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狗的童年

喜欢一部电影的原因主要有二:一、被创作者的技巧所折服;二、被电影传达的情感所触动。

我对《狗脸的岁月》属于第二种的喜欢。

这并不代表电影中没有运用任何技巧,恰恰相反,其技巧的高明之处在于让观众感受不到技巧的存在。

电影讲述了瑞典男孩英格玛的成长,在儿童片中毫不避讳性与死亡这两大话题,拍出了一种纯度很高的忧伤。

英文片名 My Life as a Dog ,更直白地注释了英格玛那段被弃养的岁月。

尽管字面上看是如此落魄,但英格玛在舅舅所住的小镇寄养时,却收获了不少的快乐。

形形色色的居民拓展了他的世界观,在这里,时间变得比在母亲身边时更快了。

英格玛对成长充满好奇,但又拒绝成长。

他会在小镇之花给艺术家当裸体模特时爬上屋顶去偷窥,就算摔得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

但“假小子”莎嘉给他看自己初长成的胸部时,他却一把推开。

对英格玛来说,“成长”是未来的事,非常遥远,当他意识到“成长”离自己如此接近时,他本能地拒绝了。

小镇的回忆何其温馨,可是萦绕在英格玛脑海里的依然是过去与母亲在海边晒太阳的画面,那是一段不需要成长的岁月。

英格玛对太空狗莱卡饿死在太空的事件非常愤怒,明显是出于自怜。

人类并没有给莱卡准备足够的狗粮就把他送上了太空。如果直接用等式来体现的话,这件事或许可以等同于英格玛没有任何准备就被送到小镇寄养。

再往深处思考,太空亦可对应成长后的世界。英格玛拒绝成长,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并没有足够的狗粮去应对成长。

至于狗粮,则来自于脑中那个挥之不去的画面,只有母亲才能给予他。

英格玛自己养的狗西卡,等同于他的母亲。

英格玛离开后,一直选择性地相信西卡在狗舍生活得很好,而他的愿望就是把西卡接过来这片乐土一起生活,亦即希望和母亲分享此间的快乐。

然而,西卡的死讯和母亲病危的消息几乎同时出现,给了英格玛一记重锤。他的童年就此宣告结束了。

《狗脸的岁月》如此动人,我想是因为这部电影如实地描绘了成长中的苦涩和阴暗的一面,但自始至终都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

对比起来,许多儿童片反而一直是以大人视角来构筑影像世界。一些大人们认为儿童不宜接触的元素被排斥在外,只剩下一些虚假的,大而化之的空壳。

电影直接展现了英格玛对性的好奇,以及对(亲人)死亡的恐惧。但看完之后观众并不会认为这是“肮脏”的电影,反而感受到了近乎现实的童真。

这不禁让人思考,要表现所谓的童真,是简单粗暴地将孩子的思维封闭在一个没有“杂质”的世界里面,让他们按照预设的路线发展,还是展示孩子们面对真实世界所做出的种种纯真的反应?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狗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