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微信进行碎片化学习?分享超实用的一整套学习方法!

你有多久没看过书本了?

最近一次学习是在什么时候?

最近一年是否有学习到任何提升你的知识?

现在年轻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让我们默然且遗憾。

一项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去年(2017年),我国年满18岁的成年人中,没有阅读一本书(含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比例高达63%!在被调查的10279名00后中,作为学生的他们除课本以外有12.2%未读过一本书,年阅读量超过5本的不到50%

短短几年,互联网革新了信息的传递方式,不管是上班族的成人,还是在课堂的学生,已经越来越摒弃我们过去通过看书获取知识的传统方式!

看书已经成为一件极度稀缺的事!学习变成了一件被碎片化的行为!曾经进步的阶梯,已经被互联网海量的碎片信息取而代之。

但是,在碎片化模式下,我们真的在有效学习吗?那些碎片化海量的、零散的、无序的、不系统、互不关联,无法构成系统联系的内容,我们看对了吗?我们要怎么看才真正有用?是看的时候一时爽,看完翻脸就忘?还是探究构建知识体系?将其内化成真正对我们有用的知识?

这是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需要学习化零为整的一整套方法!


碎片化学习是什么?

大数据背景下碎片化学习过程其实是一个知识碎片管理与加工的过程。网络“海量信息”置身于我们个体身上,可以分为对1、我们有意义的;2、对我们无意义的。碎片化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这部分信息的挖掘、筛选、管理以及重新建构。

我们从海量信息中挖掘出有意义的部分,舍弃无意义的内容,在有意义的知识碎片中选择对个体有用的,当后期再遇到问题的时候,从这部分有用的碎片中筛选出可以用于解决问题的内容。

微信作为信息重要承载平台,针对特殊的信息呈现特性与使用场景,提供一种从信息获取、筛选、加工、内化、体系化以及时间控制的一整套操作方法。适合所有学生、上班族、终生学习者。

在任何碎片时间,达到快速阅读、发散、记忆、构建知识体系的目的。里面提到的很多方法,不仅在碎片化学习上,在很多学习场合,都是一种充分利用大脑机能,快速学习的科学方法。


微信碎片化学习方法

一、从挖掘优质内容开始

微信赋予了我们人人输出的权利,而内容却往往泥沙俱下!真正好的内容是让我们能共鸣、能反思、能纠自己的错、能对我们的思想产生冲击力的内容。那些大行其道的贩卖焦虑、情绪宣泄的内容,如果我们不以怀疑审视的态度而是全盘接收的话,除了占据了我们的注意力,对我们的裨益却可以基本为零。

回想一下:

那些制造30岁不婚不嫁被社会遗弃的内容?那些替你骂过社会婊演者的内容?那些质疑毕业5年毫无晋升迷茫的内容?

有帮助你独立思考吗?

你有没有看过很多人的成功经历?可是你是否知道了他们成功的方法?那些方法哪怕有一种被应用到你的日常生活中?

很遗憾的是,能作出肯定回答的人是极少数。

我们看过很多文章,但真正对我们个体有效的却少之又少!

所以我们要发掘的,是对每个个体生活于思想产生真正改变的内容!因为个体的不同,造就了我们对有用与否的差异化。有两个点很重要:

一是内容明确有价值。

二是对自己明确有用。

微信输出内容的渠道主要是订阅号、服务号、朋友圈、看一看、搜一搜,鉴于这是一种常规性学习方法以及内容的质量与可控性,我们主要选择订阅号作为内容来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寻找微信优质账号呢?

添加的前一步是删除,打开你的微信,挨个查看现有的订阅号,参考前文提到的好的内容与不好内容的标准,以及个人喜好,建立一个你自己定义的优质标准,将那些不符合标准,没有实质性干货的账号取消关注。

比如我的筛选标准是:账号的主体是否有一定个人成就、内容有独立客观的价值观而不是人云亦云、广告内容占比在可接受范围内、所提供的行业内容我个人感兴趣......

完成这一步后,微信里面剩下的是经过你的认可与肯定的账号了,并且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筛选标准,接下来我们需要以这样的标准寻找更多这样的账号,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知识。

从哪里找呢?

