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大佛碑記
靈山大佛碑記王皇上金禹貢大興永徽三年元秋杞王上金册益州大都督唐皇高宗玉薦典薄王皇后婂臨邛西貢靈山册慈冠孖西有南堂罜印佛塔東有近岠香尨衵馥石笋允數聚洛陽長安紫雲皇氣肸數日益州時有靈山三仙之氣象龍有根源三江九州禹繼生龍脈子世根咱兀築殿固萬裏九州永隆二年行拃禮儀隨接蓮花尊者永昌三年築禪定印啟典正大曆三年計曆計經時紀元豐孝武一百一十六年餘複末黎題具初夏吉時定靈山西迎佛祖觀音神龕壁涒䣢唐大曆三年四月十九日紀自太宗正錶高宗示王皇后曰邛有靈山仙地也即永徽七年载元時上金奉後至朝臣誣脫逃此天佑四年哀帝止趙宋至盛開寶年祖至江南國制昇元年高宗太平興國三年欲密毒殺之遇逃邛複靈山上金舊處大中祥符二年三月
下面是翻译过的碑记
灵山大佛碑记
王皇上金禹贡大兴永徽三年元秋,杞王上金册益州大都督,唐皇高宗玉荐典薄,王皇后婂临邛西贡灵山册慈冠孖,西有南堂罜印佛塔,东有近岠香尨衵馥石笋允数,聚洛阳长安紫云皇气,肸数日,益州时有灵山三仙之气象,龙有根源,三江九州,禹继生龙脉子世,根咱兀,筑殿固万里九州。永隆二年,行拃礼仪,随接莲花尊者。永昌三年,筑禅定印,启典正,大历三年计历,计经时纪元。丰孝武,一百一十六年余,复末黎题,具初夏吉时定,灵山西迎佛祖观音神龛壁涒䣢,唐大历三年四月十九日纪。自太宗正表高宗示王皇后曰,邛有灵山仙地也,即永徽七年载元时,上金奉后,至朝臣诬,脱逃此。天佑四年,哀帝止。赵宋至盛,开宝年,祖至江南国,制升元年,高宗太平兴国三年,欲密毒杀之,遇逃邛,复灵山上金旧处,大中祥符二年三月。
希望有人能解此碑文之意———————
下面是2020年5月12日邛崃杨辉祥(笔名:大石)先生对《灵山大佛碑文》的译文。如下:
前言:
就李唐宗室是否定居过邛崃大同,多少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灵山大佛碑记》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孙子李上金在大同生活的前因后果。大石先生对碑文探索性的解读是否完全正确,他也留了一些悬念供大家共同探讨。
邛崃大同:唐太宗后裔与封建王朝腥风血雨的权斗。试读宋代碑文《灵山大佛碑记》
文/ 大 石
春节前,文友狼烟诗影老师给了我一篇宋代碑文《灵山大佛碑记》的抄本,要我试试解读一下。它发现于大同,是一位老先生抄录下来的。我初看了一下,觉得在多次传抄的过程中,可能有误,于是请狼烟诗影找那位老先生再校核一下。后来发生疫情,事情就放下了。
疫情结束后,狼烟诗影告诉我,老先生已经仙逝。我除了表达对老先生深深的哀悼。只能硬作头皮开始对这篇只有330个字的碑文进行解读,本人水平很差,有些是胡猜乱想,加上抄的碑文中有些字可能有错,对碑文理解肯定有谬误。我只能大致理解碑文的内容。
但碑文中记录的历史,对研究唐代历史,邛崃历史,大同的历史很有意义。从这篇碑文看来,过去大同民间有关皇帝,皇坟,皇柏的传说,也不是完全空穴来风。这里要感谢那位老先生,感谢狼烟诗影,感谢那些长期以来热心保护邛崃历史遗存的人们。
碑文作于宋代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009年,这一年,离唐朝灭亡已经有一百年了。
碑文的题目是《灵山大佛碑记》,从文中描述来看,所谓的灵山,应该是大同石笋山及其周边的山。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人把他们叫灵山了。灵山大佛,现在叫石笋山大佛,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碑文的开篇就是“王皇上金,禹贡大兴”,王皇,含有王和皇的意思,上金,可能指的是李上金(?-690年)。李上金是唐高宗李治第三子,是个王子。他的母亲是宫女杨氏。在历史上,也是一位有些名气的人,他的故事与女皇武则天有关。禹贡,古地理书名,这里可以作为地名地理理解。大兴,应该是大同的古地名。如此看来,大兴这个古地名,应该至少有一千多年了。碑文把王子李上金与大兴这个地点神秘地联系起来。李上金是本篇碑文中的重点和最关键的人物。
