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里的伤病员


文/余光

    沙家浜位于江苏常熟市南隅。70多年前,新四军和沙家浜人民在这浩瀚的芦苇荡里展开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战,同仇敌忾,谱写了军民鱼水情。

    走近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芦苇荡、春来茶馆以及矗立在瞻仰广场的郭建光、阿庆嫂雕像…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是一段传承不息的芦荡烽火。

    沙家浜是因为当年有36个新四军伤病员在此养伤,引出戏剧《芦荡火种》《沙家浜》而闻名天下。

    走进纪念馆,京剧《沙家浜》中“十八棵青松”傲然挺立的剧照光彩照人;一处模型再现了当年的水上医院,旁边还展出了一艘当年运送过伤病员的小木船。

  睹物思人,当年的伤病员是怎样度过那芦荡风雨?指导员“郭建光”是谁?  1939年,新四军一支队六团团长叶飞以江南抗日义勇军(下简称“江抗”)的名义率部来到阳澄湖畔,开辟苏常抗日游击区。后主力转移,留下36位伤病员在沙家浜一带养伤。这36位伤病员就是京剧《沙家浜》中“十八棵青松”的原型。伤员中有新四军“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连长吴立夏、战士张世万等。“江抗”参谋长夏光病倒后也被安排到阳澄湖治病修养。

    伤员分散隐蔽在昆承湖与阳澄湖之间的村庄里,完全依靠当地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沙家浜有新四军后方医院,听到风声的日伪军三天两头下乡搜捕。

    湖上芦苇丛生,地形复杂,敌情紧急时,乡亲们就抬着担架,摇着小船,将伤病员藏进芦苇荡;敌人一走,他们马上趟水过河,给伤病员送饭送药。

    由于药品严重缺乏,医务人员就采用土办法,把鸡蛋壳烘烤后研磨成粉,让肺结核病人服用补钙;用硫磺粉加石灰水煮成药水,治疗疥疮;用砖头烧热后做热敷…

    1939年的一天拂晓,日军突然包围了在曹家浜的新四军后方医院,危急关头,农妇蔡阿妹叫醒家中的4名女护士,将她们藏进屋后的稻草垛,自己则迎着敌人的刺刀走出家门。在村民陈金生、陈金林兄弟的渔船上,正躺着4位伤势较重的伤病员,兄弟俩临危不乱,机智地将船撑进了芦苇荡。

      伤病员们没有被日伪军的猖狂扫荡所吓倒。这年11月,他们得到上级指示:重新组织武装,坚持原地斗争。在一间破庙里,以36名伤病员为骨干组建的“江抗东路指挥部”在沙家浜成立,并推举夏光任司令,重新打响了抗日的枪声。

你可能感兴趣的:(沙家浜里的伤病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