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天 《阅读的方法》“窥视”

第十天 《阅读的方法》“窥视”

抽象的标签下有多少真实的经历被掩藏,标签化的定义给我们带来了“理解”上的便捷,却忽略了很多真实的细节与复杂的灵魂,罗胖引用《精进》作者采铜与儿子的故事,道出了成年人与孩童不一样的世界,同样是一栋大厦,成年人眼中仅仅是一个标签化的大厦它背后代表着很高的楼,更强的地标却不会关心它到底有多少层。

被标签被符号禁锢的除了我们眼中的事物,还有事物本身。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下的那句话:“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1.历史视角与个人视角。弗兰兹·卡夫卡:《卡夫卡日记:1912—1914》给我们道出了国家间面临战争的历史背景下,卡夫卡可能很苦恼的是女朋友的分手与下午的游泳课;日本战败投降的背景下,作家吴清源在《吴清源回忆录》中也更关心自己的“十番棋大战”,时代的一座山在个人看来可能也不过一粒灰尘而已。但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从历史背景中观察到更多人们生活的真实。

2.外部视角与内部视角。罗胖引用胡适先生—一个教授和他文盲老婆故事告诉我们,事实也许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当大家盲目的以为他俩的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我们看到胡适的白话文诗集《尝试集》中过生日的“闺房之乐”;当我们以为只是这样的时候,胡适写给好友胡近仁的信,他为了博得母亲大人的欢心而故意迁就的这段婚姻。末代皇帝溥仪给人的印象就是不断想着复辟,再当上皇帝,而他本人《我的前半生》告诉了我们他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懦弱与简单,只不过更多的是时代的大背景下的无奈选择。

单单从外部视角的观察和定义,与实际情况可能“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3.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微观视角往往在宏大叙事下被掩藏埋没。王鼎钧先生《昨天的云》中透露了基督教能在中国迅速传教的秘密,马克思《共产党宣言》批判的不仅仅是贫穷剥削和压迫,而是对人性的破坏。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通过阅读来反抗世界简单化、标签化的趋势,通过一个个作者的眼睛,看到真实的、复杂的、多维度的世界,这就是阅读能给我们带来的宝贵机缘。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十天 《阅读的方法》“窥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