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高中与祖父辞世 2

教室的后面有一派杂物间,班上分到一间。钥匙两把,一把在班主任苏兵老师手里,一把在劳动委员手中。那是放置农具的地方,像是铁锹呀,土箕呀,锄头呀,等等不一而足。

作者2019年10月3日拍摄于新疆交河故城

后山种植了不少花生,红薯,那是我们劳动的成果。吃的时候,就不用我们参加了。

课间的时候,要整队到教室门前的广场做广播体操,由一个老师在前面带队,高音喇叭播放着号令和音乐,很多人懒羊羊地跟着比划。

感觉住校吃的不好,决定步行上课。大概十几里的路程,一天来回两趟,就中午在校吃一顿,差点也就没有多大的关系,反正又没有晚自习。

要赶上上午的课,天天就得起早。要吃早饭,不是早点,当时没有早点的概念。

没有闹钟,没有手表。可苦了妈妈,天天要听公鸡打鸣。经常会问,鸡叫几遍了?三遍后,起床,用蛋炒好饭再叫我:崽,起来了,吃饭去上课。

蛋炒饭,或者猪油炒饭,特别耐饿。现在的我还喜欢吃蛋炒饭,可能是那个年代培养起来的习惯。

乡下的灶台,会爬蟑螂,它是无孔顾不入的家伙。爬过的地方会残留一种味道,从小我就对蟑螂的气味过敏,一闻到就会把隔夜饭吐出来。

放在灶台上的猪油,也会爬上蚂蚁。农村昏暗的煤油灯下,根本就看不出来。妈妈有时候也会给我换换口味。炒饭,加一个鸡蛋汤。当看见漂浮在蛋汤面上的蚂蚁时,我就会告诉妈妈,汤里有蚂蚁。妈妈满不在乎的说:蚂蚁能吃。不忍看见妈妈的失落,小心地用调羹拨开蚂蚁,吃了起来。

同村有伴,邻村也有伴,一路走,一路增加人数,慢慢就会集聚七八个人,一道向学校走去。

路上会有拖拉机经过,胆子大的同学,会在拖拉机拐弯减速的时候爬上去,节省一段路程。看见爬上车的同学一张得意洋洋的嘴脸,也就大着胆子照做。后面上下课时的眼睛就是瞄着公路上往来的拖拉机了。

为了贯彻“五.七”指示精神,“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学校经常会要求带上农具到校,手上拿着东西,爬拖拉机就不太方便。

好像学校要扩建新的校舍,需要拿“抬箕”到校。这次是从砖瓦窑挑砖到学校,大概有3里路。

14岁的年纪,身体还没有发育成型,要挑十几块砖,就累的要命。学校采取登记入册的办法,记录每个人挑的数量。当然是镇子里花枝招展的女同学记录。躬着腰,撅着屁股一块块点数。途中还有女同学喊着口号,吆喝着加油,大有上“战场”鼓动宣传的派头。

我低着头,慢慢走着,没有过多地关注她们的表演,不想出头,也没有出头的体力。只想着能完成基本的数量、不要挨批评就好。

每块砖,挑到学校,好像一两分钱,不是发现金,是奖励书。好像奖励到一本有描写空军英雄杜凤瑞的故事。后来还去过空军部队参观,算是学军的一部分吧。

学农是去河头村支农。是个夏天,对从小就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还要学习什么农业,不去肯定是不行的,凑人头数而已。做过什么忘记了,只记得村民腾出有蚊帐的床,给我们睡,心中感激不已。

镇子里有一个农科所。要把水塘填满,开辟为水田。这种折腾的事,当年没有少干。记得也是从家里带来“抬箕”和铁锹,填土把水塘中的鱼给逼出来了。

有时候,我们乡下的同学,也会从镇子旁边走去上学。镇子的火车站里有一种面包,油纸包裹,15厘米直径,圆形。一毛多一个,会买上一个,打打牙祭。有点甜味,又像是有点酒味、酸味,很喜欢吃。

就这样子过了两年,毕业。好像毕业证、毕业照都没有见到过,照没照相都不记得。记得学校有我们村子里那边的军代表,我认识他,跟我家还挂着亲戚。

记得一个语文老师陈荣滨,写过一本《音素汉语速记法》,在课堂上还介绍过,曾经买过一本,早就找不到了。搜索了一下,有20篇文章发表在《汉字文化》上,落款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时间是2000年以后,不知是不是他。能在那个年代搞研究的人,绝对不简单。2002年《音速码汉字输入方法及其输入键盘(即“电脑速记”)》获2002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


第一章 涂家围子(上):1  2  3  4  5  6    第二章 涂家围子(下):1  2  3  4  5  6


第三章 搬迁到下赋策  :1  2  3  4              第四章 村野童趣(一):1  2  3  4  5  6


第五章 村野童趣(二):1  2  3  4  5  6    第六章 村野童趣(三):1  2  3  4  5  6


第七章 村野童趣(四):1  2  3  4  5        第八章 村野童趣(五):1  2  3  4  5  6


第九章 高中与祖父辞世:1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九章 高中与祖父辞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