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演唱分析

一.歌曲的创作背景

作词者刘半农(1891-1934),又名复,江苏省江阴县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  中国的艺术歌曲兴起于新文化运动以后,我国的音乐前辈如李叔同、萧友梅、赵元任、黄自、青主等都曾致力于艺术歌曲的创作,他们既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又注意与我国的民族音乐、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赵元任先生在1926年为刘半农的新诗谱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堪为经典。作品以其优美真挚的歌词,委婉吟咏般的曲调和严密流畅的伴奏,在艺术歌曲的殿堂中大放异彩。

刘半农爱好音乐,他曾与赵元任合作,由刘作词,赵谱曲,创作出上世纪30年代最为流行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一日,刘半农前往赵元任家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小聚。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就是刘半农,遂有失态之举。刘半农便当场作首打油诗,自我解嘲道: :“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原来这样-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

歌曲问世后曾在知识分子中广为流传,至今仍不失为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颇有借鉴意义的优秀歌曲。刘半农在歌曲中首次使用“她”这一-专指女性的人称代词,并开白话文之先河。

在早年的白话文中,用“他"作第三人称代词,通用於男性、女性及-切事物。一九一九年前后,有些文学作品用“伊”专指女性。鉴於这种混乱,刘半农创造了“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而用“它"代称事物。开始时虽遭到一些守旧者的攻击,但很快流传开来,广泛使用。这在当时的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教我如何不想他》是赵元任最喜爱的一首艺术歌曲。词作者刘半农通过形象的语言,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内心无限真挚的恋情。这种恋情是情人之恋,还是思乡之恋?赵元任自己说:“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歌曲,但‘他’可以是男的‘他’,也可以是女的‘她’,也可以代表着一切心爱的‘他’‘她’‘它’。这是因为歌词是诗人刘半农当年在英国伦敦时写的,有思念祖国和念旧之意。”歌曲的音调吸收京剧的曲调,但我们从中根本听不出单纯的京剧音调来,因为完全揉合在作者创作的调子里,我们只觉得曲调新鲜、优美动听,充满了诗情画意。像这样成功地吸取民间音调创作,至今仍是我们创作上应当借鉴的。

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创作完成于1926年,初刊登于1928年版的《新诗歌集》,刘半农词,赵元任曲。此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通过对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自然景色富于诗情画意的描写,引人入胜地表现了情丝萦绕的青年独自徘徊吟唱的感人场面,表达了主人公对“他”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五四时代的青年在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潮流中,为纯真的爱情而热情歌唱。这是一首独唱曲,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歌曲反映了“五四”时代的青年在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潮流中,对执着而纯正的爱情的热情歌唱,并被传诵- - -时。赵元任以其优美隽永的音乐,通过对春夏秋冬各种自然景色富于诗情画意的描写,引人入胜地表现了情思萦绕的青年独自徘徊咏唱的动人情景,使刘半农的以韵节谐美著称的原诗,更增添了光彩。歌曲问世后曾在知识分子中广为流传,至今仍不失为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颇有借鉴意义的优秀歌曲。刘半农在歌曲中首次使用“她”这一-专指女性的人称代词,并开白话文之先河。当时此歌的词作者刘半农教授正旅居英国伦敦,固有强烈的思念祖国和怀旧的感情。曲作者当时也旅居美国,出于与刘半农教授的共鸣,特意选此词谱曲也是借以表达对祖国的深切怀念。


《教我如何不想他》是一首音乐会的基本保留曲目,男女高低声部都可以唱。有人解释此曲是通过描写风景如天上的云、微风、水面、鱼儿、海洋、月光等来表达对人的感情。有的解释这是一首被看作是爱情诗,怀念人的诗,或思念故土爱国的诗。总之是重复怀念之情。有人认为这四段诗是写白天、黑夜、暮春、深冬。个人认为是写春、夏、秋、冬四季中思念之情,通过写景抒发心中之情。

