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于死地而后生,博弈的根本是什么?

BBC有一个“金球”(Golden Balls ) 游戏节目,节目经过多轮答题PK之后,只剩下两名选手,以及一大笔的奖金。最大的看点就是选手如何“分奖金”。此时,主持人会给每人两个球,一个写着 “平分” (Split),另一个写着 “偷走” (Steal),他们需要从中选择一个球。

游戏规则如下:

  1. 如果两个人都选择了“平分”,那么两个好人可以平分之前累积的奖金,这是最理想的情况;
  2. 如果其中一个人选择 “平分”,另一个人选择 “偷走”,那么选择了 “偷走” 的坏人可以拿走全部的奖金,而选 “平分” 的好人则一分也拿不到;
  3. 如果两个人都选择了“偷走”,那么两个坏人都一分钱也拿不到。

另外,在作出各自的选择前,两个人可以互相商量。

在往期节目里,经常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1)一个人极力保证自己一定会选择“平分”,让对方也选择 “平分”,这样两个人可以平分奖金,但最后他选的却是 “偷走”,坏人伪装成好人,偷袭成功拿走全部奖金。
2)两个人都说好了选 “平分”,但最后两个人都背叛了对方选了 “偷走”,结果两个人都拿不到钱。

这个游戏规则的本质就是囚徒困境,选手往往会被复杂的人性和规则所玩弄。不过,在这里分享这个故事,当然不是为了重复大家都听过的囚徒困境……

在有一期节目里,一个选手却成功地“玩弄”了这个规则。

(为了方便阅读,简称游戏最后分奖金的两个人为 A 和 B)

在相互“商量”环节中,A 向 B 表示,自己一定会选择 “平分”,请 B 也选择 “平分”,这样两个人可以平分奖金。为了让 B 相信他,A 还说了一个父亲教育自己要为人诚实信守承诺的故事。

没想到,B 却态度强硬地表示,自己一定会选 “偷走”,但他同时表示,只要 A 选择 “平分”,他会在节目结束后把拿到的奖金和对方平分。

这是此前节目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现场的观众和主持人都不敢相信 B 会作出这样的表态,A 更是气得直骂娘。

在 B 一定选择 “偷走” 的情况下,A 面临的情况是:
1)选择 “偷走”,两个人都拿不到钱;
2)选择 “平分”,那么 B 拿到所有的钱,然后节目结束后两人平分,但 B 是不是会遵守承诺可不好说。


结果如何呢?
在 B 如此强硬的情况下,A 没有别的选择,他只能选择 “平分”。
而 B 呢?对着镜头, 他展示了自己的选择—— 也是 “平分”,而不是像他之前表示一定会选的 “偷走”。

就这样,两个人皆大欢喜, 平分了奖金。

(摘自得到吴军数学通识助教笔记)

这个例子说明,如果要想获得双赢,首先要必须承受得起双输的结局,之后才有可能用双输决心逼迫对方走向双输结果的次优选择,最终才有可能达到双赢。换句话说,双赢不是谈出来的,也不是说讲道理,讲出来的,而是“耍流氓”耍出来的。

你以为就这么结束了?
No~ 这个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是在节目之后。

  • 媒体调查了 A,结果发现他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他从小是被母亲养大的。他讲的那个关于父亲教他如何做人的故事是他从一部电影里看来的情节,纯粹是欺骗 B 的借口。
  • A 本来要选的是 “偷走”,这样要么两个人都拿不到钱,要么他一个人拿走所有的钱。
  • 而 B 却把自己假装成一个“坏人”, 成功地摆脱了这种状况, 让 A 没法使坏, 也耍了游戏规则一把。

多数坏人会假装好人,骗取信任;少数好人会假装坏人,把“假好人”转变成“真好人”。

不要挑战人性,而要通过合理的规则设计,激发人们做出“理性”而“正确”的选择。(摘自得到数学通识助教笔记)

我们不能幻想人性、道德、亲情、关系、承诺等可以绑架谈判结果,这些都靠不住,只有理性思维才可以争取到好的结果,要想达到好的结果,就要迫使对方理性思维,让对方没有任何可以选择其他方式的余地,只能运用理性思维这唯一的方式来进行选择。这才是博弈的关键点。用双输来表明,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决心,也就是表明自己理性思考的态度,迫使对方也采取理性思考这一选择,这就是博弈的根本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于死地而后生,博弈的根本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