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不妨让孩子来点“体力之苦”



           

        李玫瑾教授有一个观点:“让孩子在六岁前开始经历体力之苦,他会一生受益。”可是,现在的孩子哪有机会和时间去经历体力之苦呢?现代父母都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之前就开始学习各种技能,上了学每天回家就是写作业,一直到高中毕业哪天不是泡在各种辅导资料当中?学习的确很重要,可是这样“唯分数至上”教育模式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小学生越来越难以管教,中学生跳楼事件频繁发生,大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成年人呢,抑郁人群逐日壮大,每年都有很多人因此自杀。这些糟糕情况的出现,究竟是为什么呢?李玫瑾教授分析到:人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各区域神经细胞工作需要一个均衡状态,孩子们学习时大脑皮层开始工作,小脑则安静地在旁边陪伴。学习的时间太长了,小脑整天得不到兴奋的机会,大脑则长年累月得不到休息而“累趴”。大脑和小脑长时间工作不均衡的结果就是神经系统出现问题,引发诸如抑郁之类的心理疾病。

        李玫瑾教授说:“要香让孩子健康且活得长久,父母能做的就是在他的早年,从生理到心理,给他日积月累的磨炼,使他身体强健,心理有韧性。”心理有韧性,可以通过体力之苦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培养意志力来得到保障。

        怎样让现在的孩子领略体力之苦呢?劳动不太现实,因为扫个地、刷个碗这些家务活还不能称得上是体力之苦。那么,只有运动了。

        历史上,热爱运动的名人比比皆是:爱因斯坦喜欢散步,居里夫人喜欢骑自行车。伏尔泰喜欢的运动项目更多,游泳、散步、击剑、骑马等,80岁的高龄还能登山看日出。钟南山有一句名言:“锻炼是最好的‘保健品’。”在他家里,有一个小型的健身房,他每天都要坚持健身。钟南山能够在84岁时被赋予重任,迅速扼制新冠疫情的恶化,这样的精力和体力应该是和他热爱运动密切相关。至于跑步,喜欢的人更多,这是一项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运动,换上一双跑鞋就可以。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是喜欢跑步的人,曾经还写过一本名为《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书,将自己关于跑步的想法写了下来:“看到的风景,擦身而过的其他跑者,让自己觉得辛苦、疲劳到极点的过程,以及某种长距离肉体活动后所感觉到的放松和愉悦。”看,放松和愉悦,是运动的另一个好处。

        运动的好处不用再赘述,什么时候运动是最好的呢?大多数的专家认为是在下午的三点到五点之间。研究表明:人的体力最高点和最低点受机体“生物钟”的控制,一般在傍晚达到高峰;人替体内激素的活性也处于良好状态,身体适应能力和神经的敏感性也最好。所以,专家提倡傍晚锻炼。

        傍晚,正是孩子们放学的时候;傍晚,正是孩子们锻炼身体的时候;傍晚,正是孩子们经历体力之苦的最佳时机啊。有的家长会说,孩子们在学校体育课、课间操等活动时间运动量应该足够了。殊不知,有哪个孩子会在一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里主动锻炼,不休息一分钟呢?所以,放学后的运动,既缓解了一天学习的压力,又能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力,何乐而不为?当然,这样体力之苦的“苦”还要因人而异,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制定好目标和方法。总之,放学后,就应该让孩子们“放飞自我”,说不定孩子和家长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放学后,不妨让孩子来点“体力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