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都能参加诗词大会,拼记忆还有意义吗?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一档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教育栏目,近期已开启2020年第六季的全国报名。如果由人工智能来参加与真人PK诗词接龙、飞花令等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2011年,IBM的超级电脑Watson沃森曾参加美国著名的智力挑战综艺节目《危险边缘》战胜了人类。如果由国内大厂如BAT、商汤科技或者科大讯飞等拿出其最强大的AI产品来参加诗词大会,人类也会被打败吗?


IBM 超级电脑WATSON与人类PK

这不禁引出一个思考:在信息触手可及和AI突飞猛进的时代,对信息和知识的记忆还重要吗?

曾经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现在是西湖大学校董会主席的钱颖一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未来的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钱教授所指的”优势“主要是应试体制主导下的对知识的记忆,特别是死记硬背。

“如果没有记忆,就无法发明创造和联想”

即便如此,人的记忆能力不但重要,还需要从小训练。因为记忆——信息的保存和提取,是人类智力的基础,学习、沟通、创造和解决问题等复杂认知活动全部依赖于记忆。“人,如果没有记忆,就无法发明创造和联想。“(法国思想家和作家伏尔泰说)

这自然引发另外一个问题:记忆能力依然重要,但是人到了成年尤其是悲催的中年后还能提升吗?
答案是肯定的。

每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密码需要记忆,包括:金融机构账户、手机开机密码、常用网站和APP账户等。为了简化记忆,不少人使用简单而易被破解的密码,比如123456、生日日期等。

比较傲娇地透露,我的所有密码均不重复,长度都在12位以上,包含大小写字母和数字;全部密码保存在大脑中,没有一个是记在记事本中或者专门的密码管理app中。密码的输错率在1/1000以下,也就是输入1000次,最多会有1次错误。更关键的是,只用说一句话就可以告诉别人所有的密码。

看到这里,你也许有兴趣了解一下具体的技巧。不过,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记忆的重要性和基本原理。

智能的基石:记忆-预测模型(Memory-Prediction Model)

Jeff Hawkins(杰夫·霍金斯), 是美国知名的发明家和创业家,目前还是是美国工程院院士。他曾创立了两家便携式计算机公司(Palm和Handspring),开发了风靡一时的PalmPilot和Treo掌上电脑。
他在著作On Intelligence(中文版翻译为《人工智能的未来》)提出了“记忆-预测模型”(Memory-Prediction Model),认为智能的最核心的能力是根据记忆预测外部环境,例如,当一个原始人面对一只有着尖牙的动物时会预测它是什么?对我是否有威胁?如果有,我应该怎么办?

“智能是大脑一种通过与过往经验的比较进而推测未来的能力……为了进行预测,大脑皮层需要记忆和储存关于事物的知识(各类事件的序列)。”
Intelligence is the capacity of the brain to predict the future by analogy to the past..……To make predictions, your cortex needs a way to memorize and store knowledge about sequences of events.

原始人判断那只动物是否有害使用的是“记忆”中存储的经验。这里的记忆是指广义上的含义,包括:
1.基因中保存的信息:可以直接激发原始人逃跑或战斗的行为;
2.大脑中存储的信息:曾经遇到类似的动物并对原始人产生过威胁。
如果身体内部(不管是基因还是大脑)没有记忆,就无从对外界事物进行判断和预测。

人类记忆系统的外部化和网络化

记忆之所以产生,最根本的动力是进化,目的是让生物更有效率的生存和繁衍。在生物进化史中,这套“记忆-预测系统”已经发展了四大阶段:

1.信息保存于基因中:

适者生存,生物的适应性被编码进DNA序列,可以理解为关于如何适应环境的“知识”放在了DNA为载体的记忆之中,并且一代代传承下去。


2.信息保存于大脑中

DNA是高效的信息保存介质,信息存储量巨大,但是外部环境毕竟多变,单靠DNA赋予生物的适应能力不一定能满足新的情况。动物逐渐进化出了专门处理信息的系统——神经系统,大脑则是高级的中枢神经系统。环境的信息以及应对环境中的挑战的“知识“被保存于神经系统当中。


3.信息保持于语言中:

保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存在一大缺点,它无法传递给生物的后代和同伴。如果只是我(假如是原始人)一个人知道那只动物会有威胁,而却不能让我的族群知道,那他们迟早会受到伤害。因此,原始人类中发展出语言的群体(智人)获得了信息优势,他们能够通过语言这个媒介高效地组织起来,不单是应对来自天敌的威胁,而且在获取生存资源上战胜了其他原始人类的种群,比如尼安德特人。