二、《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情感分析

1.春季部分的情感分析

《教我如何不想他》共分四段,通过对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寓于诗情画意的描绘,寄托了情思萦绕的青年独自徘徊咏唱,对友人一一隐喻对故乡的深情怀念,这首在.上世纪30年代风靡一时的歌曲,很多人都以为是“窈窕淑女”所作。

这首歌的四段:歌词伊始,很明显地采用了我国诗词传统的比兴手法。歌词的每一段都是由某种物象引入,借景抒情,以达到情景交融。而被作者赋予情意的物象也成了意象,以此来形象化“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主题。第一段,以“微风”、“微云”为意象,托物起兴。这两种意象飘忽不定的特点,犹如漂泊异乡的游子,用以暗示思乡之情。“微风”、“微云”在情景上又对应着淡淡的相思的哀愁,作为全诗的开头贴切自然,也为“月光”与“海洋”恋情的进入作了铺垫。第一段是写天上的微云、地上的微风,这时歌者应该进入冥想的状态。想象风吹树叶,把自己带到树枝轻轻摆动,自己的头发也随风摆动。接着引发出亲切、感人、充满温情的E大调旋律。

2.夏季部分的情感分析

第二段诗人赋予“月光”与“海洋”以人的性格,把“月光”与“海洋”彼此辉映的关系,做了拟人化的描述,极富联想地将诗人与祖国那种缠绵依恋、难分难舍的情绪表达出来,从而生动、形象地营造了一个在“蜜也似的银夜”下苦苦相恋的意境。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景物也具有了恋情,从而把人的恋情刻画得更为超常和深刻。第二段是写天上的月光、地上的海洋。可以说是对第一段的再现。表现了歌者对故乡(或者对亲人对“他”“她”)的越来越强烈的思念。歌者一定要体现出这种思乡之情来。其中描写的月光、海洋、炎夏来临要多一些平稳、静止和懒散的感觉。

3.秋季部分的情感分析

第三段水上“落花”、水底游“鱼”,这两组意象暗示出飘忽不定、孤苦无依的意义,象征着漂泊异乡的诗人。强调了诗人思归故土情思的迫切与欲归不成的心理落差,这两种感情相生相依,构成了积郁诗人心中难以化解的块垒。“燕子”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更为明显,兼及古人“鸿雁”传书的联想。“燕子”的呢喃代表的是故乡的声音,连传递故乡音讯的话语也没有听清,平添了内心的失落。第三段是写水面的落花、水底的鱼儿。“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他?”这两句的节奏、附点要清晰,情绪更激动些,这种附点的节奏,常常是表现一种不安的情绪。这一段歌曲在其中由原来的E大调转为G大调,歌者在演唱中的情绪也要随之转变。

4.冬季部分的情感分析

四段“枯树”、“野火” 两句既是对称又是对比。“冷”对“热”,是两种不同的色调,也是诗人情怀中的两个方面,即苦闷与热烈,两者既相反又相成,互为衬托。“野火”既符合诗人作为游子的身份,又容易使人联想到春风,于无奈中也萌生着希望,使我们体会到诗人苦闷内心中的热烈和希望。第四段是写枯树、冷风、野火、残霞。这一段是描写冬天,要把枯树暮色、残霞唱得沉重些。

这四段最后都落在“教我如何不想他”上,重复作为歌词所特有的一种抒情手段,在促使歌词与音乐达到完美结合方面,具有特殊的艺术功能。四段歌词,每段四句,每句都以“教我如何不想他”作结。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思念的感情层层递进,“教我如何不想他”一句四次间隔重复地使用,显然步步加深了对这种强烈感情的抒发。要把这句的韵律唱得非常讲究。节奏上不能太机械,而要有中国古代书生吟咏诗词那种韵味。

三、 演唱《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情感表现方法

1.肢体语言的运用

得体的手势能构成表演者丰富多彩的主体形象,使演唱表演更具有感染力。演唱中自然而安稳的手势,可以帮助演唱者平静的表达情感;急剧而有力的手势,可以帮助演唱者升华情感;稳妥而含蓄的手势,可以帮助演唱者表明心迹。同时在手势的运用上要刚柔相济,不要夸大其辞。