历史记载,李上金的母亲杨氏受到高宗的宠爱,高宗一当皇帝,就封李上金为杞王。碑文叙述说,到了“永徽三年元秋,杞王上金册益州大都督。唐皇高宗玉荐典薄王皇后婂。”,说是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又封李上金为益州大都督。益州,就是现在成都。任大都督,有点实权,而且是军权。但奇怪的是。李上金只是遥领,没有到职。皇帝又封王皇后婂为典薄的官。典薄,女官名。为司簿之佐,掌宫人名籍及廪赐之事。王皇后婂会不会是李上金的母亲?不好确定,但可能性很大。靠着皇帝宠爱自己的母亲,李上金飞黄腾达。不过,福兮祸所伏。在旁边的武则天,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许对王皇后婂和李上金已经妒恨得咬牙切齿了。
在介绍完王皇后婂和李上金之后,碑文开始描述灵山的风水。这与现在大同的风光差不多,有些地名现在还找得到。它说,“临邛西贡灵山册慈冠孖,西有南堂罜印佛塔,东有近岠香尨衵馥石笋允数,聚洛阳长安紫云皇气,肸数日,益州时有灵山三仙之气象,龙有根源,三江九州,禹继生龙脉子世,根咱兀,筑殿固万里九州。”
此段抄录文字有点乱,但意思还是可以猜出,这是描写大兴灵山的风水形势。益州(成都)有临邛,临邛西有灵山,灵山西有南堂罜(?)印佛塔,东有石笋允(?)数。这里聚集了洛阳长安紫云皇气。有三仙之气象,龙有根源,三江九州,禹继生龙脉子(于?)世,文字明显暗示,大兴灵山这个地方,聚洛阳长安紫云的“皇气”,临邛灵山是继生”龙脉”之地,李上金是皇子,灵山这个地方是可能使李上金实现皇帝梦的龙脉之地。
碑文在叙述了李上金和灵山之后,终于切入了主题,讲到灵山大佛。它说,“永隆二年,行拃礼仪,随接莲花尊者。永昌三年,筑禅定印,启典正,大历三年计历,计经时纪元。
丰孝武,一百一十六年余,复末黎题具初夏吉时定,灵山西迎佛祖观音神龛壁涒䣢,唐大历三年四月十九日纪。”这段话的意思是大佛庙宇的修建历史,也有些文字意思不是很清晰,尚需考证。如丰孝武,一百一十六年余年等。它说,唐高宗永隆二年(682年),灵山开始规划供奉佛主,十年后,永昌三年(692年),筑禅定印,启典正,已经是很正规的佛院了。其中,反复提到”大历三年”值得注意。唐大历三年是公元768年。现在公认的大同石笋山摩崖造像大规模开凿时间是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按照这个碑记,应不应该提前到唐高宗永隆二年(682年)呢?提前了近百年。
在讲述完灵山大佛历史之后,碑记又回到讲李上金的故事。“自太宗正表高宗示王皇后曰,邛有灵山,仙地也,即永徽时,上金奉后,至朝臣诬,脱逃此。”意思是,唐高宗对王皇后说,临邛有灵山,真是一处仙地。但到了高宗永徽年间,李上金到京城“奉后”,这里的奉后的后,可能不是其母亲杨氏,极有可能是指朝拜武后武则天。然而李上金却受到了朝臣的诬陷,于是逃到了临邛灵山这个地方。
不过,历史的另一个版本是这样记载李上金遭诬陷的,据《新唐书》,李上金其实是被武则天逼死的。因为武后嫉恨他的母亲,所以也讨厌他,高宗皇帝在位时,李上金曾经任过几个州的刺史,下面的官员为了讨好武则天,找了个罪名削去李上金的官位与封邑。
公元683年,唐高宗驾崩。到了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大权在握,为了武氏家族独揽政权,武则天诛杀李氏皇室及大臣中不附者。其侄子武承嗣诬告李上金与另一皇子李素节谋反,于是将他们两人召回洛阳后交付御史台处理。李素节在都城南门驿站被处死,李上金在押送途中得知这消息,遂上吊自杀。武后对李上金十分痛恨,居然不让其姓李,改为虺氏。虺,是一种毒蛇,是害人的毒物,喻奸恶小人。李上金死后,他的七个儿子流放显州,即今河南泌阳,其中六子都死在当地,仅剩义珣存活。再后来,在李世民旧部的帮助下,逐武氏集团,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复位,李上金才得以平反。入乾陵陪葬,回到了他父亲的身边。封建王朝的斗争,历来是腥风血雨,你死我活,李上金无疑是这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李上金平反了,但他的家族后代的悲剧还在继续上演。