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

破窗效应的研究

◼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1969)汽车实验

     实验过程:

     1.  Zimbardo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其中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2.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记录设备都还没陈设好,就出现第一组"破坏者",并且想私吞这辆跑车。爸爸吩咐妈妈清理车厢,自己则动手拆电瓶,不忘提醒儿子查看置物箱。来来往往的不论开车或行走的路人,都停下来在这个拆除大赛中抢走车子上任何值钱的东西。紧接着重头戏来了,一位"破坏者"在有系统地拆卸后,成功扒走这辆置于纽约的跑车。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3. 后来,Zimbardo用锤子把停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了“破窗理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又或想像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如果无人清理,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因此破窗理论强调着力打击轻微罪行有助减少更严重罪案,应该以“零容忍”的态度面对罪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