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关羽真的是因为大意而失掉荆州的吗?

      关羽真的是因为大意而失掉荆州的吗?

       相信在生活中,“大意失荆州”已经演变成了一句民间成语,用来形容因为小事上的疏忽而造成巨大损失的那些人,而对于不怎么关注历史的小伙伴们,可能不知道这个成语由来。其实这句话是来源于三国时期关羽丧失荆州的一段史记。那在历史上关羽果真是因“大意”而失去荆州的吗?


       在历史上的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后,吴蜀两国,是以湘水为界,平分了整个荆州。但荆州即是蜀汉的重要战略前突地,更是孙吴免遭魏,蜀双重威胁的国家生命线。所以为了能保住荆州,当时的刘备就派出了蜀汉的等一猛将关羽去镇守荆州。

       然而,关羽的刚愎自用,骄傲自满的性格特点,却为自己最后的悲惨结局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曾在《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有着这样一段记载,话说当时有位三国时期的名将叫做马超,前来投奔刘备,想要得到重用。而关羽知晓马超前来投降,原本就很讨厌他的关羽。


       于是就写信问诸葛亮:“此人才可谁能比之?”诸葛亮阅后知晓关羽是逞强好胜。便答道:“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孟起就是马超,益德就是张飞。

       意思就说,马超这个人能文能武在打仗方面很厉害,超过了很多当时的英雄豪杰,就像汉高祖时期的黥布、彭越一样的人物,可以和张飞不相上下。不过却比不上关羽(关羽号称美髯公,这里的髯就是对关羽的简称)的能力超众。


       结果“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意思就是关羽收到书信后甚是高兴,便立即拿出来给在场的宾客们观看,从这段我们就可以看出关羽的自满之心,溢于言表。

       而更为失策的是,作为当时荆州的守将,即使不能做到结好吴国,起码也不能交恶孙权。理应韬光养晦,坐观时变,抓住机会再去执行诸葛亮的北伐大计,从而实现蜀国长远的发展目标。但关羽却碍于大势,轻举妄动。先是孙权派遣使者为子要羽女,本意是想笼络牵制荆州的藩属,巩固吴蜀联盟。但关羽知道后,便辱骂了其使者。搞得孙权灰头土脸下不来台。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向曹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战斗,如襄樊战役,斩庞德,掳于禁,其军威所及之广,让的长安也为之动摇。关羽一时风头大起。在荆州顾盼自雄,更是不把孙权放在眼里。 

       战前,关羽曾扬言说:“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意思就是说,关羽非常恼火孙权的拖沓,加上自己也已经俘虏了于禁,于是就骂孙权:你小子敢这么做!等我攻破了樊城,看我如何收拾你!。

       可想而知,到后来也就彻底失去了联盟吴国的最后机会。但是,在襄樊战役获胜后,并没有改变蜀汉在荆州的弱势处境。而在这一点上,吴国当时的名将吕蒙看的很清楚。所以,在襄樊之战时,孙权想要趁机攻取曹魏的徐州。


       但吕蒙却建议孙权:“至尊今日的徐州,战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可益。”孙权听后大点其头。略作商议后,便就转而与曹魏密谋,联合夹击关羽,导致关羽在吕蒙的偷袭下,一败涂地,荆州也就全面丢失。

     《三国志.吕蒙传》中记载了这一段,“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权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即父子俱获,荆州遂定。可见那个时候,吕蒙在关羽的身上,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几乎把关羽和其军队,都做了逐一的分析。在知己知彼的层面上,还是吕蒙占了上风,比关羽更胜了一筹。

       而综上所述,关羽失去荆州并非因为一时的疏忽,而是缺乏战略的眼光和政治上的智慧,这才造成“大意失荆州”的这么一段历史悲剧。

      那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小伙伴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国时期,关羽真的是因为大意而失掉荆州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