碑文最后写到。“天佑四年,哀帝止赵宋至盛开宝年,祖至江南国,制升元年,高宗太平兴国三年,欲密毒杀之,遇逃邛,复灵山上金旧处。”这段话的意思是,天佑四年(907年),唐王朝最后的一个皇帝哀帝时期到宋朝开宝时期(开宝,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李上金的后代,也是撰写这个碑文的作者的祖先逃到了江南国。但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宋王朝对唐李遗族是不放心的。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王朝对旧唐的后人李上金的逃到江南国的后代,“欲密毒杀之,”于是李上金的的后代只好有逃到临邛,回到李上金的梦想当皇帝的龙脉之处和曾经躲藏过的地方临邛灵山。
《灵山大佛碑记》的碑正文到此结束。
通观整个碑文,给我感觉,它更像是一篇族谱。是李上金的后人撰写的关于这一支族脉的经历。因为是宋代的记录,应该比较可靠。文中记述的历史,有的地方与其他文献记载的不太一样。例如,文献记载李上金是自杀,而不是逃到临邛灵山。但有一点基本可以确定,在现在的大同,应该有一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在这里安家落户。他们如果还存在,他们具有皇家的血统。他们不是洪洞县和大槐树来的移民。听说,大同确实有姓李的家族,但是不是李上金这一支族脉,需要调查。大同这个地方很有意思,以前发现有陶渊明的后裔,现在又发现有李世民的后裔。
大同石笋山摩崖石刻,普遍说法是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开始开凿,从这块碑文来看,应该提前到唐高宗永隆二年(682年)。较为合适。大历三年只是大规模开凿的时期。而唐高宗永隆二年(682年),可能已经开始在开凿佛像了。到大历三年,已经延续了八十多
年。
临邛大兴灵山是龙脉,聚皇气的说法。在李上金这一支族脉中流行很广,很久,应该不是完全无中生有。李上金虽然由于各种原因的掣肘,只能遥领益州大都督,不具体负责,韬光养晦。但是,作为军事长官,他对于益州(成都)周边的山川地理形势是经过考察研究的。每个皇子都有一个皇帝梦,李上金把临邛灵山看作龙兴之地,是可能的。
还有,文中提到的的“江南国”和”制升元年“很引入注意。江南国是哪个国家?制升元年又是谁的年号?据说,宋灭唐以后,唐王朝的皇族后裔,逃到边远各地,有的还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国,继续称帝称王。一共有六个小王朝。李上金的后人是不是也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国,就叫江南国,尚需考证。宋代的这篇一千多年前的《灵山大佛碑记》,里面蕴藏着很多历史信息,我只是抛砖引玉,它值得大家去挖掘。
附:《靈山大佛碑記》抄文靈山大佛碑記:
王皇上金禹貢大興永徽三年元秋杞王上金册益州大都督唐皇高宗玉薦典薄王皇后婂臨邛西貢靈山册慈冠孖西有南堂罜印佛塔東有近岠香尨衵馥石笋允數聚洛陽長安紫雲皇氣肸數日益州時有靈山三仙之氣象龍有根源三江九州禹繼生龍脈子世根咱兀築殿固萬裏九州永隆二年行拃禮儀隨接蓮花尊者永昌三年築禪定印啟典正大曆三年計曆計經時紀元豐孝武一百一十六年餘複末黎題具初夏吉時定靈山西迎佛祖觀音神龕壁涒䣢唐大曆三年四月十九日紀自太宗正錶高宗示王皇后曰邛有靈山仙地也即永徽七年载元時上金奉後至朝臣誣脫逃此天佑四年哀帝止趙宋至盛開寶年祖至江南國制昇元年高宗太平興國三年欲密毒殺之遇逃邛複靈山上金舊處大中祥符二年三月。
2020年5月19日,凡丁先生告诉我,他对碑文有了新的的释译,于是,他便把译文发给了我。下面是邛崃文史研究老师凡丁先生对《灵山大佛碑记》的释译。
南唐后主李煜下落之谜
——《靈山大佛碑記》蕴藏的重大历史
凡丁
笔者近日对网友“狼烟诗影”提供的邛崃大同《靈山大佛碑記》进行了仔细研读,认为该《记》的撰写人为南唐后主李煜,与大家共同讨论。
原文
