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古村落·九房沟

湖北古村落

九房沟

     一把锈蚀的铁锁,锁住了岁月的尘埃,却锁不住鲜活的晨光。青砖灰瓦,飞檐斗拱,不厌其烦地诉说着已经麻木的繁华镂空木雕,书房画室,在刻下岁月刀痕的同时,也刻下主人曾经的风雅。

在深深的庭院里,雕梁画栋的残片停留在岁月深处,布满包浆的拙朴和凝重,满覆时光的履痕。置身于这一隅古村之地,徜徉在幽暗并带有一点残破的院落,品读着这里曾经发生过传奇故事,或与一棵古树独语,或与一朵鲜花对话,一如走进一幅古老的水墨画,携着淡淡的古韵,看着石缝中顽生植物,嗅着潮湿的气息,似有梦回江南的味道。


穿过大别山的丛山峻岭来到西南麓地区,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一座连片的青砖黛瓦的老建筑屹立在大山之间。这就是九房沟古寨堡,由于地处大别山山区,交通闭塞,区域经济落后。而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使得该地区的古民居得以保存至今。这里曾经有过盛极辉煌的历史,是一处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古镇。


据《颜氏族谱》记载,九房沟是一个曾经有50 多户 300 多人的古老村落,全村户主大多姓颜,是由颜氏第 66 代,也就是大悟县颜氏第 5 代兄弟 9 人中的排行老九的人,传承繁衍至今。他名叫颜之全,在明朝末年,因躲避战火,带着妻儿离开家乡, 从西面的金鸡岭向东翻过寨基山,先是逃到大别山区深处的丰店寨基山下的一个叫大鼓店的地方栖身,后又转至丰店桃岭的一处沟壑里隐居,故起名为“九房沟”。

九房沟始建于明末,在清朝的中晚期达到鼎盛,整个村落范围占地上万平方米,方圆数十里有良田三千担,曾经出过两个举人,各家各户也都从事着各种贸易往来的经商生意。他们辛苦的经营给九房沟带来了财富和繁荣。民国时期,九房沟一度是县衙。它的颜氏祠堂,曾经是礼山自治县民主政府的所在地,九房沟还是当时自治县辖的五个区之一的第一区,地位极其重要,直到中原突围时撤销了礼山自治县,九房沟才开始走向盛极而衰的历史阶段。

九房沟古寨堡的格局改变跟随着颜氏家族的兴衰变化着,时间追溯到明末时期,以大悟县颜氏第5代传人之一的颜之全修建的一进房院落为开端,开启了九房沟传统村落的发展序幕。清代初期以后,九房沟以一进房为起点,沿东西向呈线性式快速发展,村落规模、空间格局日趋完善,村落前风水堂以及村口的祠堂基本形成。到清末时期整个建筑随着人丁兴旺也发展到兴盛时期,九进房屋主体建筑、村口祠堂连同村头村尾端建有的寨楼形成了占地上万平米的寨堡,整个寨堡形制独特,各家院落分门别户独立开来,同时互相之间又有通廊贯通,整体建筑群外墙皆以青砖高墙围合,防卫性较强。盛极必衰,随着时代的更替,新中国成立,九房沟村落内建筑被重新分配给村民居住,村民根据自身需要对建筑内部重新划分,自行修建隔墙,对九房沟村落空间格局造成一定影响。到21世纪,新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建筑的冲击尤为重大,居民对原来的古建筑进行了部分改造、加扩建,造成现代建筑元素与传统建筑元素的混搭,对传统村落的风貌及景观的协调性造成较大的影响。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九房沟村落人口锐减造成“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空置的房屋日渐衰

破,部分建筑屋面完全坍塌、外墙严重损毁。


风水学说是每个古代人最为信奉的,九房沟传统村落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其选址格局极其讲究,注重传统风水理念,符合“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基址周边卧虎山,仙舞山与金鸡岭成环抱之势,南与西南面无名案山与远处朝山相对。基址前辟有水塘并预留出农作物空间。在之后的几百年里,颜氏家族在这里开枝散叶,家族兴旺,并且还出过举人,这大概就是风水效应的最好印证。


现存的九房沟古寨堡村落空间结构主要由3大区域组成,进入村口能看到一幢格外显眼而高大的建筑,这就是九房沟古寨堡的颜氏祠堂,祠堂总面积149平方米,建筑整体为砖木结构,面阔五间,为四合院形式。屋面青瓦铺设,屋檐处有精致的壁画装饰。建筑硬石基础,青砖墙体,祠堂现已无人打理,屋内也破败不堪,只留下以前在这里运作过的机器的残骸散落一地,一只残破的老式陶瓷缸孤零零的被遗忘在窗台,房顶也早已塌陷,屋内的荒草睡着一阵阵穿堂风肆意摇摆着,像是在嘲笑着这座垂暮的老屋。

祠堂现在已无人前来祭拜先祖,孤零零的矗立于村口。祠堂属于九房沟的第一大区域,沿着小路进入村子就可以看到九房沟古寨堡建筑的主体,九房沟主体建筑群由地势稍高的青龙台起,九进房屋依次排列开来,形成一个规模宏大、形制完整的古建筑群,除已焚毁坍塌的第7房及局部加建部分外,其余八进房屋基本保存完好。第三大区域就是周边簇拥的建筑,不过现在大都改建平房,只余下几间散落周围。