在文字没有发明之前,以语言为载体的记忆主要通过口口相传,包括各种形式的故事、传说、歌谣等。文字,尤其是造纸术和印刷术诞生之后,变成了人类主要的信息保存方式。


Getty_language-550382899-56afa52a5f9b58b7d01b7333.jpg

4.信息保存于数据中

数学,被称为大自然的语言,其实也是一种语言符号。与自然语言(汉语、英语、日语、法语等)不同,以0和1为单位的二进制数字语言能够转化计算机可以直接处理的信息或者说计算机的”语言“。半导体中的”开“、”关“两种状态可以指代0和1。”万物皆比特“,海量的信息得以保存在以二进制数字为编码形式的记忆系统之中,具体介质从打孔的纸带到磁盘再到芯片等。随着互联网的诞生,信息从保存于单个节点发展为节点组成的网络以及”云端“。


从以上四大阶段不难看出,人类的发展史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的记忆系统不断从个体和内在发展为外部化和网络化的过程。不管是竹简、书籍、磁带、光盘和芯片等都是记忆得以外部化的工具和技术;外部化还自然推动了信息的传递,特别是在人际网络中的传播。

由于人的记忆系统的外部化和网络化才催生了文章开头的问题:信息和知识保存在随时随地可以搜索的地方,人的大脑对于信息和知识的记忆还重要吗?
依然重要!

信息和知识被保存在外部的记忆系统之中,似乎是给大脑减负了,但是大脑又如何才能知道这些信息和知识保存于哪个记忆系统中?是如何保存的?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取出来?

你必须记忆那些记忆系统所保存的内容!

如何理解?你把家中常用的物品,比如干电池、螺丝刀、药物等分别收纳进入了抽屉和收纳箱中,为了在需要的时候拿到物品,你必须记住不同的抽屉和收纳箱分别保存了什么。又比如,你把各种工作和生活中的文件与资料放到电脑和网盘中,你必须记住电脑和网盘的文件夹分别保存的内容才能快速查找。

记忆能力的重要性不但没有降低,随着信息获取方式和沟通渠道愈加便利,面对的信息环境更加复杂和多变,对如何有效记忆信息的要求反而提高了。

记忆的本质和原理

如果细数成年人日常的”蕉绿“,不少是源自记忆的低效或者失败:
”哎呀!忘了还信息卡!“
”差点忘了,今天放学后要去接小孩儿上钢琴课。“
”对了,下个月体检安排在几号的?“
”那天老板说方案中要加什么内容?你还记得吗?“
”现在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了,才复习的CFA考试内容,第二天就忘光了。“
那么,成年人的记忆能力还能够提高吗?以及如何提高?
关于记忆的本质和原理,有必要了解以下几个要点:

1.”记忆是思考的第二个环境”

Memory as second environment for thought
(人工智能先驱、诺贝尔经济学奖和计算机图灵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

人思考的对象存在于两个环境——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长时记忆就是思考的内部环境。出租车司机记忆中保存了大量道路和建筑等的路线和形象。当乘客告诉他要去的目的地时,司机第一时间在记忆中搜索和规划驾驶路线。
思考是高耗能的认知行为,大脑能不思考就不思考,而是将环境中的信息与记忆(经验、习惯等)做比较和匹配进而采取合适的行动。

2.“记忆是思考的痕迹”

Memory is the residue of thought.
(丹尼尔·T ·威林厄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

外界信息需要经过工作记忆的过滤和加工才能存储到长时记忆,工作记忆就是思考的场所。记忆是思考的痕迹,可以形象地理解为,森林和草原上留下的火烧的痕迹,燃烧的大火好比思考的行为。

从大脑的微观结构看,记忆并非保存在大脑的某个部位,而是在神经元网络之中。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结在一起。神经元的形状与树根有些类似,不过它们之间的”联结“并不是树根与树根那样接触在一起,事实上神经元之间并不接触,A神经元的轴突与B神经元的树突之间隔着一定的距离,化学/电信号就在缝隙间传递。突触之间联结得越牢固,信息号传递越顺畅。


“一起激发的神经元连在一起”(Cell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加拿大著名神经科学和认识心理科学家Donald Hebb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神经元联结的特点。大脑把信息就存储在这样一种广泛“放电”的神经元网络之中。

3.“大脑皮层以层级结构存储模式”

The neocortex stores patterns in a hierarchy.(杰夫·霍金斯)