王皇上金,禹貢大興永徽三年元秋,杞王上金册益州大都督,唐皇高宗玉薦典薄王皇后婂,臨邛西貢靈山册慈冠孖。(注)
西有南堂罜印佛塔,東有近岠香尨衵馥石笋允數,聚洛陽、長安紫雲皇氣,肸蠁數日。(注)
益州時有靈山三仙之氣象,龍有根源,三江九州,禹繼生龍脈子世根,咱兀築殿,固萬裏九州。(注)
永隆二年,行拃禮儀,隨接蓮花尊者(注);
永昌三年,築禪定印啟典,正大曆三年計曆,計經時紀元豐,孝武一百一十六年,餘複末黎題具,初夏吉時定靈山西迎佛祖、觀音神龕壁涒䣢(注)。
唐大曆三年四月十九日紀自《太宗正錶》(注)
高宗示王皇后曰:“‘邛有靈山仙地也。’即永徽時上金奉後至,朝臣誣脫逃,此天佑四年哀帝止。(注)
趙宋至盛開寶年,祖至江南國制昇元年,高宗太平興國三年欲密毒殺之,遇……逃邛,複靈山上金舊處。”(注)
大中祥符二年(1009)三月
解读《靈山大佛碑記》
原文
王皇上金,禹貢大興永徽三年元秋,杞王上金册益州大都督,唐皇高宗玉薦典薄,王皇后婂,臨邛西貢靈山册慈冠孖。
注译
玉薦 即唐高宗赐与李上金玉册并且推荐。
典薄 即典礼主持人。
王皇后婂 婂,音绵。王皇后名婂。
孖 音妈,双生子。
译义
永徽三年(652)初秋,唐高宗赐玉册,推荐已封杞王和州大都督的李上金为:“册慈冠孖”典礼主持人,为册立的王皇后所生俩皇子祈福。
其年,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24岁,皇子李上金约10岁,应有大臣跟随辅佐。
原文
西有南堂罜印佛塔,東有近岠香尨衵馥石笋允數,聚洛陽、長安紫雲皇氣,肸蠁數日。
注译
罜 音挂,通挂。
岠 音巨,大山也。
尨 音茫,长毛杂色的狗。
衵 音日,日日所常衣也。
馥 音复,香气。
允 可也。
肸蠁数日 肸乡,音西乡。肸,大貌。左思《蜀都赋》:“景福肸乡而兴作。”注:韦昭曰,肸蠁,湿生虫,蚊类似也。大福之兴,如此虫腾起矣。另外,司马相如《上林赋》亦有:“肸蠁布写”之句。
译义
形容环境。指此处西有地名叫南堂(谐音南唐)的佛塔,寓意此塔可挂印封王;东边大山有天然生长的石柱如笋,表面斑驳如同笋衣,还似乎散发着香气,数量屈指可数。
当李上金为王皇后俩皇子主持“册慈冠孖”典礼时,有许多虫类腾飞数日,唐人认为是吉象相,象征聚积洛阳、長安紫雲皇气。
原文
益州時有靈山三仙之氣象,龍有根源,三江九州,禹繼生龍脈子世根,咱兀築殿,固萬裏九州。(注)
益州 今成都,初唐时临邛属益州。
咱 北方人自称,同时自报撰记人身份为:李上金后人。
译义
当时益州所管辖的临邛灵山有三仙之气象,是因为大禹出生于今四川汶川地方,从而此处气象有龙脈子嗣之根。为保大唐万里九州江山永固,咱祖先在灵山选择高地筑大殿一座,以固萬裏九州。
原文
永隆二年,行拃禮儀,隨接蓮花尊者。
永隆二年 为唐高宗永隆二年,即公元681年。
行拃禮儀 即举行浓重的禮儀。拃,用拇指和中指卡行列距离。
蓮花尊者 和尚名。
译义
上述皇家寺庙,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初秋开建,到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建成。随即以极其隆重的列队仪式,迎请“蓮花尊者”和尚来此庙主持。
原文
永昌三年築禪定印啟典,正大曆三年計曆,計經時紀元豐,孝武一百一十六年,餘複末黎題具,初夏吉時定靈山西迎佛祖、觀音神龕壁涒䣢。
译义
永昌三年 指唐武后天授2年。唐“永昌”年号本只一年,即689年。武后于690年改国号为周,因李唐王室未予承认,仍以唐永昌年号为记,故“永昌三年”即公元691年。
築禪定印啟典 武后天授2年(691),武后下旨在灵山开窟,修凿佛祖禪定印之像,即靈山大佛。禪定印,即身披单衣的佛像。啟典,即开工仪式。
正大曆三年 指唐永昌三年,实为武后天授2年,即公元691年。因“天授”非李唐年号,故以“正大曆三年”推算。
餘 即余。1、《靈山大佛碑記》题写人自称;2、代指李唐王室。
複末黎題具 即不再另外题写。
初夏吉時 指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的初夏吉时。
定靈山西迎佛祖觀音神龕壁涒䣢 指佛祖和觀音神龕在灵山西边的䣢水旁之崖壁上。
涒䣢 涒,音芮,形容水流曲折。䣢 水名,今作䢺。