歌词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比拟,形象的揭示了歌中主人公丰富、真挚而又复杂的内心感情。洋溢着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优美情操,表现了“五四时期”向往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情感。

第一段微风、微云是春天的感觉,在手势的运用上应当采用模拟手势,其特点是“求神似不求形似”其具体的应当是歌唱表演手势三十一招中的“仰手式”,即掌心向上,拇指自然张开,其余弯曲,表现一种方向和环境的指示。

第二段月光、海洋的恋爱,表现出一种缠绵之意,应当运用比较含蓄、委婉的手势,如任意一只手手指自然分开,放到胸前。

第三段“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他?”这两句的节奏,附点要清楚,情绪更激动些,这种有附点的节奏,表现一种不安的情绪,演唱时需通过大幅度颤手的手势将情感传达给观众。

第四段与第二段的手势运用方法相近,但要增加感情的强度,适度为宜。

2.面部表情在表现此歌曲时的变化

运用好脸部表情,可以给观众一张准确的“感情晴雨表”,观众可以从上面读懂演唱者的感情世界和歌曲的大致内容。按照演唱的内容,根据演唱者的感情控制,会产生愤怒、高兴、害怕、嫉妒、喜爱、紧张、骄傲、悲伤、满足、同情等感情。

对于面部表情的运用一定要灵活,不能一成不变。第一段要含蓄+忧郁;第二段要甜蜜;第三段要愤怒压抑;第四段要渴望。

3.音色语调与句法的变化

《 教我如何不想他 》 全曲以柔和 、 恬静的声音徐徐展开 , 自然 、 明丽 , 透着淡淡愁绪的乐思 , 演唱时要注意气息的均匀 、 流畅 , 避免声音的做作 , 朴实地表达含蓄 、 蕴藉的感情 , 倾诉特定历史时期深沉而炽热的爱情 。 正如前面谈到的 , 此曲演唱最要下功夫做到的就是曲调和语言结合的自然 。 这首歌曲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 全曲曲调进行语言的四声大多符合 , 所以演唱时 , 随着歌曲感情的发展 , 要注意字的声韵 , 该扬则扬 , 该抑则抑 。

这首歌表达的思想情绪,对特定情景作了很严格的处理,歌中分四段描写了四种意境,每一种意境所写旋律和伴奏织体都随着调性调式的发展而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声”和“情”之中,以表答情感为主.在演唱一首作品时,音色的变化往往能为表现该作品带来新鲜与活力。对于这首作品,唱的感觉应年轻些,要忠于原作的语言。也就是说在语言上更年轻些,音色更明亮些。

歌曲第一段的旋律较平和,音域跨度不大,故较易演唱,但要注意声音一定要轻而实,音色要明亮,第一句 “ 天上飘着些微云 ” 应紧随着这种感觉 , 如同即兴从心中到口中哼出的一样 。 第二句 “ 地上吹着些微风 ” 旋律微有变化 , 仍然保持这种感觉 。 第三句的感情由原来的平静 、 柔美略有上扬 , “ 啊 ” 字开始渐强 , “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 至 “ 发 ” 字到达高潮 , “ 发 ” 字的后半段一个下滑声音转弱 , “ 教我如何不想他 ” 一句犹如进入美妙的瞑想这里要找到一种 “ 闭上眼睛 , 想起心爱的人儿 ” 时的美好感觉。歌唱时要用积极的情绪去表现,起音都在弱起小节之上,可以边叹边唱,突出说的感觉,这个很重要。当唱到最高音升F时,要惨入假声,歌者心里一定要体会到一种思念的感情。