大脑新皮质拥有明显的六层结构,每一层包含一定数量的神经元。大脑皮层存储的信息呈现为层级结构(类似金字塔或倒树状结构)。从感官进入大脑的信息先由处在下层的神经元处理,然后层层提取出一致性和稳定的模式存储在上层的结构之中。

如下图所示,“动物”的概念和共同特征被存储在上层结构中,往下可分类为鸟类、鱼类等子类;鸟和鱼类各自又有不同的分支,并且各有其特点。越往下,信息越具体、独特;越往上,信息越抽象、一致。

策略一:Restructure重组结构

关于提高记忆能力,大脑皮层保存信息的结构特点给我们的重要提示是:对于记忆的对象,我们需要按照层级结构来组织。我称之为Restructure重组。

人类的语言有数千种,但基本的词汇都包含有表达亲属关系的词语,展开来就是一个明显的层级结构(如图)。


大脑的长时记忆好比一个特别的仓库,你放进去的东西不是原封不动的停留在一个位置,而是会自动地进行分拣和组合,就好像宜家家具的仓库,有专门的工人以及机器人在进行归类。

层级结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分类结构或者分类系统。比如,一旦亲属关系进行分类,就知道了彼此的关系,知道了亲疏远近,也知道了哪些不能近亲结婚。动植物进行了分类,就知道了哪些可以食用?哪些对生命会有威胁?

记忆过程包含两个阶段:

1.记:又可叫做输入、编码(Encoding),将信息保存于长期记忆;

2.忆:又可称作输出、检索(Index),将需要的信息提取出来。

按照层级结构重组记忆对象,既有助于有效编码,也有利于成功检索。

为什么以层级结构来组织(编码)会便于信息的存储?

我们以出国旅行时需要携带的物品为例,先列出清单:

  • 护照

  • 钱包

  • 身份证

  • 信用卡

  • 手机

  • 充电宝

  • 刮胡刀

  • 洗面奶

  • 护肤霜

  • 感冒药

  • 创可贴等等

所有的物品加起来应该有上百项。如果让你一个挨一个的罗列方式记住它们是很有挑战的事情。但是进行分类之后情况会不一样:

1.文件类:

  • 护照
  • 信用卡
  • 国际驾照等

2.日用品类:

  • 洗发水
  • 洗面奶
  • 快干毛巾等

3.衣物类

  • 内衣
  • 外套
  • 鞋子等

4.电器类(略)

5.药品类(略)

6.其他(略)

以上6大大类还可以进一步简化成为:

1.必需品:

护照、信用卡、当地国家的现金等是必须要带的物品;

2.可选项:

比如牙膏可以不带或者只带小只装,到了当地之后再购买。

这样分类处理后之所以便于记忆,一方面如上所说大脑皮层本身就是以层级结果来保存信息,另一方面是有效克服了工作记忆的局限。

工作记忆分拣和处理后的信息才会保存在长时记忆,但是工作记忆只能同时处理4-5个信息组块。上百个物品蜂拥至工作记忆,它会被瞬间挤爆。但是进行分类后,一次处理的是一个类别或者大类之下的小类及其包含的物品。比如“药品”还可以细分为外用药和内服药,外用药包含:创可贴、驱蚊水、云南白药等。

认知经济性原则(Cognitive Economy)

层级结构有助于记忆,另外一个原因还在于节省了需要保存的信息量。
以上面的动物分类为例。假如有10只不同的动物,“翠鸟会呼吸”、“鲨鱼会呼吸”、“青蛙会呼吸”……每只动物会呼吸,单个记忆需要记忆10个具体的信息。而当进行了分类,在上层结构之中存储的了“动物都会呼吸”这个抽象的信息,而进行适当的推理,比如翠鸟是鸟类,鸟类是动物,因此翠鸟会呼吸。10个信息就被简化成为:1(动物都会呼吸)+3(鸟类/鱼类/两栖类是动物)=4个信息。

这体现的是大脑的认知经济性原则(Cognitive Economy)。我们通过分类,包括现有的分类系统或者创造出来的分类系统,利用认知经济性原则,以较少的信息保存了更多的内容。

从信息科学的角度这是如何实现的呢?
1.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
2.qicnlnwmpzoimbpimiqznvposmsoetycqvnzrxnobseicndhrigaldJguuwknhid
第一个字符串可以表示为:64个字母,ab交替。