译义
从唐永昌三年(武后天授2年)即公元691年,开窟修凿佛祖和观音神龛算起,到唐宪宗中元和二年(807)初夏,靈山西窟的佛祖和觀音神龕方才完工,总计耗用一百一十六年。这场历经整整一个多世纪的工程,都是按照武后的旨意来进行的,故曰:孝武。
我因此不再另外题写,但决定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的初夏吉时,到曲折的䢺江西边岩壁,去拜迎佛祖和观音像,暨 树立靈山大佛之碑記。
内容是
原文
唐大曆(768)三年四月十九日紀自《太宗正錶》
其中
唐大曆三年 特指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即620年。
《太宗正錶》 指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三年(620)始修的皇室谱系中,唐太宗李世明一支后裔所发生重大事件的奏章和纪录。
錶 即表,古代文体奏章的一种,如诸葛亮《出师表》。
译义
所记内容,来自唐室宫中的《太宗正錶》不假。
原文
高宗示王皇后曰:“‘邛有靈山仙地也。’即永徽時上金奉後至,朝臣誣脫逃,此天佑四年哀帝止。”
上金奉後至 後,通后。即李上金奉王太后的懿旨到灵山,后来被武后朝臣诬为脱逃罪而受处。
此天佑四年哀帝止 天佑四年(904)唐哀帝李祝即位,还来不及新改年号,唐朝就灭亡了。
译义
李上金奉王太后的懿旨,到灵山册慈冠孖和督建皇家寺庙,其实是按照高宗李治的旨意,后来被武后朝臣诬为脱逃罪。以上沉冤,一直未能昭雪。
原文
趙宋至盛開寶年,祖至江南國(乃)制昇元年。高宗太平興國三年,欲密毒殺之。遇……逃邛,複靈山上金舊處。
其中
赵宋至盛開宝年 为宋太祖赵匡胤年号,即968-976年。
祖至江南国制昇元年 指宋太祖赵匡胤于至盛開寶年间攻打江南国时,正是江南国的制昇元年。这一年即:宋开宝八年(975)。
江南国,即《我国历代纪元表》中五代时期的南唐,后主即:李煜。
高宗太平興國三年(978)欲密毒殺之 指宋太祖赵匡义欲将开宝八年(976)宋军攻破南唐都城时,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的李煜秘密毒死。
遇……逃邛,复来灵山上金旧處 至于遇到什么原因或什么人讲情,被赦免后逃至临邛灵山隐藏,因犯忌讳,《灵山大佛碑记》省略未记。
但在笔名“狼烟诗影”的《大同千年古柏之风云录》和《泡经沧桑的千年古柏》两篇调查文章中介绍,文革时期,在大同一处叫“皇坟”的古墓中,曾经出土过南唐后主李煜的墓志铭。
参看链接:
https://www.mala.cn/thread-15412980-1-1.html
https://www.mala.cn/thread-15413370-1-1.html
译义
“复来灵山上金旧處”一句,画龙点睛地向《碑记》读者交待得很清楚,即:逃至临邛今大同灵山的南唐后主李煜,乃李唐王室上金之后人,故曰:“复来灵山上金旧處”也!
关于《灵山大佛碑记》撰写人
笔者根据《灵山大佛碑记》的简练措辞和用典,还有题记人的隐讳身份及口吻,分析《灵山大佛碑记》作者即写词高手:南唐后主李煜。
史载:
李煜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赵匡义(又名光义)毒死,但做编年史的史学家们认为这是一桩谜案,由于无结论,故五代“南唐纪元表”中暂缺李煜执政的年号,也许《灵山大佛碑记》能解开李煜的真实下落之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兄终弟及而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975),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相传因伤感亡国丧家之痛,作《虞美人》词而被宋太宗赵匡义毒死。
说明
以上注译和心得,参考《康熙字典》和《现代汉语典》等典籍和其它相关资料。
2020/5/19
通过两位老师对碑记的译文对比,大家看看谁的译文更为接近碑文原意?
希望有历史学家来进一步留言评论,亦可再译碑文古意。谢谢!
