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卫战胜歌利亚说起

汽车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快速变革时代,时代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如何在残酷的行业洗牌中笑到最后,是每个从业者一直在不断思索的问题。今天不妨让我们换个角度,从历史传说中寻找些许借鉴。

一、牧童为何能战胜巨人

当大卫——这个来自伯利恒的牧童,缓步走下以拉山的山脊,他对面屹立着的是非利士的将军和最杰出的勇士——歌利亚,一个身高2米多的巨人。他经久沙场,力大无穷,身着青铜盔甲,手持投枪、长矛,腰间配有利剑;他手中的金属矛杆有织轴一般粗,当长矛挥舞起来可以轻易刺穿对手的青铜盾牌跟盔甲;而大卫此时尚未成年,并刚刚还拒绝了扫罗王送给他的利剑跟盔甲。他穿着便装,手里拿着牧羊的棍子,背囊里装的是绳子跟皮囊组成的投石器以及刚才下山时顺手捡的一块小石子。对阵双方的实力孰强孰弱,似乎毋需多言。

但是事态后续的发展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战斗开始后,大卫快速移动起来以避免歌利亚的投枪投中,他边移动边掏出投石器跟刚刚捡到的石子,将石子放进投石器的皮囊,快速旋转后朝着歌利亚没有遮挡的前额发射过去。石子击中并嵌入了歌利亚的前额,歌利亚昏厥倒地。大卫见状,三步并作两步飞奔过去,拔出歌利亚的佩剑,砍下他的头颅。非利士军队看到自己的将军战死,变一哄而散。大卫以一己之力战胜了非利士人的大军,成了名垂千古的英雄。

大卫为什么能战胜歌利亚?自然有信仰的因素,大卫信仰坚定,所以不惧强敌敢较量,但除此之外一定还有别的原因。比如,许多现代医学家相信,歌利亚患了很严重的疾病。他看起来就像一个患有肢端肥大症的人,这种疾病让人长得很高却行动迟缓,并通常会引发视觉方面问题,出现严重的视觉限制和复视(重影)等症状。也就是说,歌利亚并非全面占优。虽然他力大无穷,但是视力不好并且行动缓慢;反观大卫,虽然个头力气都小,但却是一个优秀的投石手,并且身手敏捷(如果不能趁着歌利亚跌倒,上前夺剑斩首的话,等歌利亚再爬起来,大卫最终难逃一死)。所以这场战斗中,两人没有绝对的强弱之分。只有在具体的竞争方式下,才能判定谁是强者,谁是弱者。假如两人贴身肉搏,歌利亚自然是稳操胜券,而如果玩是远程攻击,大卫才是真正的强者。大卫的胜利之所以被许多人当成“神迹”,是因为人们没能发现隐藏在看似强弱分明、局势一边倒的表象背后的“优势逆转”。而引起这种“优势逆转”的,恰恰是竞争的规则。

二、汽车时代的“大卫”、“歌利亚”与 “畸形儿”

我们正迎来汽车行业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每个汽车厂商都需要重新出发,研发并运用新的技术,搭建新的商业模式,整个业界也会重新洗牌。能顺应时代潮流的会成为新的行业巨擎,不能适应的将会被淘汰出局;而在产业全面智能化、互联网化这个新的外部环境所催生的新的竞争规则之下,原本的行业巨头们所引以为傲的资本和品牌似乎已显得不那么重要;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能选择正确的战略目标、快速高效地行动、不断试错、快速迭代实现产品和组织不断进化的“进化力”则更加重要。或者说这场竞争中,体量庞大但视力不清,头脑不明,行动迟缓的“歌利亚”必将倒下;而头脑清晰,战略对路,目标明确,快速敏捷的“大卫”将会胜利。

看到这里,有人会觉得我是在力挺造车新势力必将颠覆传统汽车巨头了。我还真没这个意思,毕竟大体量的“大象”也可能学会跳舞,而体态娇小的也可能头混吃等死的“树袋熊”。造车新势力们想要真正成功,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组织构架和企业文化,保证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能高效的传递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并快速行动,高效解决问题。假如组织构架和企业文化出了问题,就有可能演化成一个不伦不类的“畸形儿”,比如下边的这个例子:

三、挑战者的败因

前几年某汽车品牌(以下简称G品牌)带着“欧碰五星”的光环横空出世,出道便号称要做“汽车行业的苹果”,当时其资金实力雄厚,拥有一流的工厂、国际化的造车团队,产品虽不完美,但也优点突出,颇具竞争力。笔者也被其产品的安全、品质、环保性所吸引,曾暗下决心,再次换车必然选G品牌,可没成想G品牌“出道即巅峰”、一路高开低走,几易高管也未能摆脱低迷状态,几乎沦落到破产的边缘。幸好峰会路转,被一位在资本界叱咤风云的大佬收购,收购后业绩似有回暖,曾对外宣传月=销量大涨,但其售出的车大部分是“左手交右手”卖给了与其同为资本大佬旗下的共享租车公司。新管理团队上任之后,虽宣称要坚守高端品牌定位、大力进行创新,但实际上执行的却是“降价简配”、强制压库等传统车企在销量下滑时采取的常规操作(当然压库力度可能更大一些)。G品牌在新用户和关注者中口碑日衰,产品在经销商处挤压严重,有的经销商愤而退网,剩下的为了不让之前的投资付诸东流,只好打掉牙齿和血吞,咬紧牙关勉力维持,以拖待变,期盼着能再换一次高层。人心浮动导致售后服务质量在本就不高的水准上又有进一步滑坡,市场上串货、低价甩卖等乱象层出不穷……而G品牌的高层却对这一切不闻不问,毫无作为,作为G品牌的长期关注者,对于G品牌高层如此不思进取、自甘堕落感到十分不解。直到不久前的一天,看到车友在车友群里转发的图片跟报道,方才恍然大悟……

通过图片跟报道,大致梳理清楚整个事件的脉络:首先,G品牌的高层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动态,称其亲身经历了一场高速路连环撞车事故,而他乘坐的G品牌车辆虽然遭到前后夹击,但安全防护过硬,车上乘员没有受到损伤,其大赞G品牌产品安全性。随后,G品牌的中层在朋友圈留言,请求转图宣传产品的安全性。经批准后,图片被转到了该品牌的核心用户微信群。群里立马掌声(表情)、喝彩声(文字)响成一片,大伙纷纷表示了对领导的慰问,并又一次对产品的安全性进行集体点赞。再后来便有了自媒体对整个事件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入地报道,并附加评价道:“G品牌,自被资本大佬投资以来,有了充裕的资本和一流的营销团队的聚合,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取得的业绩让所有的业界侧目,云云。”笔者对G品牌产品的安全性一直非常认可,但是根据当事人提供的图片可以看出,此次碰撞并不严重。这种连内保险杠都不一定变形的碰撞事故显然无法证明一辆车的安全性,就像你不能拿李小龙打败了一个不会武术的小混混来证明李小龙是武林高手一样,虽然李小龙真的是武林高手。而评论中提及的一流团队,蓬勃发展的势头,令人侧目的业绩也与实际有很大差距,但从中层的主动请缨到用户积极反馈再到媒体的深度报道,整个过程中那么多人,谁都没有任何的疑问,有的只是不约而同、整齐划一地配合甚至是迎合。这又是为什么呢?

对于自媒体,不值得展开了。对某些领域的某些人,只要给钱剩下的都好说,对吧。

对于核心用户们,笔者跟G品牌的数位核心用户都比较熟悉,G品牌的客户关系管理一直做得不错,用户互动很多,这些核心用户大多被邀请参加免费且过包机酒的品牌活动。PS:笔者也被邀请过2次,一次因为时间不凑巧没能成行,一次是笔者认为被邀请参加的活动与G品牌的品牌定位不符,有损G品牌的品牌形象而拒绝。(事实也证明了笔者当时的判断是对的。那次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所取得的两项最大的成果:一是成功拉低了G品牌的品牌形象;二是帮操盘那次活动的高层在不久之后换了份工作。)俗话说:“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笔者猜测,在这些核心用户的心目中,“不要驳了G品牌领导的面子”被赋予了比“说出事实真相”更高的优先级。通过与一位核心用户的交流,基本也印证了笔者的猜测。

