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是今天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词,其论调大致有两种,一是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二是专注于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先不要管其它的事情。二者要么错误,要么片面。
误解 1:活在当下就是及时行乐
可以参考 Wikipedia 来溯源活在当下的其中一种本意。
活在当下(常译作及时行乐)为拉丁语格言“Carpe diem”(把握今朝),语出自贺拉斯的拉丁语诗集《颂歌》。
完整诗文为“carpe diem, quam minimum credula postero”。可翻译为“活在当下,尽量不要相信明天”。颂歌述说未来不可预见,不要盲目追寻未来,而是在今天尽力而为让明天变得更好。这段话一般被认为体现了贺拉斯的伊比鸠鲁学派背景。贺拉斯“carpe diem”这句话的用意并不是要忽视未来,而是不要相信事情会自己到位,并在今天为未来做出行动。
-- 活在当下词条
“...而是在今天尽力而为让明天变得更好”,这句话才是“活在当下”的本意,而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不会自动变得更好,要想日后乘凉,必须今天栽树,然后尽人事听天命,控制你能控制的。而你能控制的只有当下。
误解 2:活在当下就是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度假的时候专心度假,不要想工作
这个误解相当的隐蔽,因为它的核心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但它的表述带来了极大的误导。
活在当下的核心是专注,但不是专注于当下正在进行的事情,而是专注于你的目的,专注于当下发生的事情跟你的目的的关系。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工作的时候专心工作,这种表述的误导就在于,它假定每件事只有一个“应该的”目的,所有人都必须认可这种目的,这是不正确的。
比如你在度假,但心里挂念着要准备一个工作上的方案。按照流行的“活在当下”的观点,你就该安心度假,工作上的事回来再说。如果你能做到不再焦虑于方案而是投入的去玩,那么确实是活在度假的当下。
但如果做不到不焦虑于方案,是否就意味着无法活在当下了呢?
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此时如果你行动起来去准备方案,你依然是活在当下。你明确的知道方案是你最高的优先级,搞定才能安心,那么方案就是你的当下,无论你身在何处。也就是说,你有选择当下的目的的自由,而只要行动符合你的目的,就是活在当下。
一切的前提,都依赖于你必须清醒的、主动的、有意识的选择你的目的,然后让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符合这个目的。
而这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无意识的。
比如周末你陪孩子打羽毛球,该如何以活在当下的方式度过这段时光呢?是该喂给孩子容易接的球还是增加点难度呢?难度大的球要不要去拼命去救呢?要不要帮孩子捡球呢?都取决于你的目的。“一起消磨时光孩子高兴就好”、“提升孩子羽毛球技能”、“以身作则展示体育的拼搏精神”,不同的目的会导致你在相同的情景下做出不同的选择,比如故意把球给到一个舒服的角度让孩子轻松愉快的回击,或者有意前场后场结合让孩子疲于应对。而所有这些目的都是合理的,也就是不存在唯一的“当下”的定义。但只有提前想清楚你的目的,并专注于你的目的,你才能做出当下最合适的行为,真正做到活在当下。
正是 “身随心动,一分一秒都专注目的,一举一动都存心刻意”。
开会跑题是我们常见的没有活在当下的案例,集体丧失了专注。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跑题都不是活在当下,有些话题在你看起来是跑题,但可能参与讨论的人是有意为之,为了他自己的目的,这时此人是活在当下的。
“想这么多干嘛,累不累呀?该玩就玩,该干活干活不就行了吗?”
