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到写作,卢曼卡片笔记如何架起一座桥梁

爱好读书的人,大都有一个写作梦。我也有这样一个梦。


上学时,更偏爱文科;遇到喜欢的文章,会划线、摘抄、写感想;现在的平台上,有很多喜欢的文章,点一下,收藏起来。


把看到的好词好句好文章,从公开化的信息挪到各类收藏夹中,那之后呢?


我不知别人怎样,自己是极少再去看。时间久了,甚至忘记了曾经看过。哪天想看看,也不知在哪个摘抄本、哪个平台的收藏夹里可以找到。


摘录的知识纷扰庞杂,需要的时候无从提取,搬家的时候,一本本蒙尘的笔记成了羁绊和困扰。


读的书越多,时间越久,写作梦越清晰。可是,满脑子想法乱糟糟的,那个梦也如海市蜃楼,更加可望不可及。


这其中少了什么呢?


2021年7月10日,人民邮电在线直播《卡片笔记写作法》新书发布会,这恰如给写作爱好者的一盏明灯。发布会请了作者 申克.阿伦斯 、中文版译者陈琳 LEO、葫芦笔记创始人雪小豹说的李娟博士来主讲和分享,并请了知名UP主王树义教授做现场翻译。全是笔记界的大咖。


《卡片笔记写作法》中文版一经出版就引起了轰动,源于作者给出了卢曼卡片盒笔记的方法,架起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桥梁,非常值得践行。


01  不写,就无法思考

这几天有空就看这本书,感触颇深,想尽快看完,又想仔细看,就这样矛盾着。


开篇第一句话说:不写,就无法思考。依据字面意思,写是思考的必要条件,思考是写的深入,两者息息相关。


那么,要写什么,怎么写呢?这个思考是基于什么原则的思考,才能更高效,更利于写作呢?


以前的笔记局限于抄写,自己只是一个搬运工,写下来那一刻也意味着尘封了,读时的激情澎湃和偶的,随着时间也忘得差不多了。


要想写下来,要理解了写,要用自己的话写,要简单的写,每个想法写在一个卡片上。


然后,思考每张卡片内容之间的联系。积累的卡片多了,卡片之间会成网状联系。某一天,这些经过自己思考、用自己语言写就的、有着联系的卡片中,也许会生成新的想法和洞见。


02  卢曼卡片盒

对于学过的知识,记录过的笔记,我们难以做到“信息召回”;对于经历的磨难挫折,更难做到“保持激情” 。


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自创了一套笔记方法,利用这套方法,他一生积累了90000个知识卡片,写了58本书和其他大量出版物。


卢曼认为自己不是一个高智商的人,他相信是自律和勤奋拉开了人与人的差距,而不是智商。当他意识到普通笔记的缺陷,开始发明并运用他的卡片笔记时,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卢曼的盒中笔记通常很简短,像一个线头一样。等到需要时,他会借由这些线头进行延伸思考,然后不断链接知识点,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树。


卢曼把他和他的卡片盒看作是伙伴关系,他经常和卡片盒交流,把交流所得的想法再充实到卡片盒中。


他在构建数量庞大的知识卡片过程中,从不建立框架、分门别类,而只给卡片唯一编号并建立链接。


他说:

如果你认为你和你的卡片是不断成长的,你的研究领域是开放的,那么,建立框架会僵化你的思想、限制你的发展。


是的,卡片盒被赋予了生命,它是可以成长的。


有生命力的种子一旦生根发芽了,它只需要阳光和自由。

03  重建笔记系统

卢曼的卡片盒成了他的外挂,而今,他早年手工创造的卡片笔记双向链接思路,一方面搅动了笔记软件界,在这个风口,雪小豹推出了葫芦笔记,陈琳出版了《卡片笔记写作法》,笔记软件界重新洗牌。另一方面也引起学术届及苦于论文的学生们的极大兴趣。


卢曼的无架构和双向链接思想,改变了个人知识管理的传统方式,也让我思考 :卡片笔记写作法  ,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我也开始重构我的个人知识库笔记系统了。


卢曼卡片盒笔记是一个系统,让写作者不需要为在自己和热点之间寻找结合点而焦虑,因为你平日里的输入就是在输出,最后写出来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也希望这本书能让你开始写下第一张知识卡片,积累起属于自己的知识复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阅读到写作,卢曼卡片笔记如何架起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