  寨堡有东中西三个寨门,一条主街,沿主街分布有12个门巷。走进门巷可以进入两侧各家的中堂及相关房间。整个寨堡形制独特,防卫性极强,各家院落有通廊贯通。村落就像《地道战》电影里那样防御严密彼此贯通。直到一九五几年的土改时,寨堡的内部空间格局被分割改造,寨门寨墙也被拆掉,周围的林木经1958年大跃进被砍伐殆尽。文革中,红卫兵破四旧将寨堡内大量精致的装饰砸毁。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这些年,大多数青壮年随着打工潮去了城市打工。九房沟昔日的辉煌渐渐远去。     颜氏老宅主建筑共有5进、31个天井、165间,为砖木结构,总体保存较好,建筑面积10000㎡。建筑外形为整石条墙基,青砖黑瓦,石质门礅门楣,门楼前有石条台阶。正屋前廊卷棚,室内方砖墁地,多间立柱梁架,雕刻花石柱础,部分二层为砖木结构,上房明间上下为鼓皮,雕花装饰,有的造型别致,外墙顶沿彩绘花纹,色泽鲜艳,砖雕双龙雄居屋顶。整体建筑面向溪流,依山而筑,层层青墙黛瓦的村舍静静伫立。如此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建筑群,现已鲜见,可称得上现存为数不多的古建筑佳作。

九房沟传统村落因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加上其颜氏始祖由江西一带而来,所以在建筑布局上与江西天井式民居风格颇为相似,都以天井作为核心空间进行封闭式院落组织,建筑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形成一条或数条横向的庭井相间的轴线。庭院中民居面阔多以三开间形式出现,两侧为卧室,中间为堂,主入口多数设在正中。整体建筑群以天井院落为单元增加纵向横向组合,之间穿插巷道连廊,形成户户相通、院院相连的整体平面

九房沟传统村落结合山地地势布局,大体呈北高南低之势。九进房屋建筑皆以一条主干道并联多条门巷,进入两侧院落空间。每进院落高差不尽相同,然而通过巧妙的设计台阶、连廊、巷道等方法化解高差,并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与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由此形成了以交通线性空间与院落围合空间组合的空间体验序列核心,堪称鄂东北传统村落的典范。

九房沟传统民居屋顶形式以山形硬山式为主,屋顶的装饰主要集中在屋脊线、脊端两处,装饰材料多以砖瓦为主,局部地区使用鸱吻装饰,具体表现在屋脊线的装饰和脊端的装饰上。装饰做法较为简单,屋脊线多以立瓦叠涩形式出现,或以花砖顶形式出现,砖雕手法采用透雕形式,内容题材以植物花卉为主。脊端装饰上常用瓦装饰替代,脊头处用瓦或砖垫高,用若干瓦反扣,呈花瓣样式包含屋脊两端。形式简洁美观且不乏向上升腾之势。

墙体当然也是建筑重要的部分,既要考虑的实用性的承重和防火作用,也要兼顾美观性。九房沟传统民居墙垣的装饰主要集中在墙体砌筑形式、墙面檐口装饰、山墙造型三个方面。墙体砌筑形式方面,在主体建筑群建筑外立面与院落之间分隔墙墙体常用砌筑形式有一眠三斗和一眠五斗。墙面檐口则以常见的砖檐形式出现,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菱角檐,檐下砖成三角形式并列组合出现;第二种是灯笼檐,通过卧砖与立砖叠涩出“T”型的灯笼型式,支撑屋檐口,简洁明朗,在两两之间通常绘制彩画或砖雕。而在山墙造型方面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山形型,集中于院房主入口门楼以及祠堂两侧山墙;另一种是阶梯型,主要实例位于第五房建筑内祖屋的西侧山墙,类似封火山墙起到一定的防火作用。

古寨堡在建筑形制上最为特殊的是其门窗形制,进入古寨堡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不同形制的大门,整体建筑的大门可分为门楼式、门罩式、隔扇门式三种,其中门楼式最具本地特色常根据宅主人生辰八字、周围环境等风水学理论,确定门的倾斜角度;门楼上常开有形式多样的通风洞口,洞口周边多彩绘装饰;门嵋、门枕石多采用砖雕石刻装饰。而门罩式多位于院落入口。门罩式是门楼中较为简单的一种,门罩通常只是在门头墙上用青砖垒砌出不同的形状,在顶部砌出仿木结构的屋檐,并雕刻装饰。而隔扇门则位于各进房祖屋两檐柱间,以六扇为主,格心以如意样式棂花加套方样式结合。现建筑内隔扇门保存较完整的有1进房和2进房。

窗户分为檐下通风窗、石镂明窗和槛窗。檐下通风窗,位于檐口或山墙拔檐以下,窗的形式有多边形镂空窗、方木格窗等形式。石漏明窗,格心以通透为主,利用瓦片的堆叠与拼接形成以多边形、四瓣花形等样式,主要集中在六进房绣楼院落。槛窗,多位于院落正厅两侧墙上身,窗扇格心装饰较为简洁,多以横竖直棱方框出现。

 夕阳西下,火红的晚霞辉映中的九房沟,显得那么古朴典雅,秋叶披彩,绚丽多姿,湾门前的水库碧波荡漾、波光粼粼,水映山翠,组合成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湾后的山岗之上,那棵300余年的桂花树,枝繁叶茂、绿意浓浓,它见证着九房沟几百年的荣辱兴衰,至今依然年年飘香,芬芳四溢。

你可能感兴趣的:(湖北古村落·九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