第二段可以说是对第一段的再现。 第二段要承续前面瞑想的感觉 。 前两句 “ 月光恋爱着海洋 , 海洋恋爱着月光 ” 如同仍旧沉浸在与爱人共渡的美好时光中 。 到第句 , “ 啊 ” 字声音渐强 ,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 , 感情渐趋热烈 。 是啊 ,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 , 想起与爱人共渡过的这样的夜晚 , 是多么思念他啊 。 于是顺理成章地引出第四句 : “ 教我如何不想他 ? ” 这里的旋律 , 作曲家在第三句采取了与第一段同样的处理 , “ 夜 ” 字前半段达到高潮 , 后半段一个下滑 。 但后面则与第一段的不同 , 采用了一个上行七度 , 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 将炽热的感情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 演唱这里要注意与第一段形成对比 , 造出层次感 。第二段月光、海洋是对夏天的描写,歌唱时要多- -些平稳、很安静的感觉。“啊”字的演唱要敢松自然,由弱渐强再渐弱,表达出了诗情画意。歌者一定要体现出思乡之情来,声音要明亮,但同时要带有一丝淡淡忧伤。

第三段感情渐趋平复 , 如同再度回到回忆的梦想中一样 , 心有所想 , 口有所喝 。 前两句 “ 水面落花慢慢流 , 水底鱼儿慢慢游 ” , 声音要如同流水一般从嗓中 “ 流出来 ” 更像哼出来的一样用音乐的美使语言的美得到延长落花、鱼的形象则描绘出了秋天的意境。唱“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他? "这两句时,节奏和附点必须准确,情绪有些激动,多一些说话的感觉.表达内心着急的情绪。由原来的思念、懒散到不安。把不安的感觉唱出来,前后两句要有对比。在注意语言美的同时使声音柔和 、 集中 、 均衡 。 而后 , 一个突然的转调 , “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 一句采用西洋作曲技巧 , 极大地丰富了戏剧性的表现力 。 主人公被双燕呢喃从回忆中惊醒 , 看到成双成对的燕子 , 想到孤身形影的自己 , 不由得教我如何不想他这一分句的旋律与第一段的旋律听觉效果相同 , 但感情已大不相同 。 它更迫切忧郁和烦躁之中带有那么一丝的无奈与惆怅 , 一丝长久思念却无法相见的无奈与惆怅 , 这为后面的进行预伏了暗示。

第四段是对冬天的描绘,把枯树、残霞唱得比较深沉,“残霞”二字,要把拍子咽满,特别是对“霞”字的处理,要有特别的感觉情绪在里面,而且要把字念清楚,“摇”和“烧”要唱出内心的痛苦之情.要将“残霞”二字拍子唱满,特是“霞”字和它前面的装饰性半拍,要强调的有韵味,要把字念好,“摇”和“烧”要唱出一种深深的痛苦。

歌曲最后都落在这一句“叫我如何不想他"之上,这句歌词的韵律要唱得非常情真意切,要处理成不同的演唱感觉。演唱的速度不能生硬不变,要有些吟诵诗词的感觉,这样才能表现出作品的意境。这首歌自问世以来,一直以它优雅的风格和深刻的爱情意味打动着人们,不仅成为音乐会经常上演的曲目,而且被定为音乐院校声乐学生的必修曲目.

三、旋律、节奏及调式调性

  1:著名的法国音乐家卢梭指出:“旋律(是)模仿人声的变化,表现出怨诉、痛苦或喜悦的呼声,表现出威吓和叹息;一切情感的发声表现都属于旋律表现的范围。旋律模仿着人的声调和那些在每一方言中却符合一定心灵活动的语气。它不只是在模仿,它是在说话,而那不分章节的、但生动热情的语言是比日常语言要强烈百倍的。这就是音乐模仿的力量的来源;这就是歌曲的感人肺腑的力量的来源!和声在这里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起辅助作用……但和声把束缚加在旋律身上,就剥夺了它的力量和表现,削弱了感情充沛的音调,代之以和声的音程,命令歌调服从于仅仅两种调式——大调和小调,而实际上歌调的调性却应该是和演说家在演说中所用的调性一样多。”

