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简单谈了《驱动力》,今儿说说驱动力真正转化为行动力之间的“介质”——目标管理。
01
之所以谈这个,是因为女儿最近问到较好的效能管理该如何做?
效能来自目标,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和我的女儿,都曾经历过这样一幕:在大人的指点下,做了一份事无巨细的详细计划,细到早上几点钟起床,几点几分读书、几点几分写作业等等。看着很有成就感,其实很难真正执行到位,最后只能不了了之。为啥呢?因为这种目标管理太死板、太僵化,过于自我表现,缺乏可执行性。
结合上一篇阅读的《驱动力》,我决定趁此和她聊聊这些学习力范畴里的问题,同时自己也做一个更有系统的整合。
《何为PDCA工作术?》的作者是日本的富田和成。这本书比较简单,区区不到两百页,其中还有不少表格,我的关注点正是在这些表格上,看看能否甄选到学生和职场两类人比较合用的。
PDCA模型中,四个字母代表的概念并不复杂。
P是Plan,计划。关于这一点,我在看《奇特的一生》时,有了更深的感悟,时间不能被掌控,但可以计划。尽量详尽地制定可行计划,是对时间的尊重,对行动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D是Do,实施。将这一解决方案划分为众多个行动措施,并将这些行动措施落实到具体任务,以利于组织实施。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尽可能迅速地将行动措施落实为具体任务。
C是Check,验证。计划阶段制订的路径、课题和解决方案,都不过是在计划的基础之上设立的假说。因为是在“现有信息基础之上”得到的最佳方案,所以仍然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定期反复地对它们进行验证,以确认这一假说的真实性。
A是Adjust,调整。也被称为“改善”或“行动”,根据验证结果,提出调整方案,并转入到下一个PDCA循环。
这是本纯工具书,且讲得不深,但我希望能把其中更有效的信息摘取出来,分享给用得着的小伙伴。
PDCA模式并不复杂,总体过程主要分这么几个步骤:
实践过程:
●步骤一:定量化目标管理(设定KGI):
一是截止日期;二是量化管理;三是目标具体化;理想的目标值通常应当是一到三个月,方便复盘、调整。
●步骤二:找出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量化。
●步骤三:制订课题、提出解决方案:头脑风暴、集思广益
●步骤四:将课题按照优先顺序排列,锁定三个主要课题,将“务必实施”的课题排出优劣顺序。标准分别是:效果是否最佳?可实现时间是否最短?是否能轻松参与并完成?
●步骤五:课题的KPI指标化:看绩效指标。
●步骤六:制订解决方案,达成KPI指标。将各种方案按照“整体效果”“所需时间(工时)”,以及能否“轻松参与”,排列出优先顺序。
●步骤七:将计划可视化。
02
阅读这样一本书,很容易让我们产生横向比较。比如PDCA模式和“SMART”原则就有很多相通之处:清晰而细化的目标,目标的可衡量性,通过努力可以达成目标。
总结《何为PDCA工作术?》,运用这个模式时,有几点值得参考:
一是对于课题的深度发觉应该至少达到5个层次:
第一层次彻底贯彻MECE原则,面对一个重大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地分类。
例如:按照“利用电子邮件推销产品”的流程分解结果是:
准备资料→发送电子邮件→与客户约谈→吸引对方需求→提出方案→共同商讨→签约→重复订单
喜欢看书的小伙伴可以对照下书本的目录,这通常会是一份非常详尽的层次分类,在研究相关课题时可以作为通用参考。
二是两种逻辑树的深入使用:
一种是反复强调“WHY”(原因)的WHY树形,在查找原因时,要反复追问并且回答“为什么(为什么不行?/为什么能行?)”的问题;
另一种是反复强调“HOW”(如何)的HOW树形,在寻求解决课题或者解决方案时,要反复追问并且回答“如何”(如何组织/如何实现?)的问题。
三是优先化的排列时刻贯穿始终。尤其在制定课题、解决方案、行动措施、复盘总结等四个关键环节,始终坚持“优先化”原则,去除不必要的枝枝蔓蔓,将精力、时间用在最优先方面。并按照这个原则,持续改进。
四是注意人为的风险,预防“情绪”溜进来造成损失。这一点需要及时察觉和反省。
五是时间管理。这里有个悖论,时间管理即管理时间,其实我们都知道时间无法被管理,它始终以自己的节奏在行进。我们能做的是遵循其规律,主动让自己“被管理”。这是看《奇特的一生》时的一点感悟。
PDCA模式中最重要的原则是:“舍”——对现有行动措施进行优先排序,舍去无益事项。其次是复盘中发现问题后的替换。
六是复盘的力量。不验证看不到效果,过度验证又可能沦为形式主义,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参照所制定的KGI指标,确认达成率。如果失败,一定要总结原因。当然,成功也应该分析其经验。最后,基于验证结果进行“改进”与“拓展”。
03
关于实践,我们最终在这个模式上,按照现阶段的要求,调整出更合用的另一种模式:计划-事实、感受、反思和行动。
这里,计划和事实是融合在一起的,在试错的过程中更注重体验和观察。此种方式,一方面是能客观观察自己每天的行为,其次能真实体验事实发生时候的感受,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及时做出反思,然后调整行动,就成了自热而然的事儿。
这本书其实我并不推荐去看,只是无意中看到PDCA模式,和女儿交谈时发现她比较感兴趣,所以就找来看看,分享了其中认为有用的部分。
当然,最重要的不是知道了什么,而是所学知识是否能和我们的生活相结合,是否能为我所用。女儿学习后认为容易上手——从这一点来看,目前这个改良版算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