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愚来访:著名书法教育家周志伟为中华文化传承担当使命奉献爱心

  2018年4月18日下午,在北京工商大学“青春关爱夕阳红”春季讲堂开班仪式上,著名书法教育家周志伟老师就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做了“为爱同程育新人 文化自信扬国粹”的主题演讲。这是周志伟老师为传承中华书法文化又一次践行活动。

  周志伟,字心羽,汉族,1958年生于河南省郑州市,现居北京。书法教育家,九和庄书法教学创始人,九和庄书院院长。其作品曾先后七次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入展,并被多家博物馆及大学收藏,多次参加大型公益活动,受到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高度赞扬。



  周志伟从事书法研究已有几十载,在“文化兴国、文化自信”的强国思想引领下,决定发挥自己的特长,服务社会与大众,让更多的人爱书法、爱国粹、爱中华,力求“人人皆能书,人人皆乐书”。2013年3月,他毅然来到北京并创办了九和庄公益书法讲堂。


  周志伟先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公益讲堂自开办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许多人因为参加学习而改变了生活。在周志伟和他的教学团队共同努力下,自2013年3月至今已有数千人从中受益,周志伟及其教学团队为推广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付出了许多艰辛,同时也取得可喜的成果,培养的学生在国内举办的各类书法赛事中多能脱颖而出。周志伟及其团队在书法教学领域,探索出“顿悟”式书法教学模式,敢于摒弃传统书法学习的陈规陋习,打破多年误导大众的“苦临帖”式书法学习思想,采取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方法。为使学员坐能论、起能行,并得到系统的、纵深的指导,周志伟根据学员具体情况和个人目标,设计课程和进度,帮助每位学员发现并发挥自己的书法潜力。周志伟说,书法教育的旨在人人都能拿起毛笔书写汉字。去书法的神秘化、身份化、苦学化,练习书法,首先要会写汉字。汉字,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文化之根,思想之本。因为每一个汉字都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更凝固了一种民族思想与精神。


  周志伟先生的教学与众不同。他解释说,如今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教学一定要有我们的时代特征。我把数字化和转换思维所得出的技巧融进书法的教学是首创的,是前人少见的。周志伟对目前社会上的书法教学方法有不同的看法,就他个人而言感觉有一定的误区存在:

  误区一,握笔的姿态。中小学书法教学中,老师们往往要求学生紧握笔杆以“力透纸背”。但此时指关节、腕关节僵硬且胳膊上的肌肉紧绷,而书法是艺术化书写,在这种状态下很难做到运用自如。从物理学上讲,紧握笔杆单对笔杆施力,这个力对纸张来说是平行的,所谓的“力透纸背”是书法的表现力,而不是力气大就可以的。由于每人都有自己的肢体运动习惯,因此,周志伟认为在握笔姿态上不应该刻意为之,应该顺手为好,有个词叫“轻巧”,不但是拿笔轻巧,思想也要轻松起来。误区二,习书始于楷体。从楷书学起是误导,会把很多喜欢书法的人拒之门外,给初学者造成心理恐惧。从楷书学起不符合书法发展史,从书法演变历史来说,楷书定型最晚,所以,不能一味强调从楷书学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偏好,性格也各不相同,应该是什么书体上手快就从什么书体开始学起。误区三,初学必临帖。学书法临帖是必要的,但不主张初学者临帖。初学者对书法不具有审美性,很难把握字体与意境最佳匹配程度;初学者在选帖上缺乏辨别能力,很难从茫茫书海中取材“量身定制”,不能够发挥己之所长。初学者应先驾驭毛笔、调配墨色、等写熟练之后,提高美感认知度,在通晓字帖后再去临帖,以此弥补自己的不足。一般来说,书法人才的成长须有观、临、养、悟、创的漫长过程。周志伟强调重点在培养大众的书法兴趣,先要敢写,敢于拿起笔,体会书法带给我们的快乐境界,直抒胸臆,表达情怀,然后循序渐进,博取众长。



  为了让更多的人来传承中华书法文化,周志伟先生又拿起了话筒,全国巡回演讲,讲述书法对于中华民族的当代意义。2018年1月21日,周志伟先生以“为爱同程育新人,文化自信扬国粹”为主题的华夏巡回演讲,在北京拉开序幕,会场是三河市第六小学和燕灵路小学的公益书法讲座课堂上。选择这样的场合是周志伟觉得这样做有意义。因为这两所小学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了公益性青少年原创诗词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同学们能创作出几十篇甚至上百篇的诗词。尽管诗词写得还很稚嫩,但学生们兴趣十足,创作踊跃。周志伟说,如果孩子们把自己写得诗词用自己写的书法展现出来,就更能提升孩子们的自信心。

  两会期间,周志伟就教育问题接受了媒体采访,他目前的教学方式方法,已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书法教育上被文化学者称之为“周志伟现象”。周志伟为让全国百姓,乃至世界华人收益,2018年新春又正式成立了九和庄书院。他说,我们书院的宗旨不是培养多少个书法家,当然能成为书法家更好,而是让中国人,让世界华人人人拿起毛笔写汉字。(文图/刘若愚)


  作者简介:刘永彬,字若愚,号福缘。曾在国企新闻处做编辑,记者,以《我们见到了总书记》在业界崭露头角,九十年代和同志合作的《直挂云帆济沧海》与人民日报,新华社文章并列获全国医药好新闻一等奖。现就职于中国发布网,任副总编辑,撰写【若愚来访】专访系列文章,被艺术家戏说为:“你有鲁豫约,我邀若愚访”。被人民日报海外网誉为“当代艺术评论家。”业余研究东方文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若愚来访:著名书法教育家周志伟为中华文化传承担当使命奉献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