对于中层,笔者恰好与其沟通过几次。其自称是敢于正言直谏的人,曾将用户反馈的最亟待解决的12个问题打印出来,摆在上一任老总的办公桌上以时刻提醒老总。虽然这些问题好像至今一个也没有被解决,但这种精神还是令人钦佩的。沟通中其还表露出高层频繁更迭给其所带来的困扰:“每换一次高层,都会把之前高层的做法全盘否定,都需要重新适应领导的思路跟风格。”从正言直谏把用户意见摆在最高领导的办公桌上到朋友圈里主动请缨,配合领导完成其用宝贵生命所做的营销,或许那位中层真的是做出了某些深刻的适应与改变。

再做更深入的了解,“撞车事件”的当事高层似乎颇喜欢下属“报喜不报忧”。据说有一次,在G品牌经销商群里,经销商们因为低价串货等市场上存在的问题爆发激烈争吵,被该高层公开强硬喝止,并当场宣布,此后经销商群里只能传播“正能量”。他似乎忘了,管理团队上任之初曾跟经销商们说过,一定认真听取经销商的意见,一定会给经销商说话的机会。他应该真的忘了上次听到下级口中说出的比较刺耳的话是什么时候。某经销商因为在例会上说了某些高层不爱听的话,从此不再被邀请参会。

“不能解决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如此高超的操作手法,不禁让人联想到秦二世胡亥。当年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到胡亥耳中,他不仅不承认有人反叛的事实,还将言及反叛的官吏全部下狱治罪。此后,果然没人再跟他讲坏消息。直到义军兵临城下,赵高砍了他的脑袋献降之前,他听到的都是自己英明,天下太平的

“好消息”。不知该高管听了秦二世的故事,其作何感想?有了这样的高层,中层的性格会发生180度的转变也就顺理成章了。

整个事件中,从中层到用户再到自媒体,大家都是基于自己的处境做出了最优的博弈选择,最终的结果似乎也无比和谐,大家一团和气,各得其所。只是最受伤的是G品牌本身,其丧失掉了最宝贵地追赶领先者的时间。G品牌产品发布数年来,产品力不升反降,配置落伍,质量下降,只能靠降价来博销量,品牌创立之初所确立的目标已被抛却九霄云外,其一直坚持不懈宣传所谓“高端”也已沦为友商的笑柄,面对已经到来的车市寒冬,很难说G品牌还能熬上几日?毕竟资本大佬的钱虽然多却也是有数的,不会无限制的烧下去。

如果说,之前G品牌的管理者是一直未能摆脱传统车企经营的思维定式与路径依赖,把之前在大企业时的管理经验,生搬硬套在初创企业身上,全然不顾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外界状况的变化,最终把G品牌 “打造”成一个有着“大卫”的身体缺长着“歌利亚”脑袋的畸形儿(请自行脑补大头娃娃的形象),即力量弱小,又反应迟缓的话;那么G品牌的现任管理者不但没有对症下药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又让G品牌吸食了大量的“迷幻剂”。G品牌某高层一直奋力描摹着一幅企业发展形势喜人,领导英明,中层能干,用户追捧的 “幻象”以取悦资本大佬。他应该是浮士德的信徒,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我生前当及时享乐,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当年很多清朝士兵因吸大烟而体质赢弱,打不过入侵的八国联军;如今,在激烈竞争的商战中,自己主动给自己大剂量地服用“精神毒品”。G品牌,焉有不败之理?

四、几点提醒

写了这么多,其实并不期待能给G品牌起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之前写过很多建议给G品牌,全都是泥牛入海。当时的“病情”还比较稳定,而现在已经“病入膏肓”。把所思所想写出来,是提醒所有准备在这场行业大变革中活下来的企业,一定要吸取G品牌的教训,“不要哀之而不鉴之”。

一、分清楚什么筹码,什么是让你赢的能力。我们在预测一个车企的前景时,往往从资金、技术、管理团队的职业背景、产品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容易被忽视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看清则的是这家企业的组织原则与价值观。而实际上,资金、技术、人才等等这些都只不过是企业坐到“汽车行业”这张牌桌上打牌的基础筹码,真正能保证你能终盘胜出的实际上是你的组织的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跟执行力,所以请务必把你的企业建设成敏捷、精准的“大卫”型的组织。

二、企业创始人跟高层的管理者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忧患的意识。不要被暂时取得的成绩冲昏头脑,不要被歌功颂德的花言巧语蒙蔽双眼,要有闻过则喜的包容和不耻下问的谦卑,要像任正非那样提拔和重用敢于讲真话的下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顺畅性和真实性,决策者才能听到阵地前沿隆隆的炮声。