1、朋友圈

这部分内容是经过朋友验证与筛选,确定有一定价值才会出现在眼前,当然这并不能说明它一定好,同样需要你以自己的标准进行识别验证。

通常我们的微信好友来自各行各业各个人生阶段,商业、娱乐、教育、健美等等等,那么你获取到的内容也将会无比丰富。

2、账号的关联账号

因为现在我们的微信里已经有一些不错的账号了,那和他们相关联和交流的账号(需要注意区分那些明显的广告痕迹)通常也不会差。比如这个账号所转载的另一个号、文中提到人物或提到的账号。

3、他人推荐

比如导师、领导、某些行业的重度参与人员、朋友的朋友等等。那些本身就有独立思想、行业大牛的人,他们身边所聚集的信息,所关注的内容通常不会差,记得和他们聊聊看平时都关注了哪些好的账号。

4、你认可的人物

如果有那些你知道认可厉害的人物却没有关注他们微信,比如厉害的记者、学者、研究人员、专业人士,去搜索看看他们是否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吧。

通过这样的方法不断积累优质内容的账号,也不要忘记随时剔除那些不好的账号。


二、从标题预测文章内容

现在,我们要开始阅读筛选后的账号文章了,等等,在打开一篇文章之前,我们还有一件事需要做!

先看看文章标题吧。

通常,标题是一篇文章主题的凝练,一句话的标题,所传达的大部分时候正是文章的核心内容。

为什么我们要提前知道文章讲什么?直接看不就行了嘛?

因为碎片化时间有限,从几分钟到一个小时不等,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获取学习更多的内容?如何让我们的阅读过程不枯燥,能长期坚持?

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保持获取新知识的愉悦,迅速体会到进步的快感。

这要求我们快速的找到那些我们需要的内容,通过标题来对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预测,再与我们的兴趣或需求进行匹配,如果是我们所想要了解的内容,我们再打开,如果不符合或是可能内容不够好,那就可以直接跳过,节约筛选时间。


举个栗子

标题:《你到底是不是真的丧?快来回答这些问题!》

预测:文章内容有两种可能性,1、可能是类似于微信内的答题心理测试;2、需要跳转链接进行测试,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广告。最终的结果是得到一个我丧、不丧或半丧不丧的结论。在好奇心以外我需要这有的结论吗?这有的结论对我有帮助吗?

对我而言,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再举个栗子

标题:《改变线性思维,才是认知升级的第一步》

预测:文章的核心已经出现在标题中【线性思维】,大致内容可能是1、什么是线性思维的介绍;2、如何进行改变;3、改变成何种思维4、怎样进行认知升级;很大概率上这是对我们线性思维的说明与思维提升的内容。

这样的内容有价值吗?

我觉得可以有,你觉得呢?

根据标题对文章进行合理的预测,是训练思维、提高效率的一个重要步骤。长此以往,这样的习惯还会产生两个意想不到的好处,一是我们越来越知道哪些标题好哪些不好,知道如何取一个好标题。二是思维速度会大幅提升!


三、善用思维导图

通过以上两步,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好文章了!在阅读文章过程中,思维导图是一个可以帮我们厘清思路,搭建框架的很好工具!

任何文章或书籍,作者讲述某个理论或观点都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顺序,如果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仅仅是按照顺序读完,对开头和结尾、那些特殊的、反复强调的、我们更加感兴趣的内容会留有更深刻的印象,但是对于全篇的核心重点、框架结构的搭建却很难一时形成。

没有认识与理解核心与框架,对一篇文章就不能算真正的阅读,对它更深层次、发散思维也很难形成。

因此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第一步必须清楚作者要表达什么?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重点是什么?是如何搭建文章枝干?是以怎样的逻辑表达的?

第二步是将我们了解到得这些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整个文章的内容,涵盖在一张框架清晰、主题互相关联的图片之中。

思维导图是由东尼·博赞创立并大力推广,通过人类左右脑的协同机能,利用阅读、思维、记忆的规律,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应用最广的思维工具,大量的世界500强公司广泛学习使用,帮助了成千上万的学生、工作人士、任何专业的学习者理清结构、快速记忆、思维发散。

每篇文章都可以制作一个思维导图,特别是你认为对你有用的干货。

如何制作?

