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教学中观察孩子学习力

关于孩子的学习力,我从我的看字读音“模糊教学法”实践过程中获得了明确的观察。


我在教孩子们“看字读音”时只关注元音,每次都是让21个辅音字母无序出场。因此在领读时,众多的辅音读一遍就过去了,而元音则被重复了好多次(每周只学一个元音)。

这样的教学法的用意是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元音上(因为英语单词的拼写与发音,其容易困惑出错的地方一概在元音上)。所以对于辅音或辅音组合,我没有有意识地“教”,希望他们可以“无意识中”不知不觉地学会。

这种教学法是我一开始在我儿子身上试验的,后来又在4个孩子身上如法炮制。当时这5个孩子都表现出“毫不费力”的现象。每周一篇的看字读音,最开始是需要教两到三遍的,到后来只需教一遍,再后来发展到只需要告诉他新出现的元音发什么音,连教一遍都不需要了,他们可以马上当场100%正确率,并且毫无延迟地读出每一个单词发音。

“不费力”的孩子的表现都是相似的,“费力”的孩子的表现则各有各的不同。有的孩子元音发音总是会“滑掉”,明明前9个发音正常的得很,第10个会莫名其妙地读成了别的音。有的孩子辅音组合识别不出来,回家听录音重复巩固一周回来可以读出每一个单词,可是换一篇就不行。



那些学起来“毫不费力”的现象,恰当地反映了孩子们天生的“感受力”的敏锐。上面提到的“领会”其实是因为“感受力”的敏锐,他们当场在大脑中得到很深的“印象”并形成“印记”……所以他们可以一下子铭记了这么多的辅音和辅音组合,甚至不需要课后复习(所以我要求他们每天只读一遍,目的是固化和强化大脑中已有的印记即可)。

那么孩子“感受力”不敏锐的现象,原因何在?我的理解是“专注力”不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尽管多种多样。在把它归结为智商差别之前,我更倾向于认为是源于后天习惯。―― 或许孩子“娱乐”太多,或许家长娱乐太多!

有那么一些孩子,外部的表现是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可是他们就是不能“深入”,不能专心于一处,所以导致“感受力”下降。另外,他们还表现为不善于“倾听”,往往老师的话还没有讲完整,他们的思绪早已经被自己的“想象力”牵引着飞离了老师……



敏锐的“感受力”是一切学习活动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生“触类旁通”的联想。而高度活跃又无边际的“想象力”与“触类旁通”的联想是两回事情――只有后者才导致知识的进阶,而前者只能是自嗨而已。

在我的教学系统里,孩子们在初中之前就能把新概念三册学完,其实我必须依赖他们的“领会”和“领悟”能力。因为我几乎不讲“语法规则”,偶尔又会讲一些抽象的思维原理。我不太讲单词的意思而只讲整句话的意思,偶尔又会讲一些单词抽象的“核心义”。那些大量的语法规则和大量的单词词义都是让孩子在朗读课文过程中,自己在上下文语境里自动去领会,而那些抽象的语法原理和抽象的单词核心义是需要孩子们去“领悟”的――孩子们需要日复一日,在一遍遍的课文朗读中“领会+领悟”……

显然这是非常规的教学法。这种教育法对前一类孩子,其效果是相当显著的。可是对后一类孩子,其学习效果则会大幅缩水。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英语教学中观察孩子学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