当然也可以仅保持一个大致的、粗略的、方向性的目的,其代价就是你的体验的丰富程度会大大降低,且可能事后才会发现没有达到你想要的目标。
比如你去度假,但没有仔细想过要从度假中获得啥,就有可能时间都花在酒店刷剧、刷朋友圈,此时虽然身体在度假,但心依然在都市。哪怕你放下手机,走在海边或草原,但如果漫无目的,依然可能错失真正的当下体验。
而一个活在当下的例子是你告诉自己要体验度假地的清新的空气,感受跟办公室空气的区别,这时你就会有意的深呼吸,感受空气进入鼻腔,然后被吸进肺里,感受空气的温度,是凉爽还是温热,感受空气的湿度,是干燥还是潮湿,感受空气的味道,是青草还是海腥,是花香还是海水的咸味,欣喜于没有任何办公室空气的污浊。你会有意识的张开嘴巴,感受大口呼吸的自由,仔细辨别跟在办公室中只会闭着嘴用鼻子呼吸的不同。这种有意识的体验过程中,你会心生欢喜,而事后也会记得度假地空气的每一个细节。
当然并不是只有“远离都市喧嚣、净化心灵”才是唯一“正确”的目的。如果你告诉自己,就是要“啥都不想,走到哪算哪,看到啥算啥”,这时,度假就是“不背负任何义务”的当下,你能体验和回忆的,就变成了跟“轻松自在的、无拘无束的感觉”有关联的那些事物。
但如果连粗略的目的也懒得去想,那时光只会虚度,不留任何痕迹,既不是活在过去,也不是活在未来,更不是活在当下,只剩思绪在随机跳跃,跟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此人此事没有任何关系。
这引出了我们对于“活在当下”的一个事后判断标准,就是 “每一个细节都记忆深刻”。
共识:接纳现状
除了误解,对于“活在当下”还是有一些共识的,其中之一就是要接纳现状。
有两部名字里带“幸福”的电影,威尔史密斯的<<当幸福来敲门>>和汤姆汉克斯的<<幸福终点站>>。两者都讲了在逆境下不放弃自己的梦想,长时间的坚持终于追逐到了幸福的故事。<<当幸福来敲门>>尤其励志,威尔史密斯经历了推销受阻、货品丢失、妻子离去、付不起房租行李被房东扔出、带着儿子露宿地铁公厕、卖血、每天去救济站排队等铺位、六个月实习没有收入等一系列不幸,终于获得了交易员的职位,他称得到录取消息的那几秒钟为“幸福”,跑到大街上含着泪水平复心情。<<幸福终点站>>则相对温馨,汤姆汉克斯因位于东欧的祖国政变签证失效被迫滞留纽约机场,吃睡都要想办法解决,他在67号登机口找了个角落睡下,利用机场卫生间洗漱,还自学英语,做建筑工赚钱,帮助在机场工作的几个底层小伙伴做事,成了很好的朋友,还发展了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每天他都关注国内局势,终于在九个月之后获得了新的有效签证,走出了机场,去实现父亲生前的愿望。
汤姆汉克斯的遭遇在威尔史密斯面前似乎不算困难,但影片主人公所表露出来的心态依然有着巨大的差异:观影过程中,你会时刻担心威尔史密斯兜不住,下一秒就崩溃,因为他从内心里就不认可当前这种状态,凝重和忧郁的表情一直伴随着他。事实上,真的不敢想象如果六个月的实习期结束后他拿不到交易员的职位,会对他造成什么样的打击。而<<幸福终点站>>则不一样,你会觉得汤姆汉克斯可以一直在机场住下去,永远都不会崩溃,感觉他无论碰到什么困难,都会平和积极的想办法解决,有点他在国内的成名作阿甘的精神。
两部影片的主人公都具备了当下的专注力和执行力,但在心态上,汤姆汉克斯更多的体现出了对当下的接纳而不是抗拒。
“活在当下”最坚实的基础,就是要先接纳一切。
改变过去,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如果不接纳现在,不从过去走出来,是无法做到目的和行动合一的,因为意识希望改变过去而没有任何行动能改变过去。当你抱怨过去时,目的和行动必然是分离的,只会产生怨恨和无能为力的愤怒。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前境遇无所谓好坏顺逆,它只是因缘际会,先接受它。比如在野外淋雨,只能在一个小木屋避雨,肯定不如五星级酒店舒适,但在那种场景下,湿透是正常,有间小木屋能避一下雨就是很快乐的事了。如果在小木屋里依然怀念五星级酒店的舒适而对当下情境心生郁闷,就不是融入当下了,就是活在过去或未来。
接纳意味着对新信息保持开放,因此也有一个事后的判断标准,就是能够拥抱变化。
总结一下,活在当下意味着:
- 接纳过去、着眼未来、把握现在(不冀望明天事情会自动变好)
- 一分一秒都专注目的,一举一动都存心刻意,事后能记起每一个细节
- “当下”因人而异,不存在唯一行动准则,你行你素
活在当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关注后续解读。
附
摩根浑然不觉。如今回忆起来,她说,“我没有看到她们的失误,也不清楚具体的情况。我能听到现场的播报,知道自己一直排名比较靠前。但当时我让自己不要去想输赢的事,而是集中注意力在干净地完成每一个动作上。毕竟这是我唯一能控制的东西。”
-- 从中国弃婴到美国体操世界冠军 - 《人物》2018 第 4 期,引自丹尼尔·戈尔曼《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