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的心态决定着精神疾病患者的愈后转归

精神疾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的康复效果不仅取决于前期的治疗方式,更取决于家属的监护力度。

精神疾病的病因目前不明确,治疗起来也非常困难。作为病人家属,需要承受多重压力,如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歧视精神病人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一旦家庭成员中有一人患病,便会搞得全家人不得安宁;此外,家属是精神病患者的经济来源和精神支柱,部分家庭因费用短缺而压力倍增,少部分家属从而放弃对患者的长期监护。我们见过太多的家属无助、委屈、埋怨、绝望。

“孩子又发病了,我都觉得我们一家要活不下去了……”

“身边的朋友们都回避我们,好像我们是什么灾难附体……”

“孩子又不肯吃药了,也不肯去医院看病,感觉好累……”

“我觉得我要崩溃了,这个家真的撑不下去了。怎么办?”

对此,我们呼吁监护人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治疗。例如,家属应尽快接受现实,稳定自己的情绪。一方面家属要接受现实,应正确认识精神疾病与糖尿病、高血压等一样,都是一种常见疾病,虽治疗比较困难,但是,只要治疗方式恰当,会有治愈的希望。其次,抛弃病耻感,树立乐观的态度,配合医生进行日常辅助治疗。再者,不要与患者正面“对抗”,视情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家属的心态决定着精神疾病患者的愈后转归。

数据显示,患者不依从、拒绝治疗,是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的最主要原因。临床观察发现,多数精神病人在医院内会被动或“主动”服药;一旦“痊愈”回家,服药监管就明显降低,病人藏药或者假意服药现象屡屡发生,这是导致精神疾病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部分原因;也有少数患者,即使足量足疗程服药,其治疗效果也不理想,仍存在幻听、妄想、暴力攻击等异常行为。病情发作时,受妄想等精神症状的支配,在家与亲属敌对,在外伤人毁物,严重影响家庭和谐和社会安定。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主任吴景文博士认为,虽然目前药物治疗精神疾病占主导地位,但是服药病人的生活质量并未获得显著提高,或是失去了药物的治疗意义,甚至部分病人丧失了社会功能,且因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者,监护人应当立即启动另一种治疗方案,来改变这一尴尬的局面。

纵观精神外科的发展史,已历时约100多年。精神外科也从最初的脑叶切除手术,发展到今天的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术,实现了跨越式进步。现代精神外科手术,强调精准定位、微创调控。第五代脑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技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的原理,是通过DTI、MRI、CT等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对边缘系统异常神经核团进行多靶点定位,通过微创手术对神经核团进行调控,达到控制和改善精神症状的目的。其头皮切口小,仅需在头部取1-3cm左右的小切口,经2个颅骨锁孔,锁孔直径大小5-8mm,即可以完成手术,真正体现了微创性、安全性和高效性。其高效治疗的原因在于,微创手术直接调控了控制精神症状和行为的多个神经核团,让神经递质彻底恢复至正常状态。其安全性体现在,手术所调控的神经核团靶点,不在人脑的运动区、语言区和智能区,因此术后不会出现偏瘫、失语和智力低下等情况。

图为上海市东方医院数字化定位CT/MRI图像引导的三维重建图,为精神疾病外科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重要保障

神经调控技术是用物理方法即射频技术,将射频电极插到神经病理环路的特定靶点上,使接触部位的神经细胞发生热凝固,即阻断其神经病理冲动的传导。因为直接阻断了神经病理信号的传导,不必像药物那样需要参与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所以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等手术完毕麻醉药代谢干净后,病人清醒过来就显示了治疗效果,如脾气暴躁的病人立刻变得温和有礼;原来敌视家人、没有亲情感的病人,术后立即变得对家人亲切友好;甚至顽固的幻觉、妄想也可立即消失;原本不爱收拾不修边幅的病人,术后会打扫房间、变得爱干净了;以前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的、以前掌握的技能丢失的,术后又会恢复兴趣、重拾以往爱好,例如,以往爱读书的患者,术后第2天就愿意看书学习等等。

对于药物难治性的精神病人来说,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补救”措施。与药物治疗相比,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和消除精神病患者的绝大部分顽固性精神症状、消除其对家庭和社会的肇事、闯祸根源;手术使患者恢复自知力、承认有病、自愿接受进一步治疗,这更方便管理病人;此外,对服药剂量较大的病人来说,术后可减少用药剂量,从而减少多种药物所致的并发症。

总而言之,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的不同阶段,监护人要客观、正确地选择多种治疗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同时改变对患者的日常监管方式和健康辅导。最重要的一点,千万不要随意停药,服药不规范是很容易复发的,所以家属要做好监督,为了患者的健康要共同努力。只有这样,精神分裂症患者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也可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属的心态决定着精神疾病患者的愈后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