歌曲的曲调对四段歌词的处理,大致都是先对前两句词进行景物描绘,经过“啊”的深沉咏叹,再过渡到对后两句词的激情抒发。 2.旋律分析:对于全曲旋律的创作,赵元任也有其自身的艺术特色。歌曲的开始,旋律自然,旋法简练,恰切地表达了歌词所需的意境和情趣。平静、柔和的旋律,配以3/4的节拍,造成一种异常恬美、幽静的气氛。这里,歌词是结构相似的排比句,音乐也采用了相应的手法,即两个乐句基本一样,只是第二个乐句在“微”字上加了个上方小三度而后下行,这一细微的变化,足见作曲家在词曲结合上的精雕细镂。

    (二)变奏曲式的恰切运用

    根据歌词通过不同景物抒发同一激情的章法特点,和四段歌词在句式、段式上大致规整又稍有变化的语言结构特点,作曲家为歌曲恰切地采用了变奏曲式结构,即在主题进入之前先由引子进入,组成了引子——主题——变奏一——变奏二——变奏三——尾声的结构形式。

在起始的引子之后,为歌词第一段谱写的曲调作为全曲的主题部分,有着简洁、平易而柔婉的特点,表达了纯朴、深挚而又绵长的想念之情,是全曲音乐形象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随后的三段通过各自不同的局部变化,使第一段确立的音乐形象又被逐层刻画得更为生动和丰满。第二段即变奏一的前两个乐句由第一段相应乐句的平和变为起伏跌宕,第三段即变奏二的前两个乐句,又一转变为舒缓而从容,到了第四段即变奏三的前两个乐句,又以三拍子与四拍子相循环的混合拍子造成了一种突然的变幻,给人内心震荡。由于后三段的曲调局变是在第一段曲调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些变化并没有背离统一。加上各段之间以及尾声均用了同一曲调的间奏和尾声相连接,这就使全曲的曲调给人以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深刻印象。足可见,变奏曲式长于连绵回环地抒写感情的功能,在这首歌曲的创作中被发挥得何等至情至理、尽善尽美!

(三)多变而有序的调性、调式转换

    为便于深刻细致、层次分明地刻画歌词中的不同景色和复杂感情,作曲家突破了传统民族音乐中少有转调的旧模式,充分调动了调性、调式的表情功能,为歌曲设计了以E大调为中心的E-B-E-e-G-e-E的调性布局。

    歌曲的开始用E大调、宫调式,对第一段明媚的春日与第二段恬静的夏夜进行了恰如其分的简洁描绘。第二段的结句由于感情的激越,曲调落在属音上,其后的第一间奏即转为B大调,这是对属调调性的有意巩固;而继之出现的第二间奏又回到E大调,这是对原调的回顾。第三段为表现凄清的秋景,曲调又由E大调转为具有阴柔色彩的同名e小调,其中突然出现的朗诵调式的乐句,在掀起了一个感情波澜后,末句又回到关系大调G大调上,教人重温了第一段末句深沉的思念音调。第四段为表现寒冷寂寥的冬季暮色。调性又转回e小调,情绪又急转直下为阴郁苍凉。最后,调性又陡然转回到同名E大调上,从而完成了调性的最终回归,并在明朗开阔的全曲最高音上以宫调式结束,酣畅淋漓地抒发了“我”对“他”的热烈思念之情。

(四)和声与织体的分析

  关于歌曲的和声及伴奏织体,其特点也是十分明晰的。歌曲的钢琴伴奏就像一首弦乐四重奏,和声明晰、清秀。在一些地方为了加强旋律给人的印象,索性用同主旋律的八度来伴奏(如每段“啊”的地方)。主长音的使用也是此曲和声的一个特点,如前三段(前三节诗)的每节前两句,几乎都在主长音上。无论上面的和声如何走动,主长音的存在给人一种平稳的感觉,同时,到第三句终止时,又显得语气很突出。在节奏安排上,一小节中长音符用在前面,短音符用在第三拍。伴奏中几乎也是这样处理,在每段前两句钢琴伴奏中,最高声部自成一个优美的旋律,这个旋律和助奏的提琴的旋律、人声的旋律以重唱或重奏的效果相配合,造成一种和谐、优美、富于想象力的音画。

