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过年,不都得来点仪式感?

如果说2020年的云过年过得有些让人兵荒马乱措手不及,那2021年的“非必要不离工作地”就给足了大家做心理准备的空间了。


从前在异乡过年,总是有点落寞。而不是一个人,一个人过年的当下,仿佛多了几分温情和趣味。一个人异地过年,除了入乡随俗和年轻人新式独居过年,也必然会对自己家乡文化的依恋有了质的提升,发现自己家乡的烙印原来这么深。


一个人过年,总得有点仪式感可不是?这个时候,年味儿就来了。


过去我们常常会说现在年味儿越来越淡,但随着国力的提升,以95、00后为先的国民自主意识崛起,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到了全新的唤醒。更多人可以重温这份年味的同时,也发现上下几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宝藏,原来照样可以与时代共进。


一向关注传统文化守护和弘扬的万科最近发了一条宣传片《万事皆可,挺传统》,从孩童写春联到少年下象棋、中药泡脚、再到分享精神、中文名,家乡方言,逐步从有形升华到有形。有趣不失温情,传统不失创新。

 虽然视频里只字未提过年,但是处处都是年味,写春联、闲暇下棋、团聚嗨皮,包括片尾小猫咪的服装,这些场景都能在过年的时候必定会出现的“仪式”。

文案的表达也十分巧妙,就像输入法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加上祖传二字,毛笔字就变得活灵活现,避免了老气横秋。其实这也是如今“国潮”的精髓所在,像中国古典舞和街舞的结合,传统面人和虚拟人像结合,无处不体现中国新风尚。

反观现在的培训班,早已不再是当初满大街的学好外语走遍天下了。国学、象棋、古筝......从小孩到成人,中国的琴棋书画重新映入眼帘。抛开资本家往风口上冲的逐利心态,也侧面反映了当代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力挺传统文化,从年味里表达自己的爱国爱家(乡)情怀。


为什么人们越来越爱传统文化了?


万科的视频里其实给出了一些答案——

每到春节,传统书法就会掀起热潮,这是一个文字艺术;

680万人游走的楚河汉界,这是一份民族瑰宝;

养生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这是一份古老传统;

1900年前就南北同吃一锅,这是一种分享精神;

中文名字传承千年寓意深厚,这是一种华夏风采;

幅员辽阔的中国孕育了129种方言,这是一份温暖乡音;


就连今年支付宝的集五福,都是自己亲手写的福字,还可以免费寄回家。让无数中国人重温了当年大年三十贴春联的乐趣,儿时的我们不懂过年如何意味深长,长大后开始想念为了一个年忙碌的快乐。


2021,无论我们是不是一个人过年,是不是异乡度春节。都可以画地为“年”,过一个自己的,家乡的,中国的,传统好大年。

红纸一铺,大笔一挥地写个春联也好;

包顿热气腾腾的饺子,做个卤肉也罢;

再或者,拎着风车大年初一到小区楼下溜一圈行个大运;

又可以,买个红包,ATM 取个现,年初五做回财神爷给自己封个大红包也不错。

总之,总有办法,让我们有仪式感地过好这传统的农历新年,你说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哪过年,不都得来点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