2020年5月21日,邛崃文史研究人:凡丁先生告诉我,他又重新研究两天,又对《灵山大佛碑记》的文字词句再深究,又得出很多值得发现的细,又重新译释发给了解释我,让我看看。下面是凡丁先生又重新译释的碑文文和文句。
释读《靈山大佛碑記》破解南唐后主李煜下落之谜
凡丁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兄终弟及继位,成为南唐末代皇帝,史称李后主,961年-975年在位,同时又是我国词坛极著名词人。
北宋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传说:
李煜因作感怀故国的《虞美人》词,以抒发亡国丧家之痛的伤感,被宋太宗赵匡义(又名光义)毒死,但做编年史的史学家们认为这是一桩谜案而未下结论,故《我国历代纪元表》中的五代后唐,暂缺一段李煜执政15年的年号。
笔者试图解开李煜的真实下落之谜,近日对网友“狼烟诗影”提供的邛崃大同之《靈山大佛碑記》进行了仔细研读,认为该《记》的撰写人为:南唐后主李煜。
与大家分享并讨论。
原文
王皇上金,禹貢大興永徽三年元秋,杞王上金册益州大都督,唐皇高宗玉薦典薄王皇后婂,臨邛西貢靈山册慈冠孖。
西有南堂罜印佛塔,東有近岠香尨衵馥石笋幺數(注),聚洛陽、長安紫雲皇氣,肸(蠁)數日。
益州時有靈山三仙之氣象,龍有根源,三江九州,禹繼生龍脈子世根,咱兀築殿,固萬裏九州。
永隆二年,行拃禮儀,隨接蓮花尊者;
永昌三年,築禪定印啟典。正大曆三年計曆,計經時紀元豐,孝武一百一十六年,餘複末黎題具。
初夏吉時定,靈山西迎佛祖、觀音神龕,壁涒䣢:
唐大曆三年四月十九日紀自《太宗正錶》
高宗示王皇后曰:“‘邛有靈山仙地也。’即永徽時上金奉後至,朝臣誣脫逃,此天佑四年哀帝止。
趙宋至盛開寶年,祖至江南國(乃)制昇元年。太宗太平興國三年,欲密毒殺之,遇……逃邛,複靈山上金舊處。”
(注:幺數,原作允數,应为错抄。)
大中祥符二年三月
解读《靈山大佛碑記》
原文
王皇上金,禹貢大興永徽三年元秋,杞王上金册益州大都督,唐皇高宗玉薦典薄王皇后婂,臨邛西貢靈山册慈冠孖。
注解
玉薦 即唐高宗赐与李上金玉册并且推荐。
典薄 即典礼主持人。
王皇后婂 婂,音绵。王皇后名婂。
臨邛西貢靈山 灵山在临邛。临邛古蜀大禹时期所划九州之“禹贡梁州之域。”梁州的范围包括今甘肃、四川和青海以南,位于中原之西,故曰:西贡。
孖 音妈,双生子。
译义
永徽三年(652)初秋,唐高宗李治赐与已封为杞王和益州大都督的皇子李上金玉册,推荐其为:“册慈冠孖”典礼主持人,代为册立的王皇后所生公主和皇子祈福。
李上金为唐高宗与姬待之子,姬待是大臣送进宫中的美女,属嫔妃一类。
其年,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24岁,皇子李上金约10岁,应有大臣跟随辅佐。
原文
西有南堂罜印佛塔,東有近岠香尨衵馥石笋幺數,聚洛陽、長安紫雲皇氣,肸蠁數日。
注解
罜 音挂,通挂。
岠 音巨,大山也。
尨 音茫,长毛杂色的狗。
衵 音日,日日所常,衣也。
馥 音复,香气。
幺数 古有《六幺》曲名,“幺数”应为六。
肸蠁数日 肸乡,音西乡。肸,大貌。左思《蜀都赋》:“景福肸乡而兴作。”注:韦昭曰,肸蠁,湿生虫,蚊类似也。大福之兴,如此虫腾起矣。另外,司马相如《上林赋》亦有:“肸蠁布写”之句。
译义
形容环境。指此处西边地名叫南堂(谐音南唐)的地方有佛塔,此塔从风水角度看可挂印封王,今存地名:佛印山。东边大山有六根石柱如笋,表面斑驳如笋衣,还似乎散发着香气。
当李上金为王皇后主持“册慈冠孖”典礼时,有许多虫类腾飞了数日,这本是自然现象,但唐人认为是吉相,象征聚积洛阳、長安紫雲皇气。
原文
益州時有靈山三仙之氣象,龍有根源,三江九州,禹繼生龍脈子世根,咱兀築殿,固萬裏九州。
注解
益州 今成都,初唐时临邛属益州。
咱 北方人自称,同时曝露撰写《靈山大佛碑記》人身份为李上金后人。
兀築殿 兀,高高突起、巍然也。兀築殿,即修建规模宏大的皇家寺庙。
译义
当时益州所管辖的临邛灵山有三仙之气象,是因为大禹出生于今四川汶川地方,从而此处气象有龙脈子嗣之根。为保大唐万里九州江山永固,咱祖先在灵山修建规模宏大的皇家寺庙一座,以固萬裏九州。
原文
永隆二年,行拃禮儀,隨接蓮花尊者。
注解
永隆二年 为唐高宗永隆二年,即公元681年。
行拃禮儀 即举行浓重的禮儀。拃,用拇指和中指卡行列距离。
蓮花尊者 和尚名。
译义
上述皇家寺庙,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初秋开建,到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建成,耗时29年。随即以极其隆重的列队仪式,迎请“蓮花尊者”和尚来此庙主持。
