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愚蠢是教育学上很常见,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现象。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一条大鱼放进有很多小鱼的水池里,大鱼天天吃小鱼,很爽。
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大鱼,再放到水里。一开始,大鱼看见小鱼就扑过去咬。但是每次都撞到玻璃瓶上,慢慢的,大鱼减少了冲撞的次数。
到后来,大鱼完全没有了任何冲撞的动作。当科学家把大鱼身上的瓶子取走后,大鱼直接沉到了水里一动不动。
哪怕小鱼在它嘴边游来游去碰到它,它都不再张开嘴巴。最后,这条大鱼活活被自己饿死了。看了这个故事,你的下意识反应也许是:
这条鱼真的笨死了。
大鱼真的是笨死的吗?其实,大鱼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碰壁后,开始怀疑自己的捕鱼能力,最后彻底绝望了。
哪怕环境已经改变,但是深刻的无力感,最终害死了它。
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在孩子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现象,他称为“习惯性愚蠢 ”。
他说,很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怀疑,并因此丧失自信心。在他人眼里,就会觉得他们“越来越笨”了。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也指出:一个孩子能成就哪些特质,将来有着怎样的性格,家庭起了决定性因素。
在生活中,家长有些做法和坏习惯,就像是为孩子套了一个罩子,将孩子一步步推向越来越笨的境地。所以,家长千万不要忽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习惯。
1. 拔苗助长,无力感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过早的传授知识,忽视孩子自身的感受。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过早的去发掘孩子的各种潜能。要求孩子去挑战一些超出同龄人的事情。
有些家长还自作聪明,为了防止孩子骄傲自满,设置了过高的目标。很多孩子为了让家长开心,尽力去做,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力是有限的。
也不知道家长设置的目标对自己来说是不合理的,在拼尽了全力之后,总是失败。于是感觉很受挫,觉得是自己的问题。
每次尝试都失败后,孩子变得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
2. 父母停止成长,既不学习也没有阅读的习惯
看到这条,可能很多家长都会觉得莫名其妙。我上班一天回来,各种琐事缠身。
哪来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看书。再说我本来就不爱看书,我爱看电视,跟孩子有什么关系?毕竟孩子也明白我看电视是一种放松的方式。
确实关于这一条,让很多家长觉得当好父母太不容易了。但是大家心里也很清楚,家长的言行举止和境界直接决定了孩子的高度。
家长哪怕拿本书在孩子面前装着阅读,都能给孩子营造一个不错的学习环境。
毕竟现在没有哪件事比阅读来锻炼大脑,有更好、更高的性价比了。
如果孩子跟着家长刷各种“短视频”,沉浸在“垃圾型的快乐”当中。
孩子长期不喜欢动脑,自然会加速大脑的衰退。
3. 每一餐都让孩子吃得过饱
吃得太饱难道也是罪吗?是的,不然老祖宗干嘛老是说“三分极寒,七分温饱”。
民间也有 “吃太饱,撑笨心”的说法。那是有科学依据的,研究证明:
人长期吃太饱,脑细胞不活跃,人懒得思考,经常会昏昏欲睡。
久了,脑细胞就会早衰,紧接着智力下降。也会导致脑动脉硬化,人越来越笨。
4.只有学习的时间,没有玩耍的时间
只准学习,不准玩耍,这当然是极端的现象。前段时间听说了一件事情,一位妈妈跟自己上初中的女儿打了起来。
这位女儿从小到大都听从妈妈的安排,将课余时间都花在了补习班和兴趣班上。取得的成绩也让妈妈一直很得意。但上了初中后,孩子忽然宣布,不想学了。
不管家长如何大发雷霆,她就是说不想学了,妈妈不知道该拿孩子如何是好。其实这位妈妈不是不知道玩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好处,毕竟在“学中玩,玩中学”,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很有帮助。
但是整个社会氛围导致很多妈妈在鸡娃的路上停不下来。
孩子没有释放压力和排遣情绪出口的机会,脑子没有休息的时间,自然运作越来越慢,最后人也会变笨了。
5.不准孩子哭
在孩子哭的时候,父母的心头会涌上各种的负面情绪:恼火、愤怒、不安、自责和焦虑。
其实,不让孩子哭是绝对错误的事情,毕竟“哭泣是人类自我疗愈的康复过程”。
不让孩子哭,他们的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发泄和缓解,自我疗愈和康复过程一直被打断了。
日积月累的,再聪明伶俐乖巧懂事的孩子,都会变得呆笨呆笨的。所以当孩子们一直哭的时候,要抱着他们,静静的等着他们哭完。哭完了,再来解决问题,一般孩子都会变得很好说话。
其实我们家长,明明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越聪明的,没想到孩子却悄悄的变笨了,罪魁祸首还是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