1、确定文章中心

2、确定下级枝干中心

3、将他们线线相连、线上写下两个部分关联

4、使用工整字体

5、思维自由发展、最后进行调整

思维导图使用关键点:

1、先通读全文,对内容与框架有了初步认识后,再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

2、关键词。我看过很多人在制作思维导图的时候,直接将文字的重要句子进行摘抄,最后整个导图内容太多,需要好几分钟才能看明白,更谈不上快速记忆了。真正有效的思维导图要求我们归纳出一个段落或一个部分的核心,用关键词进行概括。

3、运用丰富图形与颜色。将图像与关键点建立联系,大脑的逻辑与想象功能协同发挥作用,达到快速记忆的目的。

这样的思维导图清晰简约,即使时隔多日再看也可以一目了然。

使用手绘可以有效的运用以上的关键点,更好的帮助记忆,画出来一副丰富多彩清晰明确的思维导图。如图


思维导图的客户端会更为便捷,易于修改与保存,也应用得非常广泛。


四、笔记流

在阅读过程中记笔记,已经是我们从学生时代以来的常规习惯。

笔记分为两种:

1、文章中的精彩部分标注、摘选;

2、个人思想火花的迸发。

笔记的关键点:

1、对任何内容都保持质疑的态度,无论作者是谁。

2、记录下那些让你灵光乍现的内容与乍现的灵光。

有别于传统的笔记方法,这里给出一种升级版的笔记方法——笔记流。

思维导图已经帮助我们了解并认知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核心、架构与逻辑,我们已经知道了《改变线性思维,才是认知升级的第一步》一文中,线性思维是什么,有什么表现形式,以及如果改变线性思维。

我们传统的笔记方法是按照文章顺序,分别列出1、是什么2、表现形式3、改变方法4...这样的传统逻辑,这样的归纳笔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的知识点,却很难在我们记忆、构建知识体系中发挥作用,笔记流则是能发挥这样作用的方法,多出了笔记间的联系功能。举个例子:


笔记一我们记录了什么是线性思维,如果我们不作任何的标记,那这个知识就是一个孤立的点。

此时,我们发现了笔记二:记录我们大脑的运作方式,这就为两个知识点建立了因果联系:

因为大脑是由100多亿个神经细胞链接而运作的一个超级生物机体,特定区域处理特定心智活动并随时协调配合。

所以线性思维的逻辑与大脑运作逻辑并不一致,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改变线性思维。

我们在笔记一与笔记二直接画上一个生动的箭头,并写上两个知识点的联系方式:因果。

此刻,我们想,既然线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其他的思维方式呢?我们去查阅资料,写下了笔记三。笔记二与笔记三直接,就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知道了线性思维,还拓展了解了其他思维方式。

这样的笔记间的箭头,将一直持续下去,并联系到我们已有的知识框架中。通过这样的方法,单个的知识点,就被我们联系成了一条线,经过几次线线直接的联系,最终变成了庞大的知识网络。

除此以为,新知识点之间的、新旧知识点之间的互相联系,还会对我们的理解与记忆产生极大的帮助。(后续我们可以再聊聊记忆相关的知识,通过与大脑运作和谐科学的记忆方式,记住知识会变得超级简单)

将传统的笔记方法优化为笔记流,获得的是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架构的有用方法。


五、复盘思考,搭建初步体系

现在开始,我们要将学习到得知识进行复盘,将它们从短期记忆转换为长期记忆,真正意义上成为我们自己的知识,添加到个人的知识体系中!

这个部分关系到三个步骤:

1、复盘。

有了思维导图,复盘变成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

现在我们需要将之前自己亲手制作的思维导图在大脑中用想象来重新绘制一遍,将那些关键字、他们之间的层次联系,重新填写到思维导图的架构上,相当于将整个文章的重点重新记忆一遍,通常几十秒或者一两分钟,就可以轻松完成。

根据大脑的遗忘曲线,进行3-5次的复盘,学习到得知识才能真正转化长期记忆。

第一次复习:在学习后的一个小时后进行;

第二次复习:24小时后;

第三次复习:一周后;

第四次复习:一个月后;

第五次复习:半年后...