第二个字符串是一串随机序列,需要64条单独指令(64比特),因为指令本身必须跟字符串完全一致:

qicnlnwmpzoimbpimiqznvposmsoetycqvnzrxnobseicndhrigaldJguuwknhid

俄罗斯著名数学家、现代统计科学开创者之一,柯尔莫哥洛夫提出的算法复杂度(也称柯尔莫哥洛夫复杂度,Kolmogorov Complexity)指出:当你无法用比原序列更少的元素来描述它的时候,它就是随机的。上面第2个序列我们就无法用更少的元素来描述,因此它是随机的。
如果一个系统中的元素是完全随机的,我们就要用很长的符号序列来描述它。相反,如果是结构化的或者有组织的,我们就可以用较少的信息来描述,越是结构化,需要的信息越少。

假如100个旅行物品不进行分类,意味着我们需要记忆100个关于每个物品放在何处的信息。一旦进行了分类,以层级结构来组织这些记忆对象时,就是在降低”柯尔莫哥洛夫复杂度“,也就是减少了信息量的要求。

除了层级结构,还有没有其他的结构呢?当然有的,只是层级结果最符合大脑皮质的微观结构和认知经济性原则。

策略二:Recoding重新编码

人类的祖先被称为智人(Homo Sapiens),晚期智人大约出现在4、5万年前,一部分智人群体在4万年前左右顺利达到了澳洲。他们是通过何种方法达到的还不得而知,不过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现代人类的大脑构造与智人先民基本无异。


大脑进化慢于社会发展,我们就是这样顶着数万年前采摘树上的浆果同时提防草丛中的猛兽和毒蛇的大脑在开发着无人驾驶汽车、设计着量子计算机。

面对现在生活,大脑有它好使的一方面,也有不好使的一方面。
不好使的地方例如,不擅于记忆和处理大量数据,在计算数据方面远不如几块钱买的计算器。好使的地方通常表现在应对环境压力和满足进化需求上面,突出体现在空间记忆以及基于空间的背景编故事、讲故事的能力。

强大的空间记忆能力

人类大脑的记忆系统大体分为两类:
1.空间记忆系统(Locale Memory System)
2.分类记忆系统(Taxon Memory System)

“分类记忆系统”保存和组织信息的方式就是前面讲到的层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
空间记忆系统非常善于记住位置、空间和地理信息以及发生在场景中的事件。
如果以地图做类比,”空间记忆“呈现的是实景的照片或者3D的地图,而”分类记忆“的内容是列表和名单等。

如果让你回忆并写出你公司大楼下面街区中的各个商铺名称。第一种方式,直接以列表形式写出来。第二种方式,用纸笔简单手绘出你是如何从地铁口走到公司楼下(穿过街区)的图画。两者哪个相对轻松?显然是后者。

为了高效地追赶猎物、逃脱猛兽追赶,原始人类的大脑进化出强大的空间识别、记忆以及构想能力。

另外,大脑还偏爱故事。如果你知道《隐秘的角落》这部连续剧,看着下图你可能会立即脑补出故事的画面,甚至一个接一个的故事,其中不乏下意识编造出来的故事,你可能是故事中的主角等等。


分类记忆系统与空间记忆系统两相互动,彼此配合,共同构建出意义。以拍摄电影做类比,前者好比拟好的脚本及演员列表,后者是导演及拍摄制作团队,空间记忆系统要把分类记忆系统中的内容加工成为鲜活的故事。

记忆也是一种信息传递

谈及记忆,从我们常用的表达,比如:放进长时记忆、从记忆中取出、满满的回忆等,不难看出我们是在用类似仓库或者箱子的隐喻来看待记忆。但是,如果从信息科学和通信的角度,作为信息保存的记忆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传递。通信模型中的基本要素是:信源(发送者)——信道——信宿(接收者)。
记忆的过程至少包括两次信息传递:
第1次—记:将外部的信息传递进入到大脑中的长时记忆
第2次—忆:将存储的信息传递出来,接收者可能是只是自我,也有可能是包括他人。

在以上两个过程中,大脑不仅是信息保存的地方,也是信息传递的信道。

信息的不同编码形式影响着信息在不同信道中的传输效率,甚至特定的信道要求有特定的编码方式。我们给盲人传递信息就主要依赖于声音和便于触摸的载体。不管是盲文中突出的圆点,还是盲人道上突出的条纹,就是一种特殊的编码形式。

