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读毛泽东传有感(2019年读)

多少事从头忆,帝王泥土。方遒挥斥九天上,零落如泥无香故,待从头,橘洲畅游写蛙处。

锦书尾记

二十一章,五百零九页,就把一个八十三岁、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老人的故事讲完了。

历史可以远在两千多年前,也可以远在九十多年前,甚至于可以是昨天。现在能马上想起来的事情,是他的葬礼,不足16开的书本,用不足4页的文字来讲述他魂难归故里、身难入泥土的葬礼,比起这关于葬礼的描述,甚至不比作者对于他如何看待核武器与人民这个观点更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让我用简短的话来描述,这个外国作者笔下的毛泽东,我只能这样说:一个被古板传统教育与家庭压迫而极具抗争精神的土匪,在国内外风云际会变幻时幸运存活且夺取权利并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民身上的帝王式领袖。

这样的认识很复杂,就像是,他本人一样复杂。

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党内关键决策者后的内容,极少再出现对他的肯定与褒奖,如果非要说有,那只能是他与尼克松的几次“非凡会面”,即使是这样,也很难看出文字缝隙间有任何包含感情的词汇。作者所描述的,正是在中国历史课本中很少提及、不是考试重点,但是却永远不能抹去的那些历史,激进、混乱、政治阴谋充斥在其间。

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政权创立就会是一个新悲剧的开端,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宋朝的杯酒释兵权、明朝的建国杀臣,无不在显示一个可怕的政治结局:起义的兄弟、政权的奠基。对于新中国建立一段时间后的内部混乱,我很难不联想这个结局。

我还是更想回忆建国前的那些峥嵘岁月。

被作者形容为正在成熟的桃子的那个时期,对于毛泽东来说,并不是一个甜蜜的时期,所有的压力都集中在一起。国内局势不定,像是刘邦项羽争夺的最后时刻。我还是没有从这个像纪录片一样的传记中知道为什么是共产党赢得了中国,即使作者说,共产党赢得了人心而不是城池,共产党充斥着斗争精神而不是传统的自保,但是这些都不能说服我。我在阅读那段充满炮火的文字时,想到的只有毛泽东的主观精神。

他不是中国首先接触马克思主义的人,甚至他对于马克思的理解在一开始都不透彻。可是他从德国人几十年前的理论中居然看到了未来的曙光,当然,这样的表述我不相信,一定是共产主义能给人可以接受的薪水。在他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间,他几次丢掉了工作,经过他的努力他得到过编辑的职位,这一切都和关键人物应有的境遇没有关系,但是这确实是他实际经历。

这本书的感受总结起来只有几点:

1、保持斗争。在任何时刻的质疑、主观判断、抗争精神都有得到自己想要东西的可能性;

2、保持学习。学习能力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可以提升判断力,这让人更容易出现更为笃定的思维与结果;

3、做到以上两点成为成功人士的可能性只有1%,但是成为让人厌恶的人是100%,所以审时度势是更需要的品质。

我读不懂毛,读不懂中国这段充斥迷雾的历史,即使外国人来解读,也只能从成文的内容中写出来几笔带着挑剔眼光的评论,那是他,也不是他,总归不是完整的他。

我想他被宣布去世前,内心更怀念的是与杨开慧结婚前那些困苦、被压迫却能四处游走寻求真理的日子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峥嵘岁月--读毛泽东传有感(2019年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