心能。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当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发生冲突时,自己内心的纠结与动摇。

有些事情不符合社会的标准,却符合自我的标准,就是那句众口难调,当所有人都希望你这样做(牺牲)的时候,自己却并不想遵从,这时要如何抉择?

我们又要如何在人群中,减少伤害,既保持自己,又不被孤立呢?

要在社会标准,和自我标准寻找到平衡——这是一种妄念,无非是妥协于哪一部分,放弃哪一部分而已。只要不对他人造成伤害,没有妨碍到他人,私以为,我们可以更遵循内心的声音,而不是总想鱼和熊掌兼得。

那就是,从社会标准来看,我们可能有不合常规之处,而从自我的标准而言,真实的内心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因为它造就了我们生命的内核,是真我的体现,最终让我们成为了自己。

就像有些小癖好,虽然无用,但却能够滋养和丰盈我们的内心,这便是我们的宝藏;当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做出选择,按照自己内心的标准去生活,就会发自内心的感到幸福。

哪怕是慢慢建立自我的标准,比如了解自己的心情,建立自己的衣着打扮,做出小小的抉择,都是对自我的探索,是发自本心所作出的选择,慢慢就会形成我们内心的能量,经得起考验,内心坚定时,对于外物会有更清明的态度。

内心的坚定,也给予我们对自由的思考,对于物不会过度依赖,因为知道很多的东西虽然无法增加我们的财富,却能够丰富我们的生命,当内心自由,我们才能有更多的创造力,对自身生命的意义,才会有更多的探索和思考。

如此,便是让心在“无有之乡”,不为物所物,而能遨有于“广莫之野”,莫以名之。

关于本文

——林青澜,生活美学家

私宅设计师,探索生活美学,空间美学,生活应是鲜活而有趣的,我喜欢具体而美好地生活着,以享受世间美好为终身情怀。

做个优雅有趣的女子,用心品味生活——

文字由青澜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问 | 无有之乡,广莫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