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错在哪

很流行的一句话:“听了许多道理,却依然不过好这一生”,表达了一个人的无奈与心碎。

为什么会这样?错在哪?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把“许多道理”比喻为砖头、石灰等建筑材料,把“过好这一生”比喻为“一栋漂亮的别墅”,那么听了许多道理就好比我们已经收集很多建筑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拥有“一栋漂亮的别墅”。建别墅还需要别墅的设计图、建筑工人。

“许多道理”是输入,“过好这一生”是输出,有输入并不一定能得到想要输出,一个输出可能需要多个输入。

我们上小学时,老师就用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告诉我们勤奋的重要性。达芬奇勤奋画鸡蛋,掌握了很好的素描技巧,所以他画了大量的传世作品,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一并誉为“美术三杰”(文艺复兴后三杰)。

然而在霍尼克《隐秘的知识》一书中,提供大量证据揭示文艺复兴画家都知道暗箱的存在,也在绘画中使用暗箱(即小孔成像),达芬奇的手稿也提到了凹凸镜。

显然这些大师都是先用暗箱投在纸面上,勾勒出素描稿然后上色的。所以达芬奇绘画又多又好,并不单单因为画鸡蛋练就的扎实基本功。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我们会天真地认为“只要输入就有输出”?这跟我们从小接受教育方式有关。

学习的目标和内容,老师都给我们安排好了。我们只要跟着老师讲课的内容,按时完成作业,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经验确实是这样,只要我们勤奋就取得好成绩,不勤奋时成绩不好,以致于我们养成了“只要输入就有输出”的思维惯性。

后来参加工作了,当工作目标没达成时,就很委屈地跟领导抱怨:“我经常加班、很勤奋了”,却忽略了达成目前的其他输入条件。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先明确学习的目标,然后再规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学习时间安排和使用什么样教材,最后才是努力学习。只不过前面的步骤,老师替我们安排了,只要勤奋学习即可。

明确要什么的输出,再考虑要有哪些输入。输出就是目标的达成,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再找实现目标的要求和路径。

图片来自网络

西游记中,为什么毫无本事的唐僧当师傅,就因为他去西天取经的意愿最坚定。一开始是唐僧一个人从长安出发,在西去路上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为徒弟。途中步步劫难,几次都差点被妖怪煮了吃了,有三个徒弟拼死保护,想方设法请各路神仙帮忙,最终取得真经。

所以不应感叹“听了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而应该思考“想要过好这一生,该听哪些道理”。

当目光聚焦在“过好这一生”时,分析所处的时代,才发现许多道理早已经过时。如老师要求我们多记住知识内容的做法已经不适用了,现在所要的知识内容在互联网上搜一下就能找到。在信息时代,要关注的是如何快速准确地调用知识,而不是如何记忆知识。

不要只专注于勤奋努力,然后心里默默祈祷能在某个领域取得成绩。正确的做法是,研究清楚在这个领域还有哪些空白,还有哪些尚未开发的价值点。然后规划填补这些空白的路径,分析都要哪些输入条件,最后才开始付诸行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了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错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