2、思考。

在这里,我们可以进行发散了!在我们阅读过程中记录笔记流的时候,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考与发散,那个时候的思考是建立在阅读过程中对具体某个部分的初步认识下进行的,发散的思维点与这个部分联系密切,现在我们已经对整个文章有了全面认识,可以从更为宏观、全面、立体的角度,甚至与我们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与发散。

多次的思考、多个角度的发散,对于我们探索问题核心具有重要作用。

3、个人初步知识体系。

将复盘和思考的内容,融入进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体系中,与我们已知的知识建立联系。

比如还是针对线性思维的文章,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在我们过去的个人经验中,哪些地方使用到了线性思维方式;在解决事情时,考虑一下我们现在使用的是什么思维方式;线性思维方式在生活中有哪些可见的应用等等等。

将思维放的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且与个人经验联系起来,才是真正的将知识使用起来,学到手。


六、构建个人“知识仓库”

此时此刻,我们利用碎片时间收集起来的知识碎片,经过复盘思考,多次记忆,发散思维已经成为了我们自己的知识!知识的不断堆积,会不会装不下呢?会不会因为没有

1、虚拟层面。也就是大脑中记忆的内容仓库。包含了许许多多的知识碎片与错综复杂的层次连接。

2、现实层面。我们手绘、制作的思维导图、笔记、图片...这些具体的知识承载,随着阅读的增多,数量会急剧攀升。

需要我们进行合理科学的整理,分门别类的归档保存。建立学习文件夹:

按照学科进行划分:心理学、人文社科、计算机...

按照关键字进行划分:恋爱、成功、学习习惯...

按照人物进行划分:鲁迅、卡耐基、东尼·博赞...

按照公众号名称划分等等。

根据个人情况合理设置即可。最好在学习的一开始就作好这样的计划安排,否则也需要在开始一段时间后立即进行合理的安排,将学习到的新内容及时添加到合适类别下,就像整理衣柜,将不同功能、不同材质、不同用途、不同颜色的衣物在衣柜中进行合理的安排放置。

没有顺序、杂乱无章的储存,不仅会影响我们大脑的知识归类,也会对自我的学习程度缺乏明确的感知,消耗学习热情。


碎片时间的活用

现在请你停下来,不要继续往下看,闭上眼睛播放一遍你的昨天,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关灯睡觉,有多少被有意无意废弃掉的碎片时间?


早餐时间

上班路上/在学校上课路上

工作间隙/课间

下班路上/下课路上

晚上休闲

睡觉前


1、在不同的时间段,个人大脑不同状态,以及学习节奏的控制适合我们在不同的碎片时间进行不同的学习安排。

2、根据个人单日碎片时间,进行学习计划的安排。

比如,早晨与晚上特别是睡觉前,是我思维最为活跃的时间段,考虑到晚上睡眠阶段大脑的自动复盘、思考功能。


因此,我的安排大致如下:

1、在晚上睡觉前将前一天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大脑的思维导图重建,并且思考的问题再重现一遍(不用思考这些问题,带着它们进入睡眠即可,很多时候早上起床会有灵光乍现);

2、早上上班途中,思维活跃的时候,我会进行问题思考;

3、上班空暇间隙打开手机,按照上文中的方法看看文章。

4、下班后,时间相对更加整块,更方便进行系统的发散,将学习到得感兴趣内容进行拓展,或是查看一些更长、更艰涩的内容。



我们来总结一下全部内容:

1、挖掘优质内容

2、从标题预测文章内容

3、思维导图

4、笔记流

5、复盘思考

6、个人“知识仓库”

根据这些关键字,回忆一下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与步骤,接下来的时间,按照这样的方法,根据个人的习惯,为自己制定一个微信学习计划吧。

在具体操作中,上面的步骤可以随意打乱。

一周后,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对内容的掌控度越来越好,一个月后,个人的思维力、分析问题的逻辑、独立见解会出现惊人的进步!

学习是元能力,行动给予这种能力变现的可能。行动起来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通过微信进行碎片化学习?分享超实用的一整套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