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
- 自己思考原本就是件很快乐的事情,而教别人思考则是学习思考、锻炼思维的最好方法。“只有学生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
-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一个人已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
醒悟
-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现实
-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一生各个阶段的满意程度和其年龄分布可以连成一个U型曲线。
- 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这个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 然而“我要”的欲望从来不会消减,只会不断增加。大多数人之所以会浮躁,是因为他们一无积累(或者积累太少,几乎没法换取任何东西),二无方法和经验(所以求而不得)。与此同时,“我要”的欲望恰恰因为无法获得而熊熊燃烧。情况更恶劣的时候,那欲望之火甚至可以烧掉他们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以至占用原本可以用于努力(或者投机)的时间,陷入死循环,无法挣脱。
- “第一章的内容需要在掌握后面某一章的知识之后才能深入了解”,这几乎是所有高难知识体系的普遍特征。
- 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把问题记下来。
- 几乎一切愚蠢的行为都来自否定现实、逃避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能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
管理
- 对学习来说,任务“陌生”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常常需要花费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的时间。
要想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就要从现在开始养成习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通常情况下,“反正比一般人想得长多了”倒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假设。 - 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呢?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
在起步晚了的情况下,问题不是“到时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时候能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任务,永远不要再问“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因为答案只有一个:现在! - 任何一个任务都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即相对简单部分和相对困难部分。如果世上的任务是由简单的部分构成,全无困难之处,那么就没有人会遇到挫折或者遭受失败了。可现实明显并非如此。
-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一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功课。这样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踏实。这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这种技能无比重要,却常常被忽视,因为掌握这种技能的人总是默默地应用它,而忽视这种技能的人从未看到过它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巨大好处。
- 把任务落在纸面上,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分辨出哪些任务是简单而又机械的,哪些任务是相对复杂而又灵活的(对我个人来讲,需要思考的就是“非机械”的),然后,尝试把一个非机械的任务和一个机械的任务搭配起来完成。(并行)
- 好习惯:每天记录时间开销。如果这个习惯已经养成,我们还要养成第二个好习惯:每天制定时间预算。
在开始一天的活动之前,花费15-30分钟仔细制定当天的时间预算
时间预算要留有空间放置意外事件和用于休息 - 相信我,养成任何一个哪怕很小的习惯都需要挣扎。然而,貌似痛苦的挣扎过程,在将来的某个时刻终将变得其乐无穷。
- 如果不开始行动,就根本无法从判断目标是不是确实可行,或者反过来,目标是不是确实不可行。于是,往往只有开始行动之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行动过程中,如果发现既定的目标确实是不现实、不可行的,那么“半途而废”不仅不意味着失败,反而意味着决策者的无比理智。
- 在目标现实可行、方向确定的情况下,辅以计划,才能成功。一般来讲,期限越短、内容越清晰,目标就越容易实现。长期目标、人生理想固然要有,但理想这东西往往太遥远,以至我们总是看不清楚。不过,看不清楚也没关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做的事情只是一步一步地走,把每一步都走好,走踏实。至于“千里”之外的终点,既然连看都看不清,就不用花时间去想了,因为想了也没用。
如果你对你的将来充满困惑,相信我,你并不孤独。然而充满困惑并不意味着你要不知所措。雾里看花,谁都看不清楚,但我相信,只要不停地往前走,早晚可以走到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在那里,无论雾有多大,我们总是可以看到那些“花”,因为距离已经足够近了。 - “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做任何事情,都可能经历相同的过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而最初,在我们对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计划十有八九只不过是空谈。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的建议是这样的:如果想要改变自己,或者对自己目前的处境不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认为应该会带来改变得任务,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失败并不可怕,因为人总是要失败许多次才会得到结果,况且全天下又不是只有你会失败,怕什么?达成目标的关键在于每次受到挫折之后能付吸取教训。只要能吸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我们一生所做的事,大都是在试错,对于人生,没有人能像解释数学或者物理学原理那样给出适普的公式。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尽管这句话已经被无数人说过无数次。