立体的空间及鲜活的故事,就是大脑这个信道青睐的信息编码方式。为了提高信息保存以及提取的效率,我们需要对外部的信息,特别是文字和数字以及其他抽象的符号,重新编码或者再次编码(Recoding)成为大脑喜欢的形式。而这便是源自古希腊的记忆术——记忆宫殿的底层原理。


利玛窦的《西国记法》

话说明朝万年年间,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天主教传教士居然能够用汉语将四书五经熟背如流,引经据典宣讲基督教的教义,不仅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翻译为中文,还将《四书》翻译成为拉丁语。他便是西学东渐的开拓者之一——利玛窦。


当时很多人对他惊为天人的记忆力感到好奇,不少达官贵人还希望他传授记忆方法给他们的孩子,以更好地准备科举考试。利玛窦为了传播教义,便将他的记忆心得写成了《西国记法》这本书。这是在中国介绍记忆宫殿方法的第一本书,也是第一本用中文写成专门研究记忆方法的著作。

记忆宫殿,或称位置记忆法(Method of Loci)、心智漫步(Mental walking),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记忆术。根据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Cicero)所记载,“记忆宫殿”的首创者是诗人西摩尼得斯(Simonides of Ceos)。传说西摩尼得斯在参加一次宫廷宴会时,突然宴会厅外有两位年轻人来找他。当他走出宴会厅时,年轻人不见影踪,宴会厅屋顶却突然坍塌,砸死了厅内所有客人。由于尸体血肉模糊无法辨认,他只能在记忆中重温宴会的场景,回忆出了不同位置的客人名称。


利玛窦就是使用记忆宫殿法记忆和学习中文,成为了中国通。《西国记法》的要点可以总结为:一宫、四象和四画。

1.一宫:

使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在大脑中创建一个用来容纳对象的复合空间。空间有大有小,大的可以是庭院,小的可以是房间。虚实结合是指,空间的意象可以来自真实的环境,也可以是自己构想出来的。比如,房间里本来没有阁楼,特意想象出阁楼及楼梯。

不管是虚实,排列成行,编上序号,比如十个地点为一组,用来记忆十个字,如此 几十组,以便检索,以便拿来应用,为检索提供准确性。
原文:“又不论虚实,序成行列,编成字号。如每至十 所立一号,记一十字,总记几十几号,以便查考,以便联络应用,庶免紊乱”。

2.四象:

在空间中的四个角各安放一个汉字,分别是:
(1)东南:武
“武”字取为一个穿戎服的 勇士,手里拿着戈欲有动作,但被一人抓住手腕制止的形象,把“武”的形象安顿 到东南角。
(2)东北:要
“要”字取西夏回族女子的的形象,把“要”的形象安顿到东北角。
(3)西北:利
“利”字取农夫手拿镰刀,在田间割稻禾的形象,把“利”的形象安顿到西北角。
(4)西南:好
“好”取头发分披在肩膀的女子,抱着一婴儿玩耍的形象,把 “好”的形象安顿到西南角。

四字安顿好,以后要回忆它们,就在大脑里找到放四字的房间,在各个角寻找字的形象,再根据形象还原出对应的字。这就是“象记法”(也就是记忆宫殿方法)原理的大概。
原文:“四字既安顿四所,后欲记忆, 则默念其室,及各隅而寻之,自得其象,因象而忆其字矣。此盖心记法之大都也”。

3.四画:

悬挂于客厅的4幅宗教画,即:基督和彼得在加勒里海,基督和两个使徒在以玛忤斯,所多玛人被蒙蔽了双眼跌倒在天使面前,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婴基督。

在记忆具体的汉字时,利玛窦把他称之为的“象记法”运用到淋漓尽致,列举几个:
“雨:一鱼立于鼠背,取鱼鼠切雨”
“岳:一人丘姓者,登陟最高之山,或于独山之上立一坟丘”
“山:一人登山远眺,或案置一大笔阁”
“野:一山僻老人,草服村貌,两手捧芹一束,将有所献”

他对这几个字的重新编码可谓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再将这些加工好的汉字图像放置在搭建好的的记忆宫殿中的相应位置,从而实现了对记忆对象的精细加工,既让记忆变得牢靠,又极大地方便未来提取。

策略三:Rehearsal重复激活

一个叫 Soctt Young的加拿大小伙子,他曾经在一年内完成 麻省理工(MIT )的 33 门计算机课程,也是MIT历史上最快毕业的人。还在一年内去到四个国家旅游挑战学会四种语言,包括难度颇大的中文。


“费曼技巧“与”老妪能解”

