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1.12/1.13/1.14/1.15/1.16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学而第一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的功用就是调和;先王之道就是以和为美,俗话说“和为贵”。小事大事都要依照“和为贵”的原则来办。

情况也有例外:为和而和,还必须符合礼节,否则便不可行。

和不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或曰以不平等求平等。真的平等只是理想,古人叫“大同”。大同实现不了,所以才有了礼。礼就是习惯和传统,是约束人的行为规范。礼是处理差别的,所谓“君子‘和’而‘不同’”。

礼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和稀泥,想方设法把不平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至于闹出乱子。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姻)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有大信有小信,孔子认为只有“近于义的信”才是大信,大信必须践行。不关义的信是小信,可以破例。

恭是脸色庄重,说话客气。“恭”当然好,但也不能过分,过分了就显得做作。只有节之以礼、适度、符合各自身份的“恭”,才能“远耻辱”。

“因”(姻)是婚姻关系,“宗”是血缘关系。宗在这里作动词讲。如果婚姻关系不失亲近,也是可以归往、归向、依靠的。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是孔子在给“好学”下定义:安贫、乐道、多听、多看、多想、少说话。

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君子”的要求:不追求物质享受;对事情敏感,看得懂却不说透;好学,就是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求教,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匡正自己的行为。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是有钱人,有钱,才能看透钱。具体得有多少钱才能看透,因人而异。对穷人,钱是命根子,不可能看透。对富人,钱真的就是一个数字,多点少点无大所谓。

子贡总结出一点心得:“贫穷的时候不巴结、讨好人;富贵的时候不骄纵、欺负人。”和孔老师探讨。老师首先表示了肯定,然后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如安贫乐贫,富贵了也要有节制,做人行事合乎礼的要求。”子贡说的是底线,不去做什么;老师讲的是标准,要怎么做。子贡说的是对他人,老师讲的是对自己。老师果然是老师,水平就是高。

“如切或磋”是加工骨、象牙一类的制品;“如琢如磨”是加工玉、石一类的制品。子贡引用这句话,是想表达“砥砺德行也要精益求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孔子非常高兴,说他理解得很对,能够举一反三,以后就可以一起探讨《诗》了。

诸,也就是“之”,此处代“子贡”。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担心别人不知道、不了解自己,对别人不知道、不了解自己持无所谓态度。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去强求;但是自己要了解别人。要了解对方是态度,能了解对方是本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而第一1.12/1.13/1.14/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