原文
永昌三年築禪定印啟典,正大曆三年計曆,計經時紀元豐,孝武一百一十六年,餘複末黎題具。初夏吉時定:靈山西迎佛祖觀音神龕,壁涒䣢。
注解
永昌三年 指唐武后天授二年。唐“永昌”年号本只一年,即689年,当年武后称帝,次年(690)改国号为周,年号:天授。因李唐王室未予承认,仍以唐永昌年号为记,故“永昌三年”即公元691年。
築禪定印啟典 武后天授二年(691),武后下旨在灵山开窟,修凿佛祖禪定印之像,即靈山大佛。禪定印,即身披单衣的佛像。啟典,即开工仪式。
正大曆三年計曆 指唐永昌三年,实为武后天授二年,即公元691年。因“天授”非李唐年号,故以“正大曆三年”推算。
計經時紀元豐 历经整整一个世纪还多。
孝武一百一十六年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自名武曌(音照)。祖籍:今山西文水。出生地:今四川广元。
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起参预朝政,永昌元年(689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年号:永昌。神龙元年(705年)退位,唐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崩逝,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谥号:则天顺圣皇后。
《靈山大佛碑記》撰写人鄙视“则天顺圣皇后”谥号,称其为“孝武”,明显含怨怼之气。
由于“築禪定印启典”即:开凿灵山大佛是武后旨意,工程长达116年,故曰:孝武一百一十六年。
餘複末黎題具 餘,即余。1、《靈山大佛碑記》题写人自称,即我;2、代指李唐王室。複末黎題具,即不再另外题写。
初夏吉時 指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的初夏吉时,即立《靈山大佛碑記》当年。
定靈山西迎佛祖觀音神龕 定,决定。决定到灵山西边拜谒佛祖和觀音神龛像。
壁涒䣢 壁,壁立。涒,音芮,形容水流曲折。䣢,水名,今作䢺,音出。
1、指佛祖和觀音神龛像,开窟凿在曲折的䣢水旁的岩壁上。
2、立《靈山大佛碑記》于佛祖和觀音神龛。
译义
从唐永昌三年,即武后天授二年(691)开工,在曲折的䢺水旁岩壁上开窟修凿的佛祖和观音神龛像,到唐宪宗中元和二年(807)初夏方才完工,总计耗用一百一十六年。
这场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工程,都是按照武后的旨意进行的,碑记撰写人因鄙视武则天,将“则天顺圣皇后”谥号改为“孝武”,故曰:孝武一百一十六年。
我
因此不再另外题写,但决定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的初夏吉时,到曲折的䢺江西边岩壁,去拜谒佛祖和观音像,暨 树立靈山大佛之碑記。
主要表达如下:
原文
唐大曆三年四月十九日紀自《太宗正錶》
注解
唐大曆三年 特指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即620年。
《太宗正錶》 指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三年(620)修订的皇族谱系中,唐太宗李世明一支后裔所发生重大事件的奏章和纪录。
錶 即表,古代文体奏章的一种,如诸葛亮《出师表》。
译义
所记内容,皆来自唐室宫中的《太宗正錶》不假。
原文
高宗示王皇后曰:“‘邛有靈山仙地也。’即永徽時上金奉後至,朝臣誣脫逃,此天佑四年哀帝止。”
注解
即永徽時 指永徽三年,即652年。
上金奉後至 後,通后,即奉王太后的懿旨到灵山。
朝臣誣脫逃 李上金奉王太后懿旨到灵山的经历,后来被武后朝臣诬为脱逃罪而受处。
此天佑四年哀帝止 天佑四年(904)唐哀帝李祝即位,还来不及新改年号,唐朝就灭亡了。
译义
李上金奉王太后的懿旨,到灵山主持“册慈冠孖”和督建皇家寺庙,其实是按照高宗李治的旨意,后来被武后朝臣诬为脱逃罪。此宗冤案,一直到唐朝灭亡都没能够昭雪,但总算结束了。
原文
趙宋至盛開寶年,祖至江南國(乃)制昇元年。太宗太平興國三年,欲密毒殺之。遇……逃邛,複靈山上金舊處。
注解
赵宋至盛 北宋一朝正在兴起。
開宝年 为宋太祖赵匡胤年号,即968-976年。