诸如投资消费之类的,“马上行动”的建议肯定不适用;相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拖延,拖得越久越好——再次强调,这仅是我个人的经验。 - 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要再整个任务完成之前中途改变列表的项目。一旦这么做,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发现自己“有必要”不停地更改这个列表中的某个或多个项目,最终甚至会导致整个任务永远无法完成。
所以,如果有了什么新鲜的主意,不用放弃——那太可惜了——只需要启动另一个列表,标题是“下一阶段任务列表”,把它们记下来就好。然后,马上回到当前的任务列表,专注在现在应该完成的任务上。如果你又有了新鲜的主意,如法炮制即可。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不会影响当前任务的进度;另一方面,在当前任务完成之后,那个“下一阶段任务列表”上一届有相当数量的、非常具体的待处理项目了,这些源于自己的新鲜主意,求之无计,做之欢喜。 - 我从来都不相信“人人都能成功”之类的话,我顶多相信“其实人人原本都有可能成功”。我觉得,一个人最终成功的关键,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精确地计划过这几的成功,而是坚持。走向成功的过程就好比项目的起点是南极,而终点在北极。但是,如果中途改变过方向,更极端的——经常改变方向,就怎样都无法到达终点,甚至可能返回起点。所以,开始行动之前要先判断列表所代表的任务是否现实。如果确实觉得自己能够也应该完成这个任务,那就着手去做,而且一定要执行到底。
-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面临的任务大都是重复性的。要想加快执行重复性任务的速度,只需在遇到重复性任务时先将其做完一次,然后马上总结、整理,搞清流程,再靠进一步的实践把它变成“闭着眼睛也能做好”的事。这是提高效率、减少失误的根本手段。
- 我并不能克服恐惧,而是仅仅做到了习惯恐惧,然而,就算是这种退而求其次的“习惯恐惧”,都需要努力和挣扎。努力的方法,就是在课前做很多很多的准备工作。我甚至为此多多少少有了一些强迫症状——准备的内容必须多到实际讲课内容的2倍以上才能踏实。不过,这样的恐惧倒是成了我的动力,它使得我的很多课程和演讲最终有了多个版本。我还会再把这些版本分别演练很多次。这样的准备使我一旦进入状态,就肯定无所畏惧,也因为知道了结果,我可以做到在一开始的时候任凭恐惧陪伴。
- 为了将验收机制落到实处,我们应该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拿出笔和纸,写下每一个预定的验收标准。经过之前的讨论,我们已经不再选择去做那种脆弱而又不现实的“完美主义者”,所以我们也不会设置过高的标准(也就是去设置恰当的标准)。走到另一个极端——完全没有标准显然是愚蠢的。而在任务(或子任务)完成时,拿出之前写下的标准对照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简单的方式有着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它会让我们注意更多的细节、进行更多的思考,并不由自主地更为专注。
从更高的层面上说,设计验收机制也是任何一个领导者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哪怕你领导的只是一个很小的团队,你也必然向团队成员指派各种各样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没有设计验收机制,最终结果肯定会让你非常失望,因为缺少验收机制会使团队成员对自己的工作质量毫不介意。
学习
- 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 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会知道,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改变。换一种说法:因为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他也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所习得的技能,他拥有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选择痴迷于学习的人,正是基于这样的体会:每掌握一项新的技能(是否足够精通或者是否比别人强实际上根本不重要),就感觉自己像重生了一次。如此看来,其实每个人原本可以拥有的都并非只有一辈子,只不过是大多数人放弃而已。 - “学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在知道它的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变,却无法还原。我们再也不能对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置之不理,它瞬间就能根深蒂固,无法铲除。例如,那些学过概率统计的人,在一般情况下是没办法掏钱买彩票的,因为买彩票这种行为在他们眼中是对自己智商的侮辱。但与此同时,彩票是地球上最畅销的商品(没有之一),可见有多少人一生都未曾有机会了解那些重要的知识。
- 学习的关系曲线有可能是阶梯状的:学习过程中有很长时间一点进展都没有,但从某一刻开始突飞猛进,而后又是长长得一段所谓“平台期”。
事实上,这个阶梯可能没有那么陡峭。阶梯的mei一级可能是这样的: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只要经历积累的过程,”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才有可能突飞猛进。
思考
- 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的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 分析因果关系是我们在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观点之前必须做的功课。所谓的思维缜密,并不是常人所想象的高不可攀,做到并不难。很多人做不到的原因无非两个:一、习惯性拒绝思考;二、不懂得应该如何思考。而前者往往是由后者长期作用造成的。
想做到”思维缜密“很容易——从现在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如6个月),时刻注意自己的或者自己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甄别其中的因果关系,逐一应用以上提到的种种原则。实践这个方法的人常常收货惊喜,那就是重生的感觉。
交流
-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的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在倾听的过程中不善于控制自己、随性发出质疑,是最妨碍有效倾听的行为和心理。
-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和预期
“回顾”,就是说:说者刚刚都讲了些什么?