   在一首篇幅并不算大的歌曲中,运用了如此频繁的调性、调式的自如转换,极大地丰富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如此高超的作曲技艺怎能不让人叹服。

五 ) 歌曲高潮的处理 。

一首歌曲的华彩 , 其高潮部分是整首作品的灵魂 。 对于演唱者来说 , 高潮部分处理的成功与否往往会成为其演唱是否成功的关键 。 该曲全曲的高潮就是其最后一句 , 所以 , 演唱这一句要特别注意 , 结尾的高音不要像西洋歌剧一样以雄壮 、 戏剧化的方式结束 , 要达到一种吐字亲切 、 声音通畅的效果 。 这里有一种逆境中展望美好未来的感觉 。 作为全曲的高潮部分 , 只有歌唱者将此处处理好 , 才算把握了该曲的灵魂

四、曲风

  (一)简朴精当,富有民族色彩的曲调

1《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诗颇有民谣之风,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遐想。这首诗不但成功地运用了中国传统诗词的比兴手法,而且吸收了西方诗的重视联想与暗示的长处。同时,诗歌还注意到听觉形象的要求,形象生动鲜明,语言通俗简洁,节奏流畅,格式整齐匀称,更显余音萦绕、意味无穷,确实是初期白话诗中的成功之作。歌词是以恋歌形式出现的,诗人把祖国比做恋人,柔肠百结地向她倾诉着内心的衷曲。和内容情致相一致,诗篇格式十分整齐,每节五行,第一、二、五行七字,第三行- -个字,第四行八个字,每节换韵,最后一行"教我如何不想她”重复,形成了回环旋律,流转字里行间,起了强化情感的作用,委婉周至地表述了对祖国绵绵思念之情。诗篇音律协调,节奏鲜明。诗句含有浓厚的情感,极具感染力。  歌曲的曲调对四段歌词的处理,大致都是先对前两句词进行景物描绘,经过“啊”的深沉咏叹,再过渡到对后两句词的激情抒发。

    2曲调的婉转

在景物描绘上,曲调整体风格是简洁朴实的,然而,由于每段的景色各有不同,曲调的处理也就各自有别。第一段为表现“微云”与“微风”,曲调大部分以小跳与级进徘徊在四度之间,显得平和柔美,给人以静中有动的感觉。第二、三两段各自前两个乐句的绘景,其旋律的节奏和音型虽然相类似,但由于夏与秋的各异,前段连续运用了不同方向的跳进转级进,使曲调连绵而起伏,表现了月海相恋的动人情景;而后段曲调则变得舒缓而从容,点化了落花和鱼儿“慢慢流”、“慢慢游”的状态。第四段前两句对“枯树”、“冷风”、“暮色”的描绘,曲调主要以级进在低音区里进行,表现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蕴含着浓重的苦恋情思。

 

在激情抒发方面,其曲调在总体上仍然保持着简洁朴实的特点,而在各段的分别处理上又显示出细微的差别,既精确又细致。这首先表现在过渡段上,各段中“啊”的感叹和随之出现的第三句歌词,均是由写景到抒情的过渡。其中一、二两段的过渡乐句,曲调大致相同,均是由低到高的同向级进和小跳上行了十一度后,旋即以一个反向的六度大跳造成向前进行的趋势,为推出之后的主题乐句作了必要的准备。第三段在“啊”之后,突然用一个带有朗诵调特点的乐句,使曲调陡现奇峰,准确地表现了歌词突变的激情,并顺势进入之后的主题乐句。第四段的“啊”再现了一、二各段的曲调,是对前者的回应;然后用了一个四度同向跳进和三度、六度两个连续反向跳进,为推出最后一个主题乐句作了大跳之前的反向预备。对经过过渡而推出的主题乐句的处理就更为精当细致。首先,作曲家为它赋予了鲜明的民族色彩,据赵先生说:它“有点像西皮原版过门的末几字”;其实,这个乐句正是在京剧音乐中这个过门音乐的基础上,经过改造提炼而成的,它既婉转又流畅,既亲切又自然,是用真正中国味的曲调唱出的中国人的情感。其次,这个主题乐句在各段以及全曲的末尾先后出现了四次,虽然曲调大体未变,却由于对其进行了多次的调性、调式变化,因而不但使歌曲的主题得到了不断的强化和深化,越发显得格外地突出,而且由于它的贯穿全曲,也使得这首歌曲更加完整统一,民族色彩更加夺人耳目。

