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作者的关系

        书都是有作者写作的,当我们读书和思考的时候,根据文学理论,可以不必把作者当初写作的目的当成唯一参考。也就是说当作者完成一本书的时候,作者对书本内容没有唯一的解释权。

        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对书的文本进行解读,只要能够自圆其说,逻辑自洽,一般情况下读者都算是完成了读书思考的基础“任务”。读书怕的就是有些读者读完一本书,没有丝毫自己的观点,读完了,知道了文本的内容,却不敢对书的思想进行自我化的归纳总结,寻找作者或者专家的解读,以此来“判断”自己的总结是不是和作者或者专家一致。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说,读书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书中的内容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可以赞同作者的观点,也可以反对作者的观点,甚至可以按照作者的语句来曲解作者原意。

        一般来说在评论作者观点之前,一定要先读完这一本书,并且提炼出作者的观点,我们只有找到作者观点的情况下才能更加深入的评价这本书,针对作者提出的观点,我们可以从这几点来评论。

        一是作者提出的主要问题,在这本书得到解决没有?他提供的依据是不是能够完全解释问题,有没有缺少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能够赞成作者还是反对作者?

        二是作者使用知识有没有错误,比如引用的历史典故和成语故事的意义有没有弄错,万人空巷是指人多还是人少?

        三是作者论述的是否完整?论点、论据、论证逻辑关系是不是正确的,如果都正确,我们不能空口无凭的反对作者,如果有瑕疵,我们可以提出这个问题,然后带入其中看看能否论证作者观点。

        四是观察作者提出的问题在另一个时代有没有得到解决。比如说封建时期的哲学、政治学、制度学、法律学之类的书籍,我们在现代社会来阅读,可以提出很多意见,但是带入当时的社会中看,能不能解决当时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与作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