”预期“,就是猜想”说者下一步可能会讲什么“
这样做能自动集中听者的注意力,其次,它有助于听者正确地把握和组织说者论述的内容,最后,它能使听者”听到“更多原本”听不到“的信息。
还有,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述“状态 - “”赢得尊重“是不能急于求成,只能靠积累获得,这是铁律。
如果你知道自己说得对,而没有人听得进去,说明一个问题,你还没赢得足够的重视。 - 避免无意义的讨论和浪费不必要的时间,有以下三个原则:
1、 有意义的讨论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
2、 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不依附在任何个人或集体上
3、 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知识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理解。 - 自身经验有局限性,要时刻保持警惕”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看什么问题都像钉子“。经验需要归纳,更需要经过演绎来论证。
- 观察和阅读,是扩充有限自我经验的最好手段。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观察的机会,但很多都是因为自己的态度问题就失去了积累、成长的可能。
有用的知识经常是偶然获得的。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发现,读书偶得的知识不仅多,而且非常重要。 - 遇到不理解的问题,遇到不确定的想法, 最好马上记录下来。因为马上获得解答往往是不可能的。
应用
-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是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坚持就是重复,而重复,就是时间的投入,大量时间的投入
所谓的好方法是因人而异,适用所有人的方法根本不存在。所有不应该吧宝贵的时光虚度在不断寻找方法上,与其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 - 痛苦,一旦我们学会在痛苦出现的时候运用心智把自己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痛苦就几斤自动消失,而且在它被我们重新注意之前绝不会回来。
上了岁数的人遥望过去的时候,那些曾经让他们痛苦的事情已经忘记,而美好的事情却记得清清楚楚——他们当然会怀旧,所以说,怀旧是一种错觉,甚至可能是幻觉。 - 尴尬,面临尴尬的时候,一定要用文字、图画等记录下来,记录后还要养成习惯,定期拿出来回顾,因为它会让我们知道自己已经在进步了。
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 - 正因为把背单词当做痛苦的事情去处理,所以对每个单词的记忆包含痛苦,大脑为了保护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这些单词遗忘。
因此在背单词或者记住大量信息的工作时候,要把它作为快乐的事情去做。 - 有能力自律和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他能用自己心智的力量给抽象的目标赋予实际的意义,这种策略使他的重复更轻松更愉快,更容易接近成功。
- 妒忌是源自自己和他人之间差异的扭曲理解。我们需要看透这一切,坦然接受。用心智的力量去分辨哪些快乐幸福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哪些是无须比较久可以获得,寻找无须比较久可以获得快乐幸福。
-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成功是与他人比较,成长是与自己比较,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
- 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人,有一个共同特征——拼命想控制自己玩去不能控制的事物,却在自己真正能控制的地方彻底失控。
- 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苏轼:”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 如果一个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那么身边就没有出现需要求他帮忙的景况,因为优秀的人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时间为耻,能够遇到问题独立解决的才被他人认为是优秀者。
集中精力改变自己能改变得事,专心打造自己。
学习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 停止嘲弄别人。嘲弄别人的”弱“来证明自己的”强“,而真正的”强“是不需要证明,嘲弄者通过嘲弄所体会的”自信“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自负“,也只不过是严重扭曲的幻觉。
- ”谦虚“和”低调“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优化策略
- 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当我们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
- 如果我们一整天都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意味着我们完全摆脱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的真正主人。
- 健身房里,坚持很久的人,他们脸上的表情是平静、从容、放松、专注。他们会做很长时间的准备活动,然后开始规律地完成当天的锻炼任务,并且补上相当长时间的放松活动。
- 有氧运动的前20分钟,消耗的主要是身体里的糖,30分钟之后消耗脂肪的比例才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正确的减脂跑步方式是慢跑,到稍微气喘时改为快走,等气匀时再改为慢跑,这样很容易坚持到30分钟。接下来10-15分钟,如果体力允许,进尽量快跑,或者至少强度比前30分钟高点,消耗更多的脂肪。 - 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在确定他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
- 对一个人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因为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依然支持我们的肯定是也通常只是我们的家庭,我们需要时刻牢记,血缘关系是我们唯一无法解除的关系。
- 不要花心思想办法让别人承认自己比他们强,这几乎是没办法做到。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比别人强很多很多。
- 长久的观察和思考,有益于锻炼自己心平气和的能力,反正别人如何认为、如何评价、如何议论根本没法影响一个人所处的状态。一旦你为此心烦意乱,坐卧不安,甚至做一些无聊的举动,那么他被别人所左右,被别人所左右,是一个人相当可悲的状态之一。
积累
- 现状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态,如果心态受现状影响,行为和决策会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再次影响其后的心态,如果不能用自己的心智控制这个过程,那么会进入恶性循环。
- 不管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健康还是不健康,都是鸡肋出来的,不健康其实是最浪费时间和生命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积累不限于一代人的努力,耐心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耐心的孩子, 相信积累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相信积累的孩子。
- 要坚信积累的力量,即便遇到情况,即便感觉”没时间了“,也要选择积累,越早醒悟越好
感想
部分论点可取,但大部分论点都是取自个人经历而得出,缺乏干货,个人的经历却是片面的,而且感觉有一些论点语句出现前后矛盾的感觉,只能作为鸡汤文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