(二)古典而现代的语言节奏

  本诗是一首自由体诗,但又不是特别“自由”,既有古典诗歌的规整,也有现代诗的“不拘一格”。从句式上看,它每段基本上皆由七、七、八、七的句式组成,规整中略有变化。从节拍上看,前两段均由三、三、四、四拍式组成,第三段则变为四、四、四、四的拍式,第四段又变为三、三、三、四的拍式,总体上是三拍与四拍两种拍式的交替出现,更明显地表现出既规整又有变化的特点。正是这种特点,才使得全诗语言的节奏产生了既古典又现代的一种抑扬顿挫的自然音响美,从而十分完美地表达了绵长而起伏的诗情,也为谱曲提供了鲜明的节奏依据。正如刘先生所说的:诗贵在一个“真”,“须将思想中最真的一点,用自然音响节奏写出来便了事,便算极好。”

    (三)歌调与字调的和谐统一

赵元任不但是一位出色的作曲家,更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学家。正因如此,它在歌曲创作中,特别注重音乐的歌调与歌词的字调的和谐统一。他指出:外国语言只讲求轻重音,而没有四声、平仄的讲求。“在中国轻重固然也须讲求,但不必像外国那么严格;可是字的平上去入,要是配得不得法,在唱时不免被歌调儿盖没了,怕听者一方面不容易懂,一方面就是懂了,听了也觉得不自然。”为了使乐调与字调配得得法,他又指出:“平声字总是倾向于低音平音,仄声总是趋向于高音或变音(就是一个字唱几个音)”,因此,“遇到平声字旋律就用比较长一点儿的音域,用较为下降的几个音。凡是遇到仄声字的时候,旋律上就用比较高的音,或是变动很快,跳进很大的音。”在《教我如何不想他》中,他正是运用仄高平低的原则处理了“天上”、“头发”、“银夜”、“月光”、“海洋”、“落花”、“枯树”的乐调的。此外,平声字相连时,多用先高后低的曲调,如“微风”、“微云”等;仄声字相连时,多用先低后高的曲调,如“恋爱”、“水面”、“水底”、“野火”、“不想”等。这些得法的运用,确实使歌词重要的字调和乐调配合得得法得体,产生了字正腔圆的理想效果,使人不但听得懂,而且也听得自然了。

(四)赵元任生长于中国,并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体会,同时又留学美国,对西方文化也有着深入的了解。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得这位学贯中西、才华横溢的作曲家的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包含西式作曲技法的西方音乐文化特色。他在该音乐作品中,以中国特有的民族五声音阶为曲调基础,并将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音调加以变化,作为前奏和间奏,既加强了全曲风格的统一,又使作品的民族风味显得格外鲜明突出。

总之 , 《 教我如何不想他 》 是赵元任先生在 “ 积极探索具有我国民族特性的艺术歌曲的创作模型及其规律 , 把民族的审美习惯与西洋音乐创作手段结合起来 ”  的道路上创作出的一批 “ 既具有时代性 、 民族性又有创新性的音乐作品 ” 中的一首成功例子 , 该曲将中国特有的语言学 、 音韵学同西洋作曲技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 真正做到了如赵元任所说的 : “ 作品中只有做到了有 ‘ 中国特别的风味 ’ 才能为中国艺术歌曲作出 ‘ 有个性的贡献 ’ 。 ” 是中国艺术歌曲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宝 。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文题目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演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