祖至江南国(乃)制昇元年 指宋太祖赵匡胤于開寶八年(975)攻打江南国时,正是江南国的制昇元年。
江南国 即《我国历代纪元表》中五代时期的南唐,末代皇帝即李煜。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欲密毒殺之 指宋太宗赵匡义欲将开宝八年(976)宋军攻破南唐都城时,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的李煜秘密毒死。
遇……逃邛 至于遇到什么原因或什么人讲情,被赦免后逃至临邛灵山隐身详情,因犯忌讳,《灵山大佛碑记》省略未记。
但在笔名“狼烟诗影”过去对邛崃大同地方进行的民间调查《南唐遗事》中,以下情节与《灵山大佛碑记》主要内容不谋而合,说明传说与碑记的真实性:
宋开宝六年(973)宋太祖赵匡胤召李煜入朝被拒。宋开宝八年(975)宋军攻陷金陵,李煜被俘至开封。
宋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三年(978),李煜在旧部下——将军枢密使陈乔的安排下偷偷脱逃。因陈乔也曾救过赵光义一命,宋太宗于是放言:“李煜已死。”
李煜逃至临邛大同地方后,向朝庭申请就地颐养天年。
赵光义于是传旨:让李煜就地住在磨房街(即今大同镇),凡当时大同所辖地方——东至金台山、寄子院;北至窝窝店;西北至虎跳河、川王宫;西至天宫庙;西南至逃王坝、圆觉洞;南至天池山、花园顶、齐口滩。方圆千余平方公里土地,皆归李煜所有,不属宋朝,但不得招兵买马。
如今在“圆觉洞”附进,仍有一处地名叫:逃王坝。也叫:唐王坝。
参见链接:
https://www.jianshu.com/p/9236ae0fc809(来源:)
另外
“狼烟诗影”还在《大同千年古柏之风云录》和《泡经沧桑的千年古柏》两篇调查文章中介绍:文革时期,在大同景沟村官厅山一处叫“皇坟”的古墓中,曾经出土过南唐后主李煜的墓志铭,上面清楚记载,李煜名:李从嘉。
此情节,由班主任樊朝庚老师在现场向学生讲解。
参看链接:
https://www.mala.cn/thread-15412980-1-1.html
https://www.mala.cn/thread-15413370-1-1.html
複靈山上金舊處
複 即复,再、又、重之意。
靈山上金舊處 灵山是先祖李上金过去来过的地方。
译义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赵匡胤攻打江南国,即《我国历代纪元表》中五代时期的南唐。这一年江南国的年号是:制昇元年。当年,后主李煜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赵匡义欲将李煜秘密毒死时,遇到特殊的原因被赦免后逃至临邛灵山隐身。因犯忌讳,《灵山大佛碑记》省略未记。
但是,末句“复来灵山上金旧處。”却画龙点睛地向《碑记》读者交待得很清楚,即:逃至临邛灵山的南唐后主李煜,乃李唐王室上金之后人,故曰:“复(重又)来灵山上金旧處”也!
落款时间
大中祥符二年三月
注解
大中祥符为宋真宗年号。
立碑时间:大中祥符二年三月 即1009年农历三月初夏吉时。
关于《灵山大佛碑记》撰写人
笔者根据《灵山大佛碑记》的简练措辞和用典并条理层次清晰,还有题记人的隐讳身份及口吻,分析《灵山大佛碑记》作者即写词高手:南唐后主李煜。
《灵山大佛碑记》所涉及的历史线索很多,但撰写人的用意却是:借《灵山大佛碑记》揭露“王皇上金”的冤案。而只有李上金之后人,才会在唐永徽三年(652)后的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相隔326年之后,借《灵山大佛碑记》来伸张先祖李上金这段冤情,这只有李煜才做得到!
“遇……逃邛,複靈山上金舊處。”恰好曝露了撰记人是李上金后人,而“複靈山上金舊處”的李煜,符合这样的身份。
另外
李煜于宋建隆二年(961)青少年时继位,至1009年撰写《灵山大佛碑记》时,年纪应在七十岁左右,符合撰写《灵山大佛碑记》的先决条件。
说明
以上注译和心得,参考《康熙字典》和《现代汉语典》等典籍,以及其它相关资料,除结尾含有推测成分外,正文注解都采用从典籍史料中拿来主义。
附
《虞美人词》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请以此为准!
以上定稿又作过修改,其中引用了你许多调查成果,也欢迎你随便引用或者作任何形式的转载、发表,同时我也将发在麻辣论坛上,目的是共同宣传这段鲜有人知的历史!
20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