很多人在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技巧的著作《学会高效学习》中了解到了“费曼技巧”(Feynman Technique)。大致的实践方法是:

第一步:选择要学习的概念

首先选好你打算深入理解的概念,拿一张空白纸,在最上方写下概念的名称。

第二步:设想你是老师,正在试图教会一名新生这个知识点

这一步你要假想自己费尽口舌让一名毫无这方面知识的学生听懂,并把你的解释记录下来。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在解释那些你不理解的知识过程中,你会理解得更好,原先不明白的地方也得以理清。

第三步:当你感到疑惑时返回去

每当你碰到难题感到疑惑时,别急着往下走,学习不是单行道,回过头来,重新阅读参考材料、听讲座或找老师解答,直到你觉得搞懂了为止,然后把解释记到纸上。

第四步:简单化和比喻

如果你的解释很啰唆或者艰深,尽量用简单、直白的语言重新表述它。或者找到一个恰当的比喻以更好地理解它。

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为了写出更为通俗、晓畅的诗歌用的就是类似的方法。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在世的孔平仲(1044-1111),在其笔记《孔氏谈苑》里说:“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意思是,白居易每次在作诗时,都会讲给一位老妇人听,并问她:“你听懂了吗?”。如果老妇人说听懂了,就收录下来;如果说没懂,那就修改。

所谓“费曼技巧”,从而没有出现在费曼的讲课、演讲和著作中,只是后人对他的有效思考和学习方法的一种总结。之所以得到推崇是因为该方法不仅有助于理解新的概念和理论,并且能够加深和巩固记忆。

记忆巩固与大脑彩排

有研究发现,我们往往认为重复的阅读和复习学习内容会加深记忆,比如在考试前一遍遍地看课本和笔记内容,但效果却不好。这样的学习方式带给你的一种“我记住了”、“我学会了”的错觉。而对比发现,对记忆更有效的方法是主动回想(Active Recall)。类似“生成效应”、“自我测验”等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费曼技巧之所以有效就在于主动回想,有意识地让记忆对象或学习内容在脑海中重现,并且以比喻、类比或联想的方式与过往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联结。

记忆的巩固是相关神经元重新激活的过程。巩固是把新生成的记忆从一种可能被破坏的脆弱状态转换成一种可以阻止记忆被破坏的更持久的状态的过程。

根据实验发现,在重新激活的过程中,连接海马体(大脑中与记忆密切相关的部位,形似海马而得名)与大脑新皮层的神经网络会产生活动,促进皮层区域神经元的联结。当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变得足够牢固直接相关时,海马体就变得不必要了。在记忆刚形成时,海马体的激活最强烈。当记忆被巩固,其激活程度就变弱了。直到后面,在提取记忆时只需要大脑皮层的活动。


记忆巩固模型

实践费曼技巧的过程就是在反复进行神经元的重新激活。当你试图用简单的语言来来解释原理或理论时,必然会经历听众觉得不懂或者自己觉得不够通俗而重复调整的过程,每做一次修改和完善就是在进行一次彻底的激活。

在正式演出前,演员都会进行反复的排练和彩排(Rehearsal);还有运动员才正式比赛前也是如此。对于记忆的巩固而言,最重要的方法便是进行大脑中的“彩排”。不管是采用费曼技巧,还是其他方法,根本上都是要反反复复地重新激活神经元网络,让存储者被记忆对象的神经网络联结更为牢固。

记忆巩固的天敌是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利用遗忘曲线进行学习,本质上是在遗忘的节点再次激活神经元网络以巩固记忆。


高效记忆的3R策略

Restructure重组结构

Recoding重新编码

Rehearsal重复激活

3R,就是以上梳理的提升记忆能力的三大策略。不难发现,文中并没有新提出什么出奇的记忆方法,而基本都是广为人知的技巧,比如记忆宫殿、费曼技巧等。以3R为框架,试图运用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将方法和技巧之下的底层原理揭示出来,希望能够帮助你形成更好的记忆和学习心法,以道驭术,由原理推演策略,由策略驾驭技巧。

常见的记忆方法和技巧可以归类到三大策略之下。例如:
1.Restructure重组结构:
主要方法和技巧:思维导图、概念地图、倒金字塔等
2.Recoding重新编码
主要方法和技巧:记忆宫殿、内容改编(成为故事、歌谣、顺口溜等)
3.Rehearsal重复激活
主要方法和技巧:费曼技巧、康奈尔笔记、遗忘曲线以及记忆应用软件Anki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AI都能参加诗词大会,拼记忆还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