三、关于如何对待用户。企业对内要鼓励员工讲真话,对外要给讲真话的用户发声的渠道与平台,抛弃店大欺客的传统陋习和“工程师式”的傲慢跟偏执。

此外,想重点强调一下对核心用户的筛选。每个企业都会筛选一部分用户成为自己的核心用户,让其做为信息传播的节点,帮助企业进行产品信息和品牌的传播。让忠诚的粉丝当核心用户可以但是一定不能选择太多。因为“忠实粉”对品牌的热爱过度了甚至变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信仰。所有赞扬该品牌的言论他们都无条件支持,哪怕是与事实相悖甚至子虚乌有的编造;所有批评某品牌的言论他们都无条件反对,哪怕是有足够充分的理由甚至只是陈述了一个客观的事实。他们情感的冲动总会压倒理智的思考,导致他们时常会发出一些过激且缺乏逻辑的言论,而这些言论会极大影响品牌在潜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评价,最终起到的是“一粉顶十黑”的反效果。

对于狂热的粉丝们,我想说,热爱本身没有错,但热爱不应替代理性的思考。对于公司中从事客户关系管理的人员,很多时候他们将筛选过多“忠实粉”进入核心用户的圈子归因于“忠实粉”的热情和与公司的积极互动,实际上这是掩盖自身懒惰和能力不足的托词。CRM因为没法识别并管理好真正对公司长远发展有利的用户,所以只好像打造盆景一样,在活跃度高的用户里按顺从度筛选一批“模范用户”出来。这样不仅省事而且效果好(因为没有太多“刺头”来挑毛病,就不会让领导难堪,大家都懂得取悦领导,能确保领导开心。)但正如前边的例子,这类“模范用户”如果成建制的聚集起来,往往会将企业包裹在一个虚假的“小气候”中,让企业听不到市场“大环境”里用户们真正的心声。这恐怕也是很多企业感觉“自己一切都做得很好,突然怎么就不行了”的原因之一。

五、题外话

因为G品牌,近期我在网上经常跟一位相识很久的车友发生争吵。而在G品牌的产品维持高水准之时,我们的观点是高度趋同的,并且我很钦佩和赞赏他不厌其烦持续为G品牌免费宣传的执着与热情。但当G品牌在经营和营销上采取了不当的策略特别是实施降价简配之后,我们的观点则发生了明显的分歧。我对G品牌持严厉地批评态度而他则是极力维护。比如前不久,我说G品牌降价简配有可能导致出现质量问题,他则拿出了一段时间之前的多个第三方测评成绩,证明G品牌的产品品质一直优异,最后大家不欢而散。巧合的是,争论后不久G品牌官方宣布召回其生产的生产日期自去年年底开始的车辆,时间节点基本与G品牌新领导团队履职后实施降价简配政策的时间相吻合,也算是为这场争论给出了官方的权威答案。

旧事重提,我绝无炫耀之意。意在说明,有时候用户往往会被自己的感情所裹挟,而难以做出理性的判断。那位车友买车的时候,G品牌的产品的确品质优异,他也一直为自己的选择而倍感自豪,所以我很能理解当自己喜爱的品牌被别人批评时,他内心自然而然想去反驳的心情。但降价简配大概率会导致品质降低的客观规律是不以感情为转移的。假如跳脱出G品牌这个具体的范畴,我想他会很容易接受的这个道理。所以,对一个自己喜欢的品牌在保持热爱的同时仍保留着清醒的思考与审视应该是一个汽车爱好者需要不断追求的“自我修养”。

本人对G品牌关注多年,爱之深故责之切,对其现况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所提出的批评都是基于作者了解到的信息,都是为了G品牌以及中国汽车行业能更好地发展,绝非要抹黑G品牌或针对G品牌哪位管理者,本人与G品牌及其管理者没有任何利益纠葛。G品牌所存在的问题,相信每个车企或多或少也都会存在。期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有所收获,才是作者的初衷。

期待中国能够早日诞生真正的世界汽车品牌!与诸君共勉!

感谢阅读!不当之处,请不吝赐教!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大卫战胜歌利亚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