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刺杀了肯尼迪12

第十二章:柏林建墙

文/弧度度

猪湾失利,让美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不断下降。如果肯尼迪连小小的古巴都搞不定,又怎么担当世界领秀?

在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中,美国领导人宛如风向标。当他们表现强势时,劫掠者们就会安分守己;当他们表现绥靖时,劫掠者们就会肆无忌惮。

既然白宫的肯尼迪表现得像只纸老虎,那么克里姆林宫的赫鲁晓夫就该猛熊下山——一边撸串,一边拍苍蝇了。一旦美国内部出现不可调和的撕裂时,苏联领导人就会该出手时就出手。

上世纪60年代,苏联曾一度在气势上力压美国。他们已经在北极试爆了两颗4千万吨当量的核弹并对外宣称研发出了1亿吨级的核弹,两艘载人飞船率先进入外太空绕地球飞行并通过无线电进行了通话……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领导人赫鲁晓夫经历过残酷斗争的磨砺,已经成长为身经百战的“人猿泰山”。在他看来,肯尼迪顶多算个“蓝精灵”。

1961年5月12日,赫鲁晓夫发出邀请函,原定于6月在维也纳举行的美苏首脑会谈仍然有效。赫鲁晓夫选择在肯尼迪最软弱的时候逼他接招,带有明显的挑衅意味。

肯尼迪的顾问们建议他把会谈的日期向后推,肯尼迪本人却认为这样做会被对手视为怯懦。他大概忘了,正是因为他在古巴问题上表现得过分软弱,才让苏联领导人觉得有机可乘,才会表现得如此咄咄逼人。

不要问美国能为肯尼迪做什么,而要问肯尼迪能为美国做什么。没有一个强大的美国,肯尼迪将什么都不是。

最终,肯尼迪下定决心,所有重要议题都由他和赫鲁晓夫各带一名翻译来闭门磋商。新杰克当然想表现出非同凡响——与“凡事咨询助手”的前任老艾克(艾森豪威尔)就是不一样,他自信能以柔克刚,说服赫鲁晓夫和平共处。不过,这一举动也被反对派攻击为与**阵营密谋,出卖美国利益。

肯尼迪的父亲老约瑟夫是二战期间表现最绥靖的人物之一,直至张伯伦下台、日军轰炸珍珠港、美军参战后,仍在鼓吹“光荣孤立”。虽然肯尼迪凭借《英国何以沉睡》一书展露出了与父亲不一样的敏锐嗅觉,但是从他当上总统后的一系列表现来看,其骨子里仍然无法摆脱父亲对他的控制与影响。老约瑟夫才是肯尼迪家族中那个掌握最终解释权的幕后决策者,过去是,现在仍然是。

在国际博弈中,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明明你最强,却偏要指望用妥协、让步来换取签订“和约”的作法,最终只会换来对手的得寸进尺,甚至演变为自取其辱。劫掠者们从来都是一群喂不饱的白眼狼。

1961年6月3日-4日,美苏两国首脑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进行会谈。肯尼迪到达机场的时候,维也纳民众挥舞着“掀起铁幕”、“别拿他们当回事,杰克”等标语来为他鼓舞士气。而当赫鲁晓夫到达时,场面却过于冷清。

在整个维也纳会谈中,赫鲁晓夫是进攻方,而肯尼迪却屈居守势。赫鲁晓夫时不时挥舞着核讹诈大棒,对着肯尼迪张牙舞爪,仿佛随时都会扑上来将他撕成碎片。肯尼迪的君子风范在这里完全不起作用。他试图与赫鲁晓夫讲道理,没想到这个“外表诙谐幽默,内心狂暴”的战争狂人根本不买他这个“小屁孩”的账。

6月3日下午12点45分,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第一次私密约会在美国使馆内进行,双方将着重讨论“禁止核试验”问题。赫鲁晓夫拒绝联合国防止地下核试验的实地检查,却主张组成一个3人委员会——由**党国家、中立国家、西方国家各派1名代表组成,而且其权限仅限于执行各方一致同意的决定。也就是说,只要中立国的代表被搞定,西方代表就只能服从该决定。

赫鲁晓夫的这一提议自然遭到了肯尼迪的反对。肯尼迪指出:“倘若没有一项明确的可行性禁止核试验的决定,不出数年,拥核国家将达到10-15个。到那时,发生重大冲突时的危险就会大大增加。”当然,赫鲁晓夫是坚决不肯放弃这最后一张能威慑到西方的“核讹诈”王牌的。

显然,这只是赫鲁晓夫在虚晃一枪,他真正的目标是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一劳永逸地解决柏林问题。

关于柏林,赫鲁晓夫曾打了个粗俗而形象的比喻:“柏林就像西方的睾丸,随便什么时候想要让他们感到疼痛了,只需要狠挤一下睾丸就行。”而肯尼迪却认为:“柏林已经成为卡在俄国人喉咙里的一根刺,就像古巴是卡在美国人喉咙里的刺一样。”

克里姆林宫一直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东西德会重新合并起来,而统一后的德国大概率会变成亲西方国家;二是担心联邦德国不久会成为拥核国家。无论哪种形势的发展都对苏联不利,因此赫鲁晓夫必须尽快赶制出东、西德长期分裂的局面。

第二天,会谈气氛更加恶劣。赫鲁晓夫说:“如果可能,苏联打算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同时签署和平协议,但是如果西方拒绝的话,苏联就会与民主德国单独签订和约。届时,西柏林将成为一个自由城市,苏联军队会长期驻扎在柏林,而西方军队却只能在一定条件下驻扎在西柏林,而且西方人想进入柏林还必须接受民主德国的审批。”最后,他警告说:“不管你们美国人是否同意,我都会在今年年底前与民主德国签订和约。如果你们想据此挑起战争,那么我们将奉陪到底。”

肯尼迪再次“友好”地回绝了赫鲁晓夫有关解决柏林问题的最后通牒,“赫鲁晓夫先生,在涉及到柏林的核心问题上,双方应从长计议。请不要威胁当前的势力均衡,不要测试美国对此会做出何种反应。”

午餐后,在肯尼迪的要求下,双方举行了最后一次私人会谈。肯尼迪仍极力恳求赫鲁晓夫不要单方面采取过激行动,赫鲁晓夫却不无睿智地说:“我要的是和平,但如果你要的是战争,那是你的问题。”肯尼迪只能儒雅应对:“今年的冬天会很冷。”君子的言外之意是:这个杀手有点冷!

面对赫鲁晓夫的强索豪夺,肯尼迪的绥靖政策宣告失败。会谈结束,除了宣告“老挝可以保持中立地位”外,双方并未在维也纳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连游击队长卡斯特罗都搞不定的角色,是不配当握有核按钮的赫鲁晓夫的对手的。

回去之后,赫鲁晓夫将苏联的军事预算提高了31.44亿卢布。肯尼迪不甘示弱,批准给五角大楼拨款32.47亿美元。哈哈,我就是要比你多出1个百分点,以显示我才是最大赢家。

苏联宣布重启核试验后,在应对苏联的问题上,美国人分为两派:一方是主战派,主张公开进行军备建设,以核威慑对核威慑;另一方是“绥靖派”,主张在军事准备的同时,释放出愿意和谈的善意。

肯尼迪拒绝公开在两种意见中作出选择。自猪湾战争后,他变得谨慎多了。肯尼迪不愿贸然利用核威慑来回应苏联威胁,因为他害怕激怒赫鲁晓夫那个疯子逼他摊牌。苏联人是赤脚的不怕穿鞋的,从来就“不惧”打核战争,而他却不能不有所顾忌,他必须对美国人民的生命安全负责。

1961年8月13日午夜过后,民主德国的警卫部队穿越东西柏林长达25英里的边界线,拉起一道铁丝网隔离墙……多年后改造成混凝土墙。多年后再扩展成“UL12.11型支撑构件墙”。隔断东西交流、象征冷战——全长167.8公里的“柏林墙”就这样建立起来了,从1961至1989在东西德边界矗立了19年。

柏林墙建立之前,总计约350万人逃离苏联控制的东德,其中1949-1961年间逃离人数更是高达创纪录的260万。在这群选择用脚投票的民众中,相当一部分是知识精英和技术工人。民主德国无法承受这样的损失,苏联领导人更丢不起这脸。因此,修建柏林墙势在必行,也可被称作苏联领导人的“护脸行动”。

后来,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之间曾有过一次著名的辩论,冷战期间的两大阵营到底谁优谁劣?里根一句话就说得戈尔巴乔夫哑口无言:“这其实没什么好争论的,只要你敢下令拆除柏林墙,你就会看到一切症结所在。”

柏林墙修建后,逃亡人数急剧下降。至1989年,只有大约5000人尝试翻越柏林墙,其中61人被民主德国的边防哨兵射杀。

在众多绝地逃生者中,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幅画面是:一位被射伤的逃亡者挣扎着爬向西德,四位西德警察手拉手组成人墙,成功阻挡住东德士兵继续射杀他的可能。

柏林墙的修建令西柏林人感到恐惧与不安,纷纷请求美国加强部署在该市的军事力量。为了安抚人心,肯尼迪决定派出副总统林登.约翰逊出访柏林。8月18日,在卢休斯.克莱将军(曾任驻欧美军总司令兼德国美占领区总司令)的陪同下,林登.约翰逊受到10万西柏林人的夹道欢迎。8月19日,1600名美国陆军从西德乘装甲车通过民主德国的边境检查站,入驻柏林。柏林人对他们的到来感恩戴德。

8月30日,发生了一次测试性危机,东德边检站故意查扣了一辆美国汽车。美军的8辆坦克、5辆装甲车迅速赶到,随时准备炮轰检查站。东德的守卫部队怂了,被迫放还汽车。

作为回应,9月1日,苏联试爆了5000万吨级的核弹,其爆炸威力是美国当年投放在广岛原子弹的2500倍。

9月5日,肯尼迪批准美国恢复地下核试验。美苏的核竞赛再次展开。

一道墙保住了赫鲁晓夫的面子,造成了东西德长期分离的局面,使他俨然成为了美苏争霸的最大赢家。既然美苏争霸已不可避免,肯尼迪也不得不开始认真地思考:美军该不该撤出亚洲?能不能在中南半岛抵御住**阵营的扩侵?要不要派军进驻越南?

在越南,他将遇见一位令他陷于更难堪境地的准“猪队友”吴庭艳。美国人满世界宣扬“人权”,而吴庭艳却在越南实行法西斯统治,肆意践踏“人权”,残酷杀害了5万正直犯,甚至激发数名僧人自焚shi件,是不是啪啪打响了肯尼迪的脸?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刺杀了肯尼迪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