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的选择》(一):怎么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养育的选择》作者是陈忻,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专业主攻婴幼儿心理的发展,尤其是婴幼儿社会性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这本书围绕13个家长育儿常见困惑话题进行阐述,特别是对我们一些习以为常或自以为是的育儿理念进行了理性客观的剖析,是一本一看就懂、适合实操的育儿指南。

这13个话题分别是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是否有必要上早教、敏感期那么重要吗、电视节目应该看吗、规则和个性的平衡、认识孩子的情绪、延迟满足能否培养孩子自控力、怎么称赞孩子、孩子是否越挫越勇、要不要鼓励孩子争第一、快乐成长的定义、听话与独立性培养以及创造力培养。

一、我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吗?

1、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哪里?

心理学的人格社会发展理论说明:每个人在成长不同阶段都会经历一定冲突,需要完成不同的心理任务,越是能积极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就越有可能发展健康的人格。而婴儿需要解决的冲突就是“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即婴儿时期是对主要照料人产生信任感还是不信任感的关键阶段。

因此,信任妈妈从而建立对妈妈的安全依恋,孩子才会有安全感。而这种安全依恋的基础不是食物,而是母亲给予的身体接触和舒适感。

心理学家哈洛的幼猴实验证明,小猴子更依恋的是左图这个绒布做的能给他舒适感的假妈妈,而不是只能提供他乳汁的假妈妈。所以,给孩子一个拥抱比喂饱他要能给他提供更扎实的安全感。

如果妈妈们对孩子的需要不敏感或满足不规律,宝宝对妈妈建立的是非安全依恋,这将对孩子以后性格产生不好影响。

当然,能给予孩子安全依恋的不止妈妈,像是爸爸、爷爷、奶奶,长期稳定的照料者即可。

2、不同成长阶段如何培养安全感?

首先,要了解母婴依恋的四个阶段,这是来自于依恋理论创始人鲍比的研究。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采用合适方法建立孩子安全感。

在孩子6个月前,他们还不具备用过哭闹控制父母的能力,所以家长需要对孩子的反应有迅速、稳定的正面反馈,能揣摩他们的需要给予恰当的满足。因此,不要担心“宠坏”一个小婴儿。

6个月起,宝宝已经开始理解手段目的的关系,逐渐具备用哭声召唤家长的能力。这时,我们需要在他召唤前和他一起玩。6个月到两岁期间,大部分宝宝会经历分离焦虑的高峰期,所以特别黏人是正常的,而解决“黏人”的方法是主动陪伴。

逐渐建立的稳固的依恋关系会让孩子变得独立。6个月以后,宝宝情绪发展很快,情绪增多增强,妈妈们要多表达积极情绪、支持和爱,让孩子保持愉悦心情,这有利于孩子以后认识和表达情绪。

此外,6个月以后宝宝活动增多,家长们要重新布置家庭,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孩子尽情探索,而不是这不让动那不让摸。

最后,我总结了一个安全感公式,既有妈妈本身的内因作用也包括外部环境。按照公式去做,孩子的安全感就可以循序渐进的建立起来。

安全感=尊重规律+关心需求+用心回应+稳定环境

3、常见案例

孩子怕黑、怕怪物时,不妨先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是啊,大人也会怕黑哟。”然后再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我小时候也很怕黑,有一次.......”,这比说教更有效。

有的妈妈担心孩子看了科普书会害怕火灾、地震!其实,孩子了解未知事物越多,安全感越多,关键是家长要给孩子解释这些灾难的原理,特别是如何防御。

幼儿园的分离焦虑并不是缺乏安全感,而是上幼儿园需要适应过程,每个孩子长短各异。家长需要告诉孩子,“想妈妈是正常的”,并告诉孩子化解的方法,比如“摸一摸心脏那里,妈妈就在那里”。孩子就会接受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养育的